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向华(1972—),女,河南漯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一、引 言
Web2.0标志着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即由过去串联起来的一系列网站发展到一个为最终用户提供网络应用的平台。这个平台的内容由每位用户的参与而产生,使每个用户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并将全社会所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最大限度地有机结合起来,促使社会生产力得以空前的解放。将纷繁芜杂的Web 2.0现象放置于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大视野,Web 2.0可以说是信息通讯技术引发信息革命、知识社会所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是由专业人员织网到所有用户参与织网的创新民主化进程的生动注释。[1]
Web2.0 带给教育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的更新。正如同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上个世纪末就曾指出的,“新兴的信息即将使教育领域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概念上的转变将最终至少与工具和技术的变革一样重要。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技术将面临深远的变革,同时,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例如,远程教育将在25年内取代美国独具特色的教育体制——独立的大学本科教育。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技术上的变革势必将引发人们重新审视教育的内涵。一个可能的结果是:高等教育(即专科教育)的重心很可能发生转移,将面向成人提供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继续职业教育课程。这种方式,反过来,将学习的地点从校园搬到许多新的地方:自己的家、汽车、城际火车、工作场所、教会的地下室或学校的礼堂。在这些地方,几个人就可以在下班后聚在一起学习。教育和卫生保健领域的情况也将与企业一样,重点也将从‘信息技术’中的‘技术’转变为‘信息’”。[2]由于Web2.0开创了一个平等参与、自主创新、自由探索、信息与资源共享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的一切活动必将具有聚合性、创新性、主体性、平等性、去中心性的特征,构筑于这个平台上的教育模式必然是一种新的模式。
二、 Web2.0下的音乐鉴赏教学模式
在一个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知识社会中,旧有的知识传承模式将不能承载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这也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在新一代互联网模式Web2.0 环境下,信息传播突破了以往的线性传递,而是以每一个参与者为一个信息源,这些信息源经自组织、重聚合后,又对学习者产生新的效用。在这个开放性的新时代,知识的传承模式变得更为多元,所有分散的个体经验将整合为一个庞大的信息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智慧,更为有效地促进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
就音乐鉴赏课程而言,基于Web2.0的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征是由Web2.0平台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即主体性、互动性与开放性。而这些特点是契合于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特点的,只是由于过去技术手段的限制,不能充分表现出来。音乐鉴赏课程不同于一般求知识的教育,其授课本就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授受,而是使受众进入特定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诗大序》),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然而人类的审美活动、情感活动向来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休谟所指出的,“(美)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不同的心会看到不同的美”。[3]杜卡斯也认为在审美领域“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独立思考的绝对君主”,唯有自我才是“最终的、不会有错误的判断者”。[4]人类审美活动的这一特性,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要更为注重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审美体验没有标准答案,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智力、情感、意志、成长背景和生理等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找到他对艺术欣赏的切入点,使之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品位。反对整齐划一的教育,这既是音乐鉴赏课程的要求,也是现代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标志。
追求主体性、个性化与互动性正是Web2.0的核心要素之一。如前所述,Web2.0与Web1.0的本质区别即在于用户由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同时,Web2.0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长尾理论,即关注少数群体的需求。就音乐鉴赏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台上播放音乐作品,并进行讲解,学生在台下被动地接受,同时只有主流的审美体验受到关注,而作为“长尾”的一部分学生的个别审美体验被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更多地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方法论,并不可能构建一个丰满的系统。如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讲解,除了基本乐理的讲解,对于漫长的西方音乐史和灿如群星的丰富遗产,只可能做几个点的介绍,并试图用几个点来说明一个时期音乐的典型形态。如巴赫之于巴洛克音乐,海顿、莫扎特之于古典音乐(狭义用法),贝多芬到李斯特的浪漫主义音乐,西贝柳斯、斯美塔那的民族乐派,等等。事实上,这种讲授是对时间的妥协。点与点间的连结,线向面的铺展以及更多的细节都是无法实现的。而在一个兴趣小组中,这个点则数倍于课堂讲授地扩延。课堂上的贝多芬,在这里有可能扩展到舒曼,甚至到瓦格纳和马勒。而且审美是有主观差异性的,在兴趣小组中,学生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审美取向和欣赏模式。贝多芬是伟大的,但对于一个个体审美而言,他未必比一个名气没他大的比如英国作曲家埃尔加能给予受众更多的审美体验。而课堂教学中,贝多芬是必讲的,埃尔加却很有可能被略过。当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强大的数据库之后,这一现象不应当再被延续。借助于数字音乐资料库,教学材料应该由单一的课本转向开放的数据库,教师的职责则由照本宣科式的讲授,改为指引学生运用数据库,帮助学生从中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切入点,帮助每个学生定制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
因此,在Web2.0平台上,教师的教案应该永远是Beta版。每
次课前,教师可以先在网络上发布该课的信息,指引学生利用博客、社交网络等围绕该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相互交流、切磋、评价,达到相互提高的最终目的。这不但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了个性化学习的效果,而且这种驾驭群体智慧获得的信息一定是远多于教师的讲授的。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音乐知识所做的评论、标签、投票等网络社群行为,收到对自己先期教学构想给予的反馈,有助于更好的调整讲授策略,更为有的放矢,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
三、数字音乐资料库的建设
作为音乐鉴赏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影音素材。音乐作为时间的艺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无法固化呈现,感谢20世纪以来录音录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音乐艺术表现可以得到较优的固化保存,这也是我们今天能够进行更好的音乐鉴赏教育的硬件前提。然而音乐载体的流通远较纸质书本的流通为少。学生通过书店系统可以较容易地购入绝大部分学习用书,通过图书馆系统更是几乎可以借阅到全部所需书籍。而目前音像店的规模相较于书店要小得多,且分布要少得多。在这少数的音像店中又大多数主营流行音乐,而音乐鉴赏课程的主要对象——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则极为稀缺。同时,大多数综合图书馆所馆藏的音乐软件远远少于书籍的收藏。此外,目前西方古典音乐的国内引进品种仍然较为匮乏,且效果不甚理想。这就决定了对西方古典音乐的鉴赏在很大的层面上依赖于进口音像。而进口音像制品目前售价仍然颇为高昂,这会进一步阻碍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获取。而对我国音乐软件的获得,其困难有时更甚于进口音像。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有大量的曲艺形式,然而大多数地方曲种和小曲种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整理,或是只在本地有零星的整理。普通学生对这些音乐软件的获取是极为困难的。
一个解决途径是数字音乐资料库。数字音乐资料库或称数字音乐图书馆,是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所支持的一个开放式数字音乐信息系统,通过对数字音乐、数据库、网络等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把大量的、多类型的音乐载体数字化,将这些音乐数字资源及音乐相关知识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整合,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音乐资源与相关信息的查阅服务。它是用来提供存储、管理、检索与展现音乐数据与相关信息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目前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不少数字音乐图书馆或类似的网站与系统,如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虾米网、雅燃网等。然而目前为止,数字音乐图书馆多是偏重于音乐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并未从音乐教育的角度予以足够的设计和整合,也并未对Web2.0技术予以足够的应用。
一个更能体现学习功能的数字音乐资料库应该有着突出的音乐社区交互模块。在音乐社区交互模块中,应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具体音乐对象的理解和认识向系统中添加针对该对象的评论信息,这种评论可以只是微内容如一个标签、一幅图片、一个关键词、一句话等,也可以是更为复杂的乐评或音乐背景信息的补充等,这种信息就构成了一个新信息链,在这种观点和知识的分享中,新的知识和观点必将迸发。同时,这个数字音乐图书馆系统还应允许并鼓励学习者对系统中已有的评论、补充信息等进行投票,以促进和增强用户间的交互和信息社区的建设。同时,系统还应定期更新数据库评论信息的得票统计情况,并在用户查询时将这些信息呈现在查询结果页面上。为了避免垃圾信息,系统还须定期清理那些分数过低的乐评。此外,系统还应提供一种基于分数、热度、乐评等的搜索模式。
在数字音乐资料库中,其学习功能还需要一个在线音乐学习模块。这一模块包括音乐知识介绍组件和交互学习引导组件。音乐知识介绍组件可以采用动态的开放课程视频或课件与词典式的静态网页介绍相结合。通过网页介绍弥补课程讲授中点与点之间的空白。这个组件可以介绍音乐的一般性理论、相关音乐的背景知识以及数字音乐库本身的相关知识,还可以介绍包括数字音乐库的检索等工具性知识。交互学习引导组件涉及对课程学习的深入和对课程学习的补充与丰富。通过采用基于Ajax 的页面呈现技术,交互学习引导组件可以允许用户上传音乐片段,然后系统对音乐片段进行分析,并呈现分析结果。这样不仅加深学习的深度,并能补充原教学系统。同时,通过Wiki式的开放系统,允许和鼓励学生参与到系统的建设中来。在这个系统中,每个注册用户都有一个Blog(博客),其中包含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在每一个Blog中,个人成为主体,每一个使用者都是原始资料外的新信息源。这样的使用者不再只是消费者,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用户生产者(Prosumer)。正如麦克卢汉所提出的,伴随电子技术的产生,消费者将会变成为生产者。托夫勒曾在《第三次浪潮》中创造了用户生产者Prosumer一词,试图表述一种生产者和消费者界限融合的状态。在这个开放性的学习系统中,每一个学习者正是扮演着这一用户生产者的角色。
四、Web2.0下课堂的延伸
Web2.0对于教育改革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几乎无限极地放大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使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成为了可能,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近乎无限的服务于整个社会。
《礼记·学记》中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的终极理想必然是“有教无类”的,是针对全体国民的全民教育,而非服务于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大学作为一个国家教育理念的最高表现形态,其所承载的不仅是精英的培养,更要引领一代风气。现代化的大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的机构,而是要肩负起推动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培养一国民众的公民意识的担当。
过去囿于资源的有限性和技术手段的限制,最好的教育总是只能面对最少数的受众。因此,“十八大”报告中也把“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作为今后教育发展的指导
性方针。这种对均衡和平等的吁求,在Web2.0 时代从技术手段上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易实现。随着开放性教育平台的出现,资源的有限性和与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有了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这几乎成了当今世界的共识,早在1996年,美国就制定了“让美国的孩子为21世纪做好准备:面向科技素养的挑战”的教育技术发展计划,开始关注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并启动了CGUC项目(课程门户统一目录,后改名为GEM)。同年,欧洲启动了EUN(学校联合网)。此后西方国家纷纷开始了开放型教育的探索。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数量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实施OER(开放教育资源)。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项目(MIT OCW)、耶鲁大学公开课(Open Yale Course)、卡耐基·梅隆大学开放学习创新项目(CMU OLI)等世界名校的开放教育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受到了普遍的欢迎。此外,一些提供教育服务的IT平台,如YouTube, Slide Shaer和苹果公司的iTunes U等则为这些资源开设了集中展示平台。2003年,我国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简称精品课程建设,其目的也在于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在网上向全社会开放,以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对于音乐鉴赏课程而言,开放课程资源的意义相较于其他课程更为重大。音乐鉴赏课程,学生面对的不仅是(甚至主要不是)静态的纸质文本,和教师线性的讲说。其他非实践类课程,主要是教师、书本教材和学生间线性的知识传递,这种传递类型对载体的依赖度较低,可以通过纸质文本复现这一传递过程中的大部分内容。换言之,在没有课堂的情况下,学生通过看教材和教辅书籍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经由自学完成这一学习过程。而音乐鉴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其呈现的独特的方式对载体的要求较高,这就意味着学生自学时所面临的硬件障碍远较其他课程为大。音乐艺术从表现方式和受众的接受而言,都不只是一种静态的单线条的传播,而是在动态的影音等多种媒体配合下,共同营造的一种多维度的情感体验和心理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复现,需要藉助LP、CD、 SACD、 DVD-Audio以及更新的数字格式音频播放系统和VHS、 VCD、LD、DVD-Video、BD等视频播放系统,这种硬件的高度专业化,以及学习中对硬件的高度依赖性极大地增加了学生自学时的客观障碍。
音乐鉴赏课上,教师还须对乐谱进行视唱、视奏,这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也并不是一般学生能通过自学完成的。除此而外,对于乐器的展示、乐理的基本解说都需要课堂实例才能便于完成。我们以耶鲁大学开放课程“聆听音乐”(Open Yale Course:Listening to Music)为例。课堂上教师需要播放大量的影音资料配合文字讲解,同时对一些理论概念的说明以及对乐器的介绍还需要由教师在现场演奏,甚至是请某样乐器的演奏者进行表演说明。这样就能使学生对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在短时期内获得一个直观的展示。因而这个讲座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并且有了中文字幕便于更多的中国学生学习了解。然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讲,只看外国的开放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该课程是基于西方视角的讲授,在文化环境和社会基础完全异质的氛围下很难满足当地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我国的音乐鉴赏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仍需要靠我们自己的课程来讲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耶鲁开放课程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予以扬弃,打造自己的优秀的音乐鉴赏课程。
五、结 束 语
基于Web2.0的学习,意味着开放形态的资源得以接受与再创造。在这种环境下,知识不是简单地被消费与共享,而是扩散式地增值与再造。在这里,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融为一体,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用户生产者(Prosumer)。这也符合托米提出的第三层次的开放,他认为第一层次的开放是获取和可获取性,第二层次的开放是权利和能够享受资源带来的服务,第三层次的开放就是生产与消费的融合。[5]这种开放,不再是一个中心向外的辐射式传播模式,而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成了一个中心,学习者不再单纯、被动地索取与消耗资源,而是主动参与到了创造与贡献资源的进程中来。“群策群力”这一古老成语获得了新的解读,群众对知识的创造这一理论形态的表述也变得更为直观。在知识内容的交互过程中,将分散的点结合成了巨大的知识网,这个网不会被消耗,只会无限地增长。教学在此平台下其价值得以最大的实现,古典音乐和高等教育因之不再只属于少数人,一个学习型社会将会真正到来。
[参考文献]
. mgov.cn,2009-05-01.
[2] [美]彼得·德鲁克. 21世纪的管理挑战[M]. 朱雁斌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英]休谟. 论趣味的标准[A]. 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辑)[C]. 吴兴华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 朱狄. 美学问题[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http://www.meaningprocessing.com/personal Pages/tuomi/articles/OpenEducationalResources_OECDreport.pdf.Oct.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