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中语文论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国学文化

2016-11-01 16: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进些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奔走疾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的重要性。各界对国学的重视和推崇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教学与国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是国学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承者。

 

  近些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奔走疾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国学文化传承要从儿童抓起。1998年以来南怀瑾先生领导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倡导的儿童读诵经典之理念介绍给大陆,成功开展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深受小朋友喜爱,且得到了众多家长、教师和教育专家的肯定和支持。各界对国学的重视和推崇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201311月习近平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并直言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国家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摘要:《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将重新纳入孩子们的课本;语文成绩所占权重将大幅度提高;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增加30分,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考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教学与国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是国学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承者。下面从两方面浅谈一下高中语文教学和国学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高中语文教学具备在国学文化传承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要了解国学是什么且包括些什么内容。国学一词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②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一般来说传统国学指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礼治观念、文化观念、社会观念,其中的分类是经史子集,也就是四部的概念。今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

 

  其次了解语文的概念。语文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我认为语文应是语言和文化。文化不仅包括文字、文学,更加囊括人文、历史甚至更多,一个有文化的人不单单是人们简单地认为读书多、有学历,更应该有的是情怀,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积淀的情怀,而国学文化恰好是这种情怀的载体。

 

  接下来我们把语文教学和国学文化融合起来。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只是读音的字正腔圆,不能只满足于会做语段阅读、会写应试作文,这些基本的听说读写。在应试教育的当下这些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应对高考固然重要,但考试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作为一位热爱语文教学事业的教师应该明白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对考试,更重要的要通过中学语文教学使得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了解、重视、敬仰,肩负起传承的重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最经典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诸子百家,《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成语熟语,甚至术数方面的《易经》,医术方面的《黄帝内经》,兵书方面的《孙子兵法》等等。这些典籍都是文言性质的,而中学语文教师最擅长文言文方面的教学,中学语文教师具备的教学素养足够担当国学文化的传承任务。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国学文化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当有序地传承国学文化

 

  无论是小学还是高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下面我从这四个方面举例阐述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当有序的传承国学文化。

 

  所谓听的能力我认为不仅仅是指听见某个词语某句诗歌或者某段篇章,更重要的是能通过听到的来辨别其使用的对错,甚至听到某句诗文就会进入诗文营造的那个境界。而这些都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帮助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成语的使用,有诗歌的鉴赏,有文言文的阅读,这些都离不开最基础的听的能力。听的能力就是感悟的能力,是与心灵的沟通。比如听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就会想象内心的愁是多么的绵长,就像三千丈的白发那么长;听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就会想这是教给我们修身齐家治国之道。

 

  所谓说的能力,就是要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言为心声就是此意。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说的能力指经过思考对课堂问题做出回答,此能力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是内心素养的体现,课堂上回答问题可以脱口而出引经据典,足以证明此学生平素在语文方面的积累和阅读功底有多深,也可以看出他缜密的思考过程。说的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很自信的参加一些比如演讲或者班会之类的活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最能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所谓读的能力,就是指阅读能力。近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已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记忆的黄金阶段,应该让学生大量背诵,所以13岁之前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的方式来学国学是最好的方法。那么高中生由于课程增多,记忆力下降,如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来学习和传承国学文化呢?毕竟有一大部分学生在孩童时期对国学的接触是有限的甚至是极少的,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也是即简单的几篇文言,仅仅是背诵了几句名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只是皮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和诗歌鉴赏方面就必须全力以赴了。我们学校高中三年学生除了大量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唐诗宋词元曲鉴赏,另外还有《史记》的学习。尽管这些只是国学文化的极小的一部分,但是只有在高中阶段才能如此系统的进行学习,数量之大是初中小学阶段不能比的。

 

  那么怎样读才能让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文言的方法,并且使之对中国传统文化能用一种积淀沉稳的心态去面对,从而将国学广而传承呢?我认为沉下心来反复地读是最好的办法。记得张田若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读书,用嘴读,用眼读,用心读。沉下心,慢慢积淀,才能读出国学的内涵韵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所谓写的能力,中学阶段最基本的就是写作文。高中语文新课标的作文教学有以下几个要求: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真实健康。无论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学生要能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要具备独立修改自己文章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要想写出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平素的积累。仅仅是积累几篇历年高考优秀作文或者背会几段例文那是绝对不行的。三年高中在语文老师指点下将《大学》《、中庸》、《论语》(可节选)、《孟子》(可节选)、《道德经》、《古文观止》,这些经典读熟背诵,再加上大量的唐诗宋词元曲等诗歌鉴赏,以及对《史记》中部分篇章的研习,就相当于积累了大量的写作财富。这些文化财富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运用在写作中,那是极其了不起的。而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不单单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是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手中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将一生受益。以下是我的一篇下水作文中的几句:人生离不开不断地磨砺。荀子曰: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历一些磨练方能彰显其生命的特质。司马迁一个普普通通的史官,在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著成《史记》,最重要的就是他能够勇于承受和敢于直面生活的磨砺,终得后人景仰。苏东坡屡遭贬谪人生之路坎坎坷坷,但正是因了这起伏坎坷他才愈加坚毅心境愈加澄澈,他在磨砺中为后世留下了多少宝贵财富。(节选自《人生离不开磨砺》)

 

  可见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提升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点滴渗透,而高中语文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的渗透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教给他们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做人。所以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能力全力以赴传承国学文化,为国学传承发扬光大做自己应尽的职责。

 

  作者:曹红红 来源:亚太教育 20162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