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试论陶渊明的人生观的解读

2015-12-13 11: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陶渊明的一生,历尽了人生的坎坷,他饱尝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对贫富、荣辱、生死等问题都有大彻大悟的深刻见解,并行成了自己独特的“委运自然”的人生观。
  中国田园诗 人生观 时代环境
  东晋诗人陶渊明作为一代文宗,其对后世长久不衰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他开拓了中国田园诗的创作领域,亦非仅仅因其创造了一种平和冲淡的艺术境界,而是因为,在他这方独特的山水田园里,潜藏着他看似平淡、实则膏腴的思想和灵魂的光辉;蕴藉着他求实任真、丰富完整的人生和生命哲学;寄寓着他贞刚自质、安贫乐道的独特的人格操守;展现着他淳朴宽厚、达观随和的人生性情,他的一生都是在追求自然的至真至美和人性的至醇至善。
  人生坎坷、生不逢时,使得陶渊明历尽了东晋末期社会的动荡不安、腐败黑暗。“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29~42岁的三次出仕与归隐,使他越来越厌恶这个社会。他直言不讳地说明了他出仕的目的就已显示了他的卓越。自古文人多磨难,历史经验告诉他:生不逢时的忠良之士不管有多大的济世之才,都得不到重用。在封建时代摆在知识分子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以走:或出仕或归隐。回归田园恰好与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一拍即合。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源于庄子,并且他的思想、生活莫不出自真率本于自然。
  诗人追求自然生活的恬静闲居。在他的作品中对自然做了真朴的描绘。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他的自然委运的人生观。陶渊明是“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诗人把官场比为尘网、樊笼,使人不得自由。一个“误”字表明作者的懊恼悔恨之情。诗人在官场中就像羁鸟、池鱼依恋树林、池塘那样渴望回到自然,寻求自由。诗人笔下的田园,榆柳、桃李围绕于房前。狗吠于深巷之中,鸡鸣于桑树之巅,一幅平淡和谐的田园风光。诗中洋溢着作者回归之处的欣喜愉悦之情“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连雨独饮》)。《庄子·渔父篇》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可见“真”就是自然。在陶渊明而言就是如何保持自然,也就是如何才能不被异化。再看《饮酒》其二,诗人虽身处人境,但是内心却早已脱离黑暗的官场。诗人把秋篱、南山、日夕、飞鸟组合成一幅优美的图画,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此中的真意也只能欲辩忘言了。字里行间反映了诗人不愿以心为形役的主张。在其他作品中,诗人大量地描写青松、秋菊等意象。借他们寄托怀抱,表现自己不为世俗所影响的高洁情操,书法遗世独立之情和恬淡自适之趣。陶渊明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并未采用华丽的词藻加以渲染,但读起来却平和闲静,富于美感。这其中融合了诗人平静,纯洁的情感和恬静的心情。诗人之所以把田园风光描写得如此纯洁,就是要以田园的真与美来衬托官场的假与丑,以田园生活的淳朴宁静来衬托官场的黑暗与污秽。
  从某种角度,可以说陶渊明是一名隐士,但并不是如人们所想象那样在远离尘世的高山密林中安身立命,更没有自暴自弃,完全陶醉在田园美景之中。诗人主张躬耕自资,亲身参加生产劳动,而且他认为只有进行农事才能作到返朴归真,保持自身道德完美。即“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在他看来,人不应该消极地顺应自然,而应在积极的现世生活中把握自然之道,躬耕垄亩便是顺应客观规律的。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写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何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诗人认为人生归趣有常道,而以勤劳谋求衣食为其开端。这既是生活的一个目的,又不违背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在鸡鸣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耕作中,一切活动都是自由的,这才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因而他才能在艰辛的劳动中感受到一份满足和愉悦,决心“长如此”了。另外,他亲自参加劳动而且是真心投入的,他笔下的劳动生活和一般以欣赏劳动为目的的诗篇不同,他展示的是一幅天然浑成的劳动画卷。在《归园田居》其三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归隐诗人,而是一位在田园中辛勤劳作,体会着劳动的乐趣和远离世俗纷扰的农民形象。在劳动中诗人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被农民身上淳朴的善良的品德所感染。如《归园田居》其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始春怀古田舍》:“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饮酒》:“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诗人与农民友好往来,话家常,谈农事,相互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相较,更令陶渊明感慨万千。由此,他更加珍爱这份纯朴的人间至情。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人生观给身处逆境的忧患者以明智的启迪和茅塞顿开的快慰。给心灰意冷的沉沦者以道德的震撼和心灵的净化。他虽没有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没有在政治上建立丰功伟绩,但是他那质朴天然的自然性,不虚荣、乐观旷达的伟大人格,至真至善、至醇至美的品质不正是值得赞赏的人生观的表现吗?而这种品质,乃至人生观正如深山幽兰一样留芳。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3]朱光潜.诗论·陶渊明.三联出版社,1998.
  [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李建中.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6]萧统.陶渊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陶渊明.陶渊明诗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8]袁珂.山海经全译.中州出版社,1998.
  [9]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10]刘一英.陶渊明诗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