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化学论文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16-05-16 11: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著名化学教育家戴安邦先生早在三十年前就提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化学实验无疑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中,实验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但在实际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减弱了课堂实验的有效性。(1)误区一:对实验的功能认识有误差。主要停留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直观效果,掌握实验技能等低层次上,没有深刻认识到化学实验承载着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功能。因为教师认识上的不足,于是就出现了教师备实验课不认真,对实验教学没有周密计划,按部就班,或者干脆用多媒体、实验习题代替实验,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2)误区二:存在着为探究而探究,只讲形式不求效率的现象。加强探究性实验是新课改的重点也是亮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有些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探究性实验时,却存在着“假探究”的现象,过分强调探究实验的开放性,教师没有怡如其分的引导和总结,造成表面热热闹闹,事后空空荡荡的局面。


  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无人置疑的,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提高“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考虑。


  1激发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能动性


  没有不爱做实验的学生。因为化学实验以其丰富多变的现象吸引着每个学生的眼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事实却常常会出现如此现象:课堂是舞台,教师是主角,优秀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个看客而已。教师照本宣科,按方抓药,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


  如何提高课堂实验的有效性,如何把学习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让教师成为“导演”?这已经成为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课题。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课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更要深入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堂实验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改造。


  从实验形式上,教师对于简单安全、易操作的实验,就可以放手让每个学生动手做,条件不允许人人动手的,也尽量让“学困生”上台表演;而那些虽然安全但操作复杂的实验,可以分组合作,优差搭配,任务落实到位;相对危险的则由教师操作,由学生来当“解说员”。这样做虽然比较耗费课堂的时间和教师的精力,却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尤其是参与“表演”的同学,不仅加深了对实验的印象,提高了动手能力,理解知识更为深刻,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信心与胆量也得到了锻炼。比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可以选择那些积极性高但比较粗心的孩子,因为此时错误的操作反而是非常好的反面教材。当上台的同学做完之后,全班同学一起来指出他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分析不当的操作为什么不对’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如何改正等。


  从实验内容上,要提高课堂实验的有效性,光是学生自己动手还是不够的,还要促使学生动脑。教师应积极创设探索情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探索,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没有其它方法改进”等问题,所以教师有必要根据教学需要,对一些常规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造,优化教学过程,把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原电池”实验一节,按照教材编排,先做铜锌原电池实验,分析得出原电池概念一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这个实验只能让学生对原电池的概念有个印象,而对原电池的本质、形成的条件等,学生是没有深刻理解的,实验的有效性不高。为此,教师对这个实验作了改进。步骤_:(1)设疑1、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学生回答:有电子转移。(2)设疑2:体系中既然有电子转移,那有没有电流产生?回答:没有。因为没有电子的定向移动。(3)设疑3:有没有一个装置可以使电子定向移动?学生不能回答。步骤二:实验探究。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设计铜锌原电池,观察实验,分析现象,从而形成原电池概念。步骤三:归纳总结。教师提供不同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学生尝试组建不同的原电池,分析总结原电池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步骤四:巩固应用,大家来做一个水果电池。


  实践证明,教师如果只是为实验而实验,就象在学生面前表演,这样的实验不能诱发学生真正的思考,无疑是低效的。只有创造一切可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实验,亲身体验,独立探究,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化学实验应有的教学效果。


  2利用好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


  化学学习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殊的认知过程。化学学科本身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习必须遵循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化学实验怡好具有感性的、具体的、现象的特点,同时又是实现上述认识转化及升华的桥梁、途径和手段。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本身实验的内涵,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在学生学习了某个知识点后,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资源,点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探索,总结规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针对实验情境,合理创设问题是提高课堂实验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氨气”一节,当教师做完“喷泉”实验,学生还在为美丽的景象而惊叹时,教师可及时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说明氨气的什么性质?(2)胶头滴管预先不吸入水,吸什么物质也可以形成喷泉?(3)当胶头滴管吸入水时,可以做喷泉实验的气体还有什么?(4)氯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可以做喷泉实验吗?应该分别吸入什么液体?(5)什么是形成喷泉的条件?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程度,准备相应的实验用品,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的同时及时用实验验证,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还表现在处理偶发事件上。有时一个失败的实验,可能会成为宝贵的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绝妙素材。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是促进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性的一种内在的动力,具有较强的动机功能,当偶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等待着看老师的“好戏”。此时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利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例举发生在课堂上的两个“意外”:第一个例子是做1-溴丙烷碱性水解后溴离子的检验实验时,一时大意少加了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结果得到了褐色沉淀(氧化银),导致溴离子的检验失败。学生一脸迷惑,这时教师若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让同学们分析讨论,为什么没有得到预期的现象。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把原因给找出来了。然后,重新做了该实验,实验获得了成功,同学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次经历,同学们对溴离子检验时,一定要加入足量稀硝酸这一步骤留下了深刻印象,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二个例子是当时上课内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教师一时兴起临时补充了铜与稀硫酸的实验,本意是做个比照,结果出乎意料,铜片上居然有气泡,当时学生一片哗然,教师也感到很惊讶,一时无法解释,于是教师可布置家庭作业一査阅资料,査找原因。第二天学生有了很多答案:有的说铜不纯含有活泼性金属杂质形成了原电池;有的说铜表面被氧化,有一层氧化铜;还有的说铜表面产生了一层碱式碳酸铜等等。班上的学生对有的解释当即做了反驳,比如铜表面的氧化铜是不会产生气泡的。对原电池的解释,用灵敏电流表测试,发现指针偏转,说明答案的合理性。对于碱式碳酸铜的说法,我们在反应过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现没有蓝色沉淀,说明没有碱式碳酸铜。通过这次“意外”,让学生体会到了化学实验的实用性,感受了实验化学的魅力,也意识到学习科学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惟书,不惟上,只惟真。遇到问题时,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主观臆断,作为教师更不能胡乱解释,蒙混过关,要尊重实验事实,尊重科学。


  类似失败的实验,难堪的问题,让教师无法预料的实验现象,其实都是非常难得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具有很好的实效性,值得教师深入挖掘和利用。


  3多做体现生活化的实验


  化学新教材安排了“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调査研究”等活动性栏目,通过设置演示实验、实验探究、调査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为训练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挖掘这些素材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性,是提高化学实验有效性的绝好途径。例如:在化学必修1第四专题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中,学习“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测定当地雨水的PH。让学生收集当地一些雨水,静置,观察雨水的外观与蒸馏水或自来水有什么不同;用PH试纸测酸度或练习PH计测定酸度,并记录;连续测一段时间(如一周),将得到的PH列表或作图,确定所在地区雨水的平均酸度;若是酸雨,再分析本地区酸雨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减轻酸雨危害的建议。


  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议,在现有条件下因地制宜地利用我们周围的一些物品(如家里的一些废弃小药瓶、药品、食品等),自行设计一些实验装置,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实验仪器,试着做一些小型、有趣、安全的化学实验,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化学实验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独特的教学效益,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下,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完善。


                                                              林文蕾

                                                  (宁波市四明中学,浙江宁波31504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