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中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语言教学感知能力的培养论文(共2篇)

2023-12-06 12: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高中语文语言教学艺术浅析


  语言教学一直是我国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中教学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国不断深化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言教学也面临着一定的机遇与挑战。笔者对高中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形象化教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语言教学形象化相关内容进行系统论述,以期促进自身工作的进步,也为有需要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具有丰富的内涵

  语文教师通过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还能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教师不仅要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同时在进行语言表达时要有一定的涵养,通过丰富的知识和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的熟练掌握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要对各个学科都要有深入了解,通过在语文学科学习中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让学生在教师博学的知识中产生敬佩的情感,从而树立要向教师学习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的信念,这对促使学生积极探究语文知识有良好的作用。

  二、课堂语言要确保鲜明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现在的高中生思维活跃、知识面也比较宽,因而对教师的教学语言也会要求比较高。如果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单调、乏味、刻板、缺乏吸引力,那么这节课注定提不起学生学习的任何兴趣和欲望。因此,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多使用一些恰当、生动、形象的语言,最大限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比如,在学完《胡同文化》后,我这样向学生总结:“‘胡同’是表象,背后的‘文化’才是内涵。就像我们每个人除了外在的表象之外,内心的想法跟状态才是关键。我们要仔细品味‘胡同文化’对‘胡同居民’的影响,以及作者对古老‘胡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缩短学生与文章的距离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作者表面上的描写以及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三、在吟咏中体味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因为,讲解是死的,而诵读却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正是这个道理。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繁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四、在启发想象中激发语感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的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语言材料运用对比、补充等或凭借形象的插图、声音等材料进行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悬念进行创造性想象训练,将抽象的语言材料,在角色体验和连缀画面中再现出来。我们发现,创造性翅膀丰满的过程就是语感充盈的过程。因此,在语感培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于有字处想无字文”,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

  五、在拓展训练时强化语感

  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中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上,还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科学合理、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应该把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训练作为语感广化、深化的杠杆。有所感才能有所言,正所谓“由感而发”,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以读促说,以说促写,组织学生经常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或书面的写作,让学生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不仅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而且自身的语感也在水到渠成的引导中得以发展。

  六、教学语言要有激情,能激励人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教师授课神采奕奕激情四射,学生也会不由自主的提起几分精神。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一句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

  一方面,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态度来展示语言,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多说“你真棒”“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这样的评语,增加学生的信心。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学生更紧张,甚至思维停滞,使之以后更加害怕上此类课文,形成恶性循环。在说激励性话语时,切忌千篇一律和敷衍了事,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用或激情或温情的口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关怀与鼓励,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下,富有魅力的课堂教学语言对一名语文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否具备富有魅力的课堂教学语言也是语文教师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作为母语教学主要承担者的语文教师应不忘上述需遵循的课堂教学语言原则,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运用智慧创造出更具有魅力的课堂教学语言,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2篇:论高中语文语言教学中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


  语言感知能力,即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语感弱的人则反之。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高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二、在吟咏中体味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因为,讲解是死的,而诵读却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正是这个道理。高中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繁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三、在情境中深化语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举个例子,《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作者在描写“荣禧堂”时,特意介绍了“乌木联牌”的联语:“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如果仅是“死盯着”这两行文字,大意无非是:座中贵人和宾客佩戴的宝饰珠玉明如日月,光彩照人,礼服上的图饰美似烟霞,绚丽夺目,一派富贵气象!但是如果联系语境,发掘“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意义,我们就会悟解到,这幅对联不只是写贾府的大富大贵,而且提示了贾府在上层统治集团中建立的广泛的政治联系,所谓谈笑尽显贵,往来皆达官,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炙手可热的政治权势。而这种“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极盛景象,正暗示着小说盛极而衰的结构。这些就是联语体现出来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四、在启发想象中激发语感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的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对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语言材料运用对比、补充等或凭借形象的插图、声音等材料进行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悬念进行创造性想象训练,将抽象的语言材料,在角色体验和连缀画面中再现出来。我们发现,创造性翅膀丰满的过程就是语感充盈的过程。因此,在语感培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于有字处想无字文”,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

  五、在拓展训练时强化语感

  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中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上,还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科学合理、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正所谓“由感而发”,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以读促说,以说促写,组织学生经常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或书面的写作,让学生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不仅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而且自身的语感得以发展。可见,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不仅是语文能力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更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