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化学论文

《中级无机化学》课程教材的影响(共2篇)

2023-12-07 02: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中级无机化学课程和教材建设


  本文全面介绍西北大学实行无机化学分段教学,建设“中级无机化学”国家精品课程,编写出版颇具特色的教材的成果。通过二十多年来的努力,该校的“中级无机化学”课程和《中级无机化学》教材已在全国产生了很强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一、开设中级无机化学课程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无机化学作为重要的化学分支学科,涉及周期表的100多个元素和数以万计的化合物,并渗透到化学学科内、外许多相关学科,产生了生物无机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等新领域和新知识。即使是无机元素化学本身的研究和教学也正在从描述向推理、定性向定量、宏观向微观发展。结构化学理论、配位场理论、金属-金属键理论、主-客体化学结合理论等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发展,使得无机化学领域增添了丰富、新颖的内容。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无机化学的应用也得到极大扩展,特别是过渡元素化学、稀土元素化学、无机固体化学、无机材料化学等都得到了新的发展。随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国际性潮流,无机化学以主角之一的身份登上了当代世界科技舞台。所以无机化学成为化学教育的主流课程,成了科技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无机化学是化学系本科生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也是一门专业课,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许多老师深有体会,它也是一门最难教的课,而学生对此课感兴趣的却并不多。

  这种局面显然与无机化学本身的特点有关。

  同其他化学学科相比,无机化学的内容繁多、体系庞杂。

  说它内容繁多是因为无机化学研究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和除了烃和烃的衍生物以外的所有化合物。因此无机化学的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材料繁多,对于初入学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势必感到负担猛增,难以负荷。

  说它体系庞杂,是指元素与化合物之间存在的规律性较差,虽有周期表可以帮助梳理一下,但其间不合周期律的例子比比皆是。

  纯粹描述性的无机化学本来就很不好教,而化学系传统的不合理教学计划和安排更使其雪上加霜。

  我国传统的理科化学系本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是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包括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开设基础课,无机化学教学在大学一年级一次性完成。这种传统的、延续了数十年的安排对我国理科化学系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建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是影响我国无机化学学术水平的硬伤。无机化学的教学不到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一年级的学生只具有高中化学打下的www.yulu.cc薄弱的化学基础。讲讲四大平衡之类的普通化学还可以,但要讲好元素化学确实难上加难,“欲深不能,欲浅不忍”。教师讲课经常是“躲躲闪闪,吞吞吐吐”,而学生感觉老师像是在开中药铺,只有事实没有理论,“存在、制备、性质、用途”,无机化学就像是“无理化学”,只好死记硬背。即使老师尽最大努力设法作点理论解释说明,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基础,学生似懂非懂,对老师的努力并不认可。

  2无机化学本身也像其他化学学科一样,“老树新枝”,在20世纪获得了迅速发展。无机化学不再是经验性的纯粹描述性的学科,而是已发展成既有自己理论体系又有精密定量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化学学科。而且它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渗透,生长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它已长成了枝繁叶茂的一棵大树,绝不是学生脑海中的“陈旧落后”的学科。可是要让学生真正了解现代无机化学的概貌,只在一年级开设一门无机化学是绝对办不到的。

  3众所周知,学科知识是互为基础的。但由于无机化学的教学是安排在一年级一次性完成,其他课程还没有开始。这样一来,无机化学需要的作为基础的有关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及实验化学的基本知识没有来源,结果只好在大学一年级的无机化学中讲授一些不该由自己承担的内容(如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理论,一些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实验化学的基本知识),而对应该由自己讲授的一些无机化学的基本内容却因学生的基础和学时的限制而舍弃。结果是无机化学对自己的教学显得不足。

  4从教育学原理或是认知心理学角度讲,无机化学的“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学习不可能一步到位,应该分阶段、分层次地循序渐进。

  因此,需要打破旧传统,建立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许多院校就开始了无机化学新课程结构体系的教学改革探索,从专题介绍到整体讲授,先后在大学高年级开出“无机化学新兴领域导论”、“理论无机化学”、“无机化学选读”等较高层次的无机化学课程。做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使无机化学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不过,在整体化学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中,无机化学教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化学一级学科中,无机化学这个二级学科没有应有的地位。

  西北大学化学系自1988年开始在全国较早实施无机化学课程分段教学,其做法一直坚持至今。在大一,开设“基础无机化学”,完成为整个化学学科打基础的先导任务;在大三,开设“中级无机化学”新课程,完成无机化学的教学任务(此时的学生已具备了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前导课程的知识基础)。

  中级无机化学课程的总体改革,除了要把握住中级无机化学在无机化学中的地位、选择的内容应反映无机化学学科发展的现状之外,还要把握住中级无机化学在化学学科整体教学计划中的准确位置。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结构一反应一性能”一体化的讲授主线,全面介绍无机化学近几十年来的新发展。根据课程要求对讲授的内容作精心的选择、创造性的组织和深入浅出的介绍,以启迪学生,使其具有创造性思维。这样的中级无机化学课程既能真正讲授无机化学本身内容,又能用结构化学、热力学和反应理论来统一阐述无机元素化学,更便于新知识和新领域的介绍。

  二、恰当定位,构建中级无机化学课程

  “中级无机化学”课程面对的是学完了一些基础课的高年级学生,其目标应该是尽量运用先行课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无机化学的实际问题,它在理论上应有一定的高度。经过十多年的教学探索,我们确立的“中级无机化学”的“位”就是在基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的基础上所要完成的无机化学教学。

  中级无机化学课程的指导思想是:该课程是基础必修课程,应有讲授内容的系统性;该课程有基础无机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等先行课程作为基础,除有必要讲授少量理论化学内容之外,更多的是利用前导课的知识突出其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元素化学是该课程讲授的纲和基本内容,但与基础无机化学或普通化学既要有内容的分工,又要有讲授方法的区别;热力学应用贯穿元素无机化学的始终;增添无机化学新概念、新知识介绍。

  在上述指导思想下我们构建了中级无机化学的课程体系。

  1设专章和灵活穿插介绍现代无机化学重要理论。在课程的开篇选择性地介绍了一些原子结构理论、原子参数、改进的Slater规则、基团电负性、共价键理论、键参数与分子构型、分子的对称性和群的基础知识、多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法处理等,既是对先行课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复习,又为课程后面处理一些复杂配合物准备了知识条件。

  配位场理论已在结构化学中有了介绍,中级无机化学除作适当扩展外,主要是应用配位场理论处理无机化学中的实际问题。过渡金属离子及其配合物的丰富颜色是过渡元素的显著特征,而电子光谱的理论又是配位场理论最重要的应用,中级无机化学在有关章节特别安排了光谱选律、Orgel图和T-S图的介绍及无机物光谱的指派。还使用相对论性效应解释惰性电子对效应等。

  中级无机化学在处理这些内容时既介绍了这些理论但又未赘述这些理论,重点是引出这些理论的结论及其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能做到举重若轻。

  2热力学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则贯穿于“中级无机化学”的始终。课程引导学生将宏观热力学数据与微观的结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晶格能的计算、玻恩一哈伯热化学循环的设计、计算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来预测和判断化合物的稳定性,用交换能来解释过渡元素的特殊价层电子构型,用对水化能的能量分解得出静电作用是水化能的主要能量贡献项,从而说明Cu2+在水溶液中比Cu+更加稳定的原因等。这种热力学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的介绍是本课程的精华之一。

  这些处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无机物性质的认识和了解,而且也能使学生加强对结构化学、物理化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3元素化学应该是无机化学的主体。搞好元素和化合物的教学应该是中级无机化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中级无机化学在较深入讨论一些理论问题的同时,也充分重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介绍。课程安排了元素周期性和周期反常现象的内容,既是对大一无机化学中的元素化学的小结,又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除了在元素周期性、过渡金属通论中总结、比较和归纳了s区元素、p区元素、第一过渡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反应外,还专辟章节深入系统地介绍了s区元素、p区元素、第一/二/三系列过渡元素、镧系和锕系元素、硼烷及其衍生物、无机碳化学等知识。显然,这些内容是对大一基础无机化学的完整补充。

  4加强无机化学新概念、新知识的介绍。作为21世纪的本科大学生,他们应该对无机化学的新成就、新发展有所了解。为此,在中级无机化学中注意介绍了无机化学中的一些新知识和新领域,如广义酸碱定义、软硬酸碱理论、超酸和魔酸、溶剂化学、无机晶体结构、快离子导体及其他一些无机功能材料、金属羰基化合物、兀-酸配体配合物、兀-配体配合物、夹心配合物、有机金属化合物、金属-金属多重键及金属原子簇化合物、冠醚配合物、无机高分子、无机元素的生物学效应、富勒烯化学、超分子化学、纳米材料和纳米科学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介绍,显然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

  上述内容和大一“基础无机化学”内容合在一起完整地构成了较为系统的现代无机化学知识体系。

  三、精益求精,打造中级无机化学精品课程

  1编写出版特色教材。课程组于1988年编写了《中级无机化学》学生用讲义,几经修改,于1993年1月正式推出当时国内第一本《中级无机化学》教材。又经过十年探索中级无机化学内容构成,重新编写了新的《中级无机化学》教材,该教材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3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该书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中级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黄春辉院士为该书作序。称赞该书“在深度和广度上,在知识层次和编写方法上都认真地把握住了‘中级’这个位置”,“是一本内容丰富,很有特色,符合教改方向的教材”,“在理论上有一定深度,使无机化学的元素化学部分摆脱了描述较多、理论偏少的状况,是打破原有模式,将无机化学近代理论与无机化学基本知识相结合的一次很好的尝试”,“在教材内容编排上,保持了周期系的系统性”,“这本书的出版本身是我国高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一种体现,我更相信它的出版会大大促进这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弥补第1版的不足和遗憾,使其更加科学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要增添最新的无机化学前沿知识,使其更富时代气息,并融入近几年的使用实践,课程组对第1版教材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第2版《中级无机化学》已于2009年出版。该版教材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为了配合该版教材的使用,课程组特地编写了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级无机化学学习指导》。指导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确要点,掌握重点和难点,理解中级无机化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一般规律。通过习题解答,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书还编写了一些阅读材料——依据教材内容,将一些疑难问题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较深入的讨论。其中还涉及学科前沿的某些研究成果,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内容,也可以作为教师备课的参考资料。

  本次出版还配套了一个电子光盘,包括针对教材12章内容的电子讲稿。供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参考,也可作为学生回顾课堂教学所用的资料。

  2创建立体化教学课件。在课程教学中,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课程组成员使用PowerPoint软件完成了教学幻灯片的制作,独立采用分子图形软件制作比较准确的、立体感强的、可实时操作的动态模型。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安排和教学进度、参考资料目录、习题、扩充性参考阅读材料放在网上供学生阅读、下载,做到资源共享。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及灵活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使用启发式教学,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加强习题课和课堂讨论,主讲教师的全面主讲授课与有关专家的讲座相结合,并且实行导师制a在课堂之外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文献综述。改变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代之实施一套“闭卷+开卷(+课程论文)”等多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考试方法。考试重点从获取知识量向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转移,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灵活多样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潜能。

  4完整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能力为本。学院设置了“综合化学实验”课程,中级无机化学课程组成员主持编写了《综合化学实验》教材。其中与中级无机化学课程配套的实验有“无水三氯化铬的制备”、“未知配合物的合成、组成和性质测定”、“配合物几何异构体的制备、异构化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的测定”、“配合物逐级稳定常数测定”、“乙酰基二茂铁的合成与分离”、“非化学计量化合物NaxW03的制备与鉴定”、“三乙二胺合钴配离子的光学异构体的制备、离析和旋光度测定”、“荧光粉Y202S:Eu的高温合成”、“纳米晶二氧化钛光电化学电池的制作及其性能测量”和“铕掺杂的锡酸钡荧光材料的合成和发射光谱的测定”等,使用了符合高水平实验要求的现代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能力作为指导思想,适应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让学生感受无机化学研究的氛围,努力使综合化学实验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5实践教学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级无机化学课程组为学生制订了实践教学环节,选择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有先进教学环境和设备的、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的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课程组教师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6组建结构合理和工作高效的课程队伍。在学院的支持下,建立了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培养年轻主讲教师。中级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队伍由多名教授、副教授组成,全部在本科教学第一线。近年来,课程组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以上科研基金项目多项,注重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

  7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讨。课程组成员对中级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践、多媒体网络技术、教材编写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教改教研论文lO余篇。

  上述思想和做法得到了教育部高教司及国内同行专家的支持和赞同,提出的研究项目“无机化学课程和新教材建设”两次被列为教育部基地创建名牌课程支持项目,给予资助。1995年项目的成果“改革课程结构,开设中级无机化学”荣获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中级无机化学”被遴选为国家精品课程,2005年项目的成果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四、实践效果

  1设计的课程体系促进了理科化学系的教学改革。中级无机化学是打破旧的传统,为适应我国教育体系的深刻改革以及无机化学分段设课要求而创建的新课程,符合目前教改方向。带动了西北大学化学专业的整体改革,为理科教育改革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为理科化学专业基础科研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2编写的《中级无机化学》教材内容富有特色。《中级无机化学》教材在内容上反映了无机化学学科发展的现状,体现了中级无机化学在无机化学总体教学计划中的准确位置。在深度和广度上,在知识的层次上,《中级无机化学》都把握住了“中级”之“位”。

  教材将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结构理论等密切结合来论述元素化学,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教材仍然以元素周期性为框架来建立课程体系,体现了无机化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连贯性;教材对现代无机化学的热点问题都给予了足够的注视;教材体现了化学是一个整体,各个化学学科分支的互相融合和渗透。

  3教学实践效果明显。西北大学从1990年起对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三年级所有学生开设中级无机化学课程。学生普遍认为:中级无机化学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能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都处理得当。通过对中级无机化学的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和理论得到了加强,为毕业后从事科研和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成果对国内无机化学教学改革产生了示范作用。由于中级无机化学课程及其教材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家基金委邀请本课程主持人作为“国家西部地区基础课主讲教师培训班”的主讲教师,讲授无机化学典型章节。教育部高教司委托西北大学承办全国暑期中级无机化学课程讲习班,讲习班以由课程组编写的《中级无机化学》教材为蓝本进行示范教学。两次教学活动促进了国内高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和主讲教师水平的提高,对国内无机化学教学改革产生了示范作用。


第2篇:“中级无机化学”课程建设的实践


  本文从建设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与风格鲜明的教材,构建高水平的教学队伍,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三个方面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中级无机化学课程建设的25年实践经验。

  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大学化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都是在大学一年级一次性完成无机化学教育。对只具有中学化学知识基础的学生,无机化学教学只能停留在以描述为主的传统水平上,结果学生对无机化学的认识就只限于“零散”、“无理”的水平,这与蓬勃发展的无机化学学科状态极不相符,与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化学专业人才的目标极不相符。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学院前身)无机化学教研室的教师根据在国外考察的体验,提出了无机化学本科课程的两段式教学模式,1983年率先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三年级学生开出无机化学(Ⅱ)课,同时开始教材建设。1985年,无机化学教研室举办国内首个“无机化学(Ⅱ)”骨干教师进修班,来自全国二十几所高校的教师参加了培训学习。培训活动在国内产生了强烈的辐射效应,对国内大学化学教学体系的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课程改名为“中级无机化学”。经过25年的努力,北京师范大学的“中级无机化学”课程从零开始逐步建立起成熟的课程体系,富有特色。

  一、建设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与风格鲜明的教材

  1、确定课程的独特“枢纽”定位

  “中级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具有衔接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等无机化学”和本科生课程“基础无机化学”的“枢纽”职能,既负有培养高素质化学专业研究人才和应用人才的任务,也负有培养高水平中学化学师资的任务。在化学专业本科生已经学过了“基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分析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阶段,开设这样一门建立在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之上的、高度综合性的无机化学课程,通过给学生提供运用各化学专业前导基础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无机化学中的一些较深层次理论问题的平台,既使学生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得以条理化、规律化、系统化,又使学生加深对前导课程的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在化学一级学科水平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比较深入地引入现代无机化学的重要新领域、新知识和新成就,使学生对现代无机化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获得概括性的、比较深刻的了解。最终,使化学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无机化学知识得到有效夯实,对无机化学学科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化学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更加完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起到帮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化学专业人才的作用。

  2、构建三段式梯度结构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上,力图体现无机化学学科的思想精髓和知识、技术基础,注意突出现代研究特点与前沿动态,形成了基础性与前沿性、传统性与时代性、思想性与实践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体系。构建了三段式梯度结构内容体系,既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先行课程的基本原理解决无机化学的实际问题,又将重点把握在应用上,很好地区别于“结构化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课程,具有显著的无机化学特色。

  第一阶段:预备知识衔接先行基础课程,并为后两部分内容准备方法和技能,包括第一章酸碱理论与非水溶液化学、第二章分子对称性与分子结构内容。

  第二阶段:现代无机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涉及若干学术前沿问题,包括第三章配位化学、第四章有机金属化合物、第五章原子簇化合物、第六章固体无机化学、第十一章生物无机化学、第十二章无机化学研究前沿内容,着重分析新型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特征以及新的研究思想与方法。作为补充,在综合实验课中配套开设根据现代科研成果转化而成的实验。

  第三阶段:无机元素的周期性是无机元素化学知识的整合、提高,是“点睛”内容。层层递进地加深学生对周期律的认识,起到完整地认识周期表的重要作用,包括第七章元素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第八章过渡元素、第九章稀土元素、第十章核化学锕系元素内容。

  3、建设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1983年开课以来,课程组从自编讲义开始,着力探索编写体现先进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紧密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新目标和新要求,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并着力构建多层次教材体系。1993年,朱文祥教授和刘鲁美教授主编的《中级无机化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作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朱文祥教授主编的《中级无机化学》,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两本教材为多所高校多年使用,产生广泛影响,并于2007年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7、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王明召副教授主编的配套教材《中级无机化学学习指导》及配套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光盘。2003年,朱文祥教授编写的我国大专升大本函授生必修课程“中级无机化学”的教材《中级无机化学选论》,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此外,作为课程的配套实验,教师根据所从事的科研内容设计了5个综合实验,纳入化学学院的“化学综合实验”课程中,200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实验教材《化学综合实验》。2006年完成翻译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MITOCW)《无机化学原理Ⅱ,2004秋季》课件,将其作为课程的参考资料。

  二、构建高水平的教学梯队

  高水平的教学梯队是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由于“中级无机化学”课程的综合性很强,由一个教师讲授全部内容存在显而易见的弊病,因此我院采用主讲、分专题讲授与分模块讲授三结合的“军团作战”授课模式,并围绕课程规划、教材编写、课程讲授、网络建设各方面优化组合教师,目前已形成了具有深厚学术传统和学科发展前沿水平的教学团队,建成了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主体教师队伍和相对灵活的协作教师队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助教)。课程主创人朱文祥教授任课程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伯里教授任学术指导,陈光巨教授任教学指导。他们都亲自担任课程的讲授工作,并且悉心指导青年教师,精心规划、组织课程的建设。其他教师均具有学历层次高、专业扎实、学科能力强的特点。这支队伍在职称结构上,有院士、有突出贡献的学者、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相衔接,院士亲自带头讲课,保证教学的水平。在年龄结构上,中年为主,老中青结合,梯队结构合理。在专业结构上,有配位化学、材料化学、结构化学、放射性药物化学等多学科交叉,与课程性质相符,具有综合优势。在学位结构上,以博士学位为主(占75%),可持续发展性强。在学缘结构上,中青年教师中本校培养的占25%、国外引进的占38%,多学缘组合,优势互补。

  教学团队成员承担了多项与无机化学有关的科研项目,涵盖国家级、部级、市级、校级项目,为学生科研能力的初步形成提供思维空间和参与平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及时融入科研的新进展、科研成果转化为配套综合实验、依托教师的课题指导学生科研等具体做法,以科研促进教学。

  三、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课程组因材施教,以讲授为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强调互动式教学,通过讲课、学术报告、讨论、作业、小论文、读书报告、考试等多个教学环节,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上狠下功夫,注重启发式教学,力图让学生领会学术思想。讲课时注重运用“问题驱动法”,对讲授的各模块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线索,以问题为驱动,以问题为脉络,精心构建授课内容的结构框架。尽量在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论点,竭力避免填鸭式教学。

  教学有针对性,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讲求实效。根据各模块内容的特点,根据每届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即详细讲授、课堂精讲与学生课下自学结合、选讲与学生完全自学结合。

  将教学扩展到课外,引导学生查阅无机化学专业文献和书籍,深入调研现代无机化学研究的领域、方法和思想,并撰写小论文,比较全面地培养学生检索、阅读、归纳、整理无机化学专业文献及著述的能力,培养学生捕捉学术动态的能力。

  2、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软件的使用原则,构建CAI模式。精心制作了全部教学内容的ppt幻灯片,并且每年都进行改进与完善。ppt课件的制作运用到多种先进的软件,例如使用多媒体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制作配合物成键理论的演示动画,也运用到多种化学专用软件。CAI教学手段的改进,实现了化学教学的可视化,大大提高了教学实效。根据教学内容,同时结合运用实物演示和模型展示的手段。

  借助于学校的先进Blackboard平台,建立起课程网页,为学生提供课程介绍(课程地位、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课程规划等)、网上课堂(在线教案、专题介绍、教学录像、习题作业及答案、学习测试等)、学生实践(综合实验、科研立项、近年本科生毕业论文、获得奖励等)、学生习作(小论文、读书报告、发表的论文)、网络资源(参考书目、阅读材料、同类精品课程、MIT公开课程、专业期刊、重要无机化合物检索、文献查阅、诺贝尔奖网站等)等大量资源。同时开辟了学生天地、师生互动板块,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3、探索多样化评价方式

  本课程的内容综合性强、领域广、学术思想及研究方法多样化,探索科学的评价方式是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课程组采用综合评定法进行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制定出多角度的考核标准,包括:(1)成绩结构:作业、小论文和读书报告共占30%,考试成绩占70%(2)综合定性评价:小论文和读书报告的评语(书面和口头);(3)综合定量评价:平时成绩占3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

  实践表明,“中级无机化学”真正起到了完善化学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帮助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作用。课程得到校内、校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并且自开始实行学生评课以来,学生的评价均为优秀。1992年“《无机化学(Ⅱ)》课程的创设和教学实践”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1997年包含“中级无机化学”的“高师化学本科新型教学计划”获国家教委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本课程现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重点建设的精品课程之一。课程组将继续不懈地努力,力争把本课程建设成一流的精品课程。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