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所听到的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正向、负向评价以及中性评价,或无评价的情况。对学生的回答,多用“嗯”“好”或简单重复等方式予以回应,不仅没有在学生回答正确时予以及时鼓励,也没有在学生回答出现偏差时对原因做出实质性分析,提问的目的仅仅局限于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回到自己教案预设的轨迹,并不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当然,笔者所见案例也有一些对评价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 健全小组评价机制,让“小能手”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无评价或者等同于无评价的“恩”“好”之类的反馈,究其根源,一方面是教师仍然将自身作为主体,缺乏对学生思考的尊重,凡是不跟预设教学案例走的都敷衍过去,另外也有一些属于赶时间的因素,特别临近课堂的反馈小结环节尤为突出。“制作宣传海报”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小组评价推荐及自荐的环节,在学生完成“宣传海报”的制作后,由各小组长组织完成组内评价后推荐参加班级评价,有少数同学觉得自己的作品比班内展示的作品更好的,或者某些方面更胜一筹的则可以自荐参加集体评议。“装扮秋天”一课中,教师事先充分了解“班级学情”,给各组分配了“小能手”,强化学生完成既定任务中的过程性指导及评价反馈,把小组长作为一种资源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提高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效率及覆盖面,使学生得到了协作的体验,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另外,也使评价者自身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得到了锤炼和提高。
2 建立Blog作业平台,使课堂教学评价实现多元和延伸
新课标提倡评价要多元化,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制作课程表”一课中,教师用Blog制作了教学课件,作业提交环节采用Blog跟帖的方式,一方面使课堂教学评价的时空有效地延伸,另外也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由于在班级Blog中有链接,许多家长也纷纷参与作品的评价跟帖,网络优势的充分发挥,使学生们的作品得到了家长的评价,评价中为他们指出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除了家长参与外,班内的学生、其他班级的学生也可以参与评价,实现学生互评。
3 精心设计实时反馈,提高课堂评价效率
正面的评价对学生是一种激励,负面的评价则是一种矫正,实时的评价显然能将自主探究的学生更快地引导至“成功”的彼岸,但是大班教学的状态又限制了教师的评价范围,此时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巧妙设计实时反馈,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评价效率。
“翻转与旋转”一课设计了将“悟空”(分别跟真身比已经翻转或者旋转)的拖曳反馈(Authorware),检验学生对翻转旋转命令的理解与掌握,拖的正确的计算机及时加分(利用实时显示变量),拖错了给予扣分处理,让学生慎重考虑后再做选择。
某省信息技术优质课“建立超链接”中,教师在本节课上展示了很多自制软件,例如:通过“小助手”可以帮助老师计算多少人完成了作业。作为本节课高潮部分也是此课的一大亮点“爱心模拟救援”,学生需要完成教师布置的四项练习,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全部组员每完成一项,那代表其小组的图像就自动往前一步,由此可以判定谁是冠军,可以说这个环节的参与性、互动性很强,但同时引起争议也最多。很多教师通过短信平台发出疑问:这个程序是否真能实现我们所看到的场景?还是老师之前就已经设定好的呢?其实实现此功能并不难,熟悉Authorware的教师可以利用实时显示的变量来设计实现,可以采用柱状图,也可以采用图像移动的方式,变量实时数据的获取则可以由小组长检查后输入完成。当然像选择、判断这种练习完全可以系统自动完成。
4 精心设计人机交互,完善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
“软件的下载与使用”一课中,教师个性化的设计让学生下载一个叫做“蜡笔物理学”的软件,最后比赛看谁最早下载好并开始运行软件,谁最先完成一个“蜡笔画”,这是一款基于2D物理引擎的益智游戏,玩家要通过放置各种形状的物体来帮助小球顺利吃到所有星星,此软件的亮点在于蜡笔涂鸦的画风,淡黄的草纸背景搭配五颜六色的蜡笔线条真可谓简约而不简单,怀旧但又新鲜。动画流畅,配合真实的物理模拟引擎对于学生学习基础的物理特性颇有帮助。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环节有软件的下载、安装、运行、使用等环节,评价的标准实际上就是谁能最快与“蜡笔物理学”互动吃到所有的星星,顺利过关,那么本课的学习目标也顺利达成了。
“图片让PPT更精彩”一课,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评价环节:小组推荐作品作者演示并讲解说明,然后全班同学为这几件作品集体评议赋分,Authorware设计的程序(利用ODBC数据库功能),自动计算总分及平均得分,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在角色的互换中会用另外的眼光审视自身作品的优劣,同时由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也提高了评价的效率。
在“美化课程表”“复制与粘贴”课程中,教师则用ASP设计了推荐作品上交,学生可以下载欣赏并相互投票的功能,最后看谁的得票数最高。这样的环节既有效,学生也乐于参与,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5 利用FTP建立电子学档,实现文件夹式的评价
文件夹式的评价是国外教育评价正在探索实践的评价模式,其具体做法是在网络服务器上建立FTP站点,并给每个学生创建自己的文件夹,将每个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形成的“作品”(包括作文、实践活动作品、读书笔记、数据分析)等上传到服务器上的相应目录中,评价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其“文件夹”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学习过程某发展状态作客观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FTP服务器为每位学生建立文件夹,让学生把这些信息都记录在电脑里,记录在自己的学习文件夹中,这又被称
为电子学习档案袋。电子学习档案袋可以是收集学生不同时期最优秀与最满意的作品,也可以是评估学生学习与发展水平的电子学档,建立的技术手段除了FTP外也可以采用电子教室的作业提交功能实现。学期结束后对高年级学生可以要求其按要求对这些材料重组,制作成个人主页并制作PowerPoint演示稿,作为一个学期或者学年的学习过程汇报并以此作为期末评定的依据。
电子学档的主要意义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己全程参与评价,为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程度提供了机会。其次,电子学档最大限度地为教师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
斯塔弗尔比姆曾经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评价除了机制的创新外,还要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减轻评价对学生造成心理负担。总体上来看,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具有实践性,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和合作性得到提高。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具有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以及评价手段、方法多样性的特点。随着大家的不断实践与探索,相信今后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将会出现更多的创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