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化学论文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

2016-05-14 15: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当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而言,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因此,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又可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创造思维。所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1问题意识的内涵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不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谈创新精神及创新教育,是空洞抽象的,毫无实际意义。


  1.2问题意识的作用


  (1)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逻辑起点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研究表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自主地进行探究思索。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关注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问题看作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和推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优化发展。问题意识的这种自由探索、怀疑批判的特质体现了求新求异的科学精神。无数的理论与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这样一个简单却又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2)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着力点


  创新是21世纪的最强音。江泽民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问题,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想,去探索,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结果。爱因斯坦一语道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的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尽管问题意识并不是每次都能体现其思维的创造性,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之门、提高创新能力的着力点。


  (3)问题意识是彰显主体地位的切入点


  新的课程标准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学实践中具体如何体现,如何入手呢?心理学指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时,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进而促进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满足。问题意识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又是促使其发愤读书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境界,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标。


  (4)问题意识是互动性原则的体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121以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依托来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在问题的形成、设计和研究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感受到自由、尊重、信任、友善和理解。在问题的设计和解决过程中,学生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老师勇于剖析自己的不足。使这种师生间的思维与情感的互动,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动力源,从而推动学科问题研究的高效进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从原本孤立、静态的学习转变为合作交流的学习。通过问题的探究,在互爱、互动、相互沟通的情感活动中,有效地加强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把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为自己的教学导向,有助于构建一种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1.3我国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与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


  化学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131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像原动力,它会激励学生探究疑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将思维引向深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直接关系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典型表现为两类: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2.1使学生明确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感到自己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此时的思维才算是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化学史的讲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白,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质疑可引起反思、导致探索、促成创造。


  例如,英国科学家瑞利发现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与氮化物分解产生的氮气在质量上每升相差6.7mg就产生了疑问,于是发现了元素的新家族-稀有气体。再如,给学生讲法国青年科学家巴拉尔发现溴和李比希因此而后悔的故事以及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的过程等。


  通过教育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既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


  2.2创设教学环境,激发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増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一般教师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而对‘问”则很少关心,很少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如此,学问不会真正长进。因为缺少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也显贫乏,而创新能力则非常有限。这可能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特征,也是一个弊端。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显现与发展获得环境的肯定和支持。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实践正确的“三观”,为学生生疑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氛围。一是正确的师生观。教师要正确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准确把握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的关系,创造轻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敢问;二是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每个学生的问题都要从正面予以积极的评价,要遵循延迟判断的原则,允许“百家争鸣”,鼓励不同的见解。切实保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三是正确的课堂观。教师要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要认识到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克服教师的满堂问,避免“繁琐的分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深思善问的能力和习惯。学生奇妙的问题,还能补充教师备课的不足,加大课堂信息量,増强课堂学习气氛。


  其次,要教育学生转变观念。一是自卑、怕受嘲笑的观念。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的问题意识持怀疑态度,怕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二是依赖、事不关己的观念。不愿积极动脑,即使有疑问,也既不探究,又不求教,抱着教师反正讲的观念。对于学生诸如此类的观念,教师要凭借具体的教材,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去引导、去改变,鼓励他们走出自我,大胆提问。


  再次,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可运用这样两个策略:一是横向处理,即学生提的问题由学生来解决。思考学生提的问题,学生一般不会紧张而能主动地思考、议论和分析问题,甚至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二是延迟判断,对一个问题,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让他们品尝到提问过程中的无穷乐趣,使他们在不断的提问中发展思维、获得新知,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例如,巴新红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为了使学生刚刚形成的问题意识能不断加强,我建议学生每人设一个小的问题本随身携带,随时把自己的疑问、思考记录下来,以防问题“流失”,每周进行一欠问题比赛,看谁发现的问题多,问题可大可小,可以经自己思考解决,可以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也可以问老师。凡是大家认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可以贴到墙报上寻求答案,供大家分享。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就这样调动起来了,墙报上的问题逐渐多起来,而且有些问题确实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如学完“氯水有漂白性”后,有学生提出问题‘食堂的馒头那么白,是用什么漂白的?有害吗f两天后我去上课竟看到了答案:过氧化苯酰,过量有毒”。我真是非常惊喜,及时表扬了他们爱问、会答、积极主动学习的表现。


  2.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教师以语言的方式呈现问题情境


  这种方式主要是教师以语言描述具体的事实或问题为主,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些事实或问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体现化学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发明发现的故事等。


  例如,讲钢铁的电化学腐蚀,用“钢铁为什么会发生腐蚀?’、“人们通常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钢铁腐蚀f创设问题情境;讲胶体性质,用“如何用简便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f来创设问题情境;讲化学能与热能时,用“石灰石要经过高温煅烧才能变成生石灰,高温提供的热能在石灰石的分解反应中起什么作用f创设问题情境等。


  (2)利用电教手段呈现问题情境


  电教手段可以形象地显示常规教育手段难以显示的教学情境。


  例如,讲酸雨及大气环境保护时,用电教手段呈现大气污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讲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时,用电教手段展示建筑物的定向爆炸创设问题情境;讲化学键时,用电教手段模拟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另外有些不适于课堂演示的实验可以用电教手段模拟而创设问题情境等。


  (1)以实验的方式呈现问题情境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又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呈现问题情境的基本素材和方式。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例如,通过实验观察Al与浓H2S〇4、NaOH溶液的反应情况,启发学生思考铝锅能否长期盛放酸性或碱性食物?实验H2〇2分别在热水、常温水、冷水浴中的分解速度,使学生进入哪些因素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情境中等。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当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和教材内容的全面分析。一般来说,教材中那些迁移性强的知识点、那些含有科学思想和体现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的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点等,都可以设计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用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他们的今后发展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尤为重要,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教育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并将其引向创造性活动,正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价值所在。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的课堂教学,要多角度、多途径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汤艳,唐丽玲,王后雄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武汉43007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