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中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2016-05-28 17: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深度阅读的概念界定


  阅读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所谓“深度阅读”,本是复旦大学GDM实验室首次提出的,是基于知识图谱,集成知识源,向读者提供的一种具备全面、关联、智能三个特点的全新阅读模式。这种全新的阅读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知识图谱的构建,是学生在深度阅读之后所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加涅将其称为“图式理论”。


  我们所提出的深度阅读,是相对于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目的的浅阅读而言。旨在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知识覆盖面,让学生能整合多方面知识信息,扩展知识的纵深;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语义关联,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实现学生思维的全面、关联、智能的特点,构建学生平面化、立体式的阅读思维空间。


  二、深度读的提出


  其一是由高中教育的性质决定的。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出口,肩负着向高校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但当前高中教育的功利性,往往将学生禁锢在高考之中,导致学生视野狭窄,认识肤浅,生活体验不够以及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等。所有这些,与促进人的终身幸福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是相悖的。


  其二是由高中生的特点决定的。高中生正处在个性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但该阶段学生价值判断能力还欠缺,社会多元思想的并存,冲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选择;心理发展的不健全性所导致的思维偏激与动荡,心理断乳期所特有的自主意识,心理发展呈现出来的闭锁性等,都是高中生健康成长的制约因素。若不能及时给予精神上的引领和帮助,极易造成学生发展的迷茫。


  其三是由高中语文的性质决定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明确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孥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语文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三、阅读现状的分析


  我国国民阅读令人担忧。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査数据显示:2012年,国民的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提升。但这个消息仍忧大于喜。忧虑之一: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35本,相比2011年的1.42本增蝠达65.5%,这意味着网页浏览式的浅阅读人数在增加。忧虑之二:尽管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置达到了4.39本,较2011年实现了小幅增长,但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曰本的40本和犹太人的64本。


  高中生的阅读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读书面窄,借鉴不多,思路不广;不求甚解,浅尝辄止,思维不灵;认识肤浅,见解不多,人云亦云等。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高中生活的快节奏,大大降低了学生接触所学课程以外的书籍的时间,学生难以爱上阅读,阅读也难以深入;二是高考的压力,将学生的视野很大程度上束缚在教辅资料的阅读上,对于其他读物,包括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期刊、中外经典名著名篇等,不得不从学生的生活中“删除”,更谈不上关于文化、修养、哲学思考等方面书籍的阅读了。


  但从近年自主招生面试看,对人文素养的考查越来越突出。清华大学在百年校庆之际,已做出了修复文科的决定。而今,正处在高考改革深水区,全国各地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例如北京高考语文上调30分的改革动向以及“微写作”的出现,都在传递一个信号:要在考査学生思想性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知识广度和思维深度的考査。所以,无论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还是基于人的终身发展需要,高中教育都应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工作之重抓实抓好,而深度阅读实践与指导正是解决学生不愿读书、不会读书、读不懂书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深度闲读的实践探索


  老师们历来重视阅读教学,但要引领学生真正进入深度阅读的佳境,绝非一曰之功,需要学校根据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整体规划,有序推进。


  (一)建立“生态”课受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阅读教学课堂逐步走向开放、灵活、多样,这是语文教改的一大成果。但“穿着新鞋走老路”、“拿着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有“温度”没“深度”之类的课堂仍很常见,这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会学生深度阐读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我们提出打造“生态”课堂的理念,旨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一种和谐生态课堂环境,将文本知识、学法指导、教学评价作为三个重要的生态因素,使其相互联系、相互平衡、相互制约,让学生在快乐、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自我发展。


  1.调整教材


  吕达先生曾形象地把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知识、儿童和社会,喻为“一尊鼎的三只脚”,“只有‘三足’都兼顾了,才能做到‘鼎立’。”根据这一论点,我们首先考虑社会对课程的制约问题。我们认为,莱州一中属县市区髙中,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与城市学校相比还不够丰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受限;要使学生所学与其水平相当,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立足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删减增补处理,实现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我们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侬据文体构建新的教学单元,使文本内容既具范例性,又符合知识生成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只有重新调整教材,为学生穿上“合脚”的鞋子,才能使学生走得更远更快:这是引领学生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前提。


  2.教会探究


  深度阅读的提出,是立足于学生对生命和人生的观照,要求教师带领学生不仅要观照语言文字本身,更要重视探求文本背后的东西。实践中,我们逐步健全完善了“讨论导练课”和“自主阅读课”两种课型,这两种课型依据单元教学需要,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孰先孰后,根据需要教师自行调整。


  讨论导练课,建立在学生全文默读的基础上,对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的地方,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引领学生进行多角度探究,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能通,a欲言而能言”,进而达到通他人之未通、言他人之未言的目的。


  如在教学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时,学生对干“秋雨”一节的理解是有难度的。如果让学生仅仅看到“雨”是作者散文中精选的一个场景,仅仅看到“凉”是秋雨的一个重要特征,仅仅看到“天凉好个秋”中的“凉”不仅指天凉,也可照见作者心凉,就戛然而止,这是对文本和生命的不负贵,必须引领学生对此做出更深刻的体悟。而此时,学生的所思所想往往无路可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关注到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处境、情怀融入学生思考,把作者其他作品如《沉沦>等引入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凉”,是特定背景下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当然,如果能把同时代作家如郭沫若的作品一并纳入学生视野,让学生进行同类鉴赏和对比鉴赏,可使其思维更广更深,对学生构建更为全面、深入的思维框架是大有裨益的。


  

思维走向示意图

  自主阅读课,基本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学生自读,摘抄读书笔记;二是完成800字读书随笔一篇。它是讨论导练课的支撑与深化,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高自我深度阅读的探究能力。


  1.改善评价


  评价是检验师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为确保学生深度阅读质置,莱州一中建立了“师生同共体”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而言,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提交1本阅读笔记、4篇阅读随笔,提交一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的5000字以上的研究性论文,然后由“师生评审团”根据文章质量评定出A、B、C、D四个等级。对教师的考核,则是依据所带领学生的等次进行评定。这种综合评价的方法,促使师生互为依托,共同发展,也是深度阅读得以长期有效开展的保陣措施。


  (二)配备“套餐”课程


  当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量阅读、海量阅读等做法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大家都认为厚积薄发、举一反三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是从一般意义上对阅读教学的理解,是一种教育哲学的思考。然而,对于培养学生深度阅读,仅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的深度阅读走向深入。美国著名教学心理学家加涅在“语言学习”上有其独特见解,他认为,“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影响最大的是先前习得并已组织成图式的知识。囝式是一些观念及其关系的集合,并形成学习者可用来理解的类别“图式是抽象的,这意味着图式为相互联系的观念留有‘空位’或‘占位符号’。当给学习者呈现课文中的新信息时,学习者便能以这些新传递的信息填补这些‘空位’”(《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还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k》为例,学习前,阅读郁达夫作品多的学生和阅读郁达夫作品少的学生头脑中的“空位”数置是大不一样的,前一类学生头脑中的“空位”填补可能只是对郁达夫生平的一般了解。而后一类学生由于对郁达夫作品读得多,其写作特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及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都是“空位填补”的内容。由于“空位”较多,所以对深度理解<故都的秋》就会有很大的帮助。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提出了为学生配备“套餐”课程群的做法。


  1.打造必读课程群


  必读课程群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主要目的,借助同类阅读和对比鉴赏,加深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学生对自我人生和当今社会的思考,以涵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润泽学生的人文情怀。它是基于课堂教学实际的一种考虑,是文本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毎个学生在自主阅读课上必须学习的内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结合单元教学篇目,围绕教学主题,建立“同题材、同体裁、同作家、同时代、同题目”五大系列校本课程。截至目前,我校共研发了100多种校本教材。以郁达夫《故都的秋》一课为例,我们为学生准备的校本读物有两种。一种是<郁达夫作品读本》,其中收录了郁达夫《沉沦》、《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作品?一种是(郁达夫同期作品读本》,其中收录了庐隐的《海滨故人》、<曼丽》,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命命鸟》、《商人妇》,王统照的<微笑>、《湖畔儿语》,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郭沫若的《牧羊哀话》等作品。


  2,打造选修课程群


  选修课程群的幵设,一是着眼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著名作家贾平凹说:“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书读面窄,借鉴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高中教育要培养人,就需要用更宽广的视野、更前瞻的思想,为育年学生储备更多的能量。莱州一中提出了高中三年五个学期(不含高三下学期r读百本经典”的口号,力求学生阅读涵盖社会、科技、文学、经济、军事、体育、艺术、地理、历史、哲学等十个领域,每个领域至少选读-本经典作品。二是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坚持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在读书方式与时间上,我们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学生阅读效果。立足校内,把周日确定为学生自由阅读曰,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安排阅读场所和阅读书目。对于节假曰,则实行假日作业签批制度,提高作业质量,控制作业数量,留足阅读时间,为学生深度阅读提供保陣。


  (三)构建“悦读”文化


  我们新提出的“悦读”文化是指让学生爱上读书,它是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助推剂,或者说是一种动力系统。对于“悦读”文化的构建,我们主要从文化认同(环境>、文化体验(活动>、文化激励(奖励)三个方面着眼。


  1.盘活图书馆


  让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重点要考虑为学生提供-种什么样的阅读环境,盘活图书馆,堪称我们的“专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漠,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拥有适合学生发展的、丰富多样的图书是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志,但如果这些书籍不能为学生服务,仅堆积在图书馆中无人问津,则有与无没有什么区别。把学生放进来,把书放出去,让优质书源流通起来,才能发挥书籍的最大效用。所谓“把学生放进来”,一是自主阅读课时将学生集中在图书馆阅览,确保安静的深度阅读环境;二是全天候开放图书馆,包括双休日和节假日,学生持学生证即可借阅,满足学生随时的阅读需求。所谓“把书放出去”,即与市新华书店联合建立师生阅读区,在每座教学楼设立图书馆的分馆,安装开架图书和电脑,方便随时借阅或査阅资料;在每座宿舍楼、每个餐厅设立开放式图书吧,学生随取随读,读后归还,不霈借阅手续,让学生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要“让优质书源流通起来”,就要及时做好图书推介工作。从2010年开始,莱州一中推出了“高素质人才与百本好书”栏目,由图书馆负贵毎月每个领域推介100本阅读书箝,附详实的内容简介,制作成海报,张貼学生活动区,上传至校园网,规避学生选书读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学生的阅读高位运行。


  2.活跃阅读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展示深度阅读成果的重要载体。活动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我发展后劲的过程。莱州一中一贯重视以活动带动学生深度阅读,用活动丰富阅读文化内涵。在“经典诗词诵读与研究”方面,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贯穿于校园生活的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学年,让学生时时浸润经典文化,日曰获得发展提高。一是精选编印了(中国古垮词选集》<中国古诗文选集><中国经典诗词散文选编》等校本教材,通过每曰诵读,培养学生的文4匕修养和审美情趣。二是精选包括市歌、校歌、三德歌在内的<100首经典歌曲>,课间在广播中反复播放,振奋学生精神,营造团结活泼、正气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加强了阅读活动课程建设。每周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一次读书交流,学生自主组织,不拘形式;每月以教学部为单位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或辩论赛,师生自愿报名,根据阅读的经典分场次举行;毎学期以年级为单位举行一次读书随笔展示活动,师生同台,展示竞技。每学年五月中旬举行一次全校性古诗词诵读演唱会,一年一个主题,年年都有新意,引领学生对经典全方位的关注。


  3.评比阅读明星


  “阅读明星”评比活动是对每学期学生阅读成果的一种验收手段,分两个系列进行。每学期,在学生中,分年级评选产生100名“阅读之星”和10名“阅读大王”;在教师中,分学科评选“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和“十大读书人物”,分别颁发荣誉证书,并贈送不同价值的购书卡。


  五、深度阅读的成效和收获


  深度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大了学生的知识源,利于形成知识间的关联,让学生的思路变得开阔,思维走向深入而且改变了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融入现代社会更为容易。在我校组织的“我看钓鱼岛”问题研讨会上,学生的思维呈现出了多元化、立体化的走向,他们分别从地理位置、历史发展、世界格局、军事战略、政治立场、文化思想、外交策略等层面进行剖析,涵盖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维度,同时用包括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在内的内政外交政策进行了佐证,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


  尽管推进学生深度阅读任重道远,但成效显著。自2010年我校实施深度阅读以来,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其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一是自主招生考试竞争力明显增强。毎年有40多人获高校自主招生加分;2012年起,学校连续三年同时获得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和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资质,所推荐的6人均顺利通过高校面试,并获得当地录取分数线下40分以上录取的资格二是学生社团得到长足发展。以辩论社和模拟联合国社团为例,这两个社团均2011年组建,短短三年时间,已发展成为可与大城市学校相媲美的高端社团,多次应遨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成绩斐然。截至目前,辩论社有20多人成为省级以上“杰出辩手”和“优秀辩手”;模拟联合国社团十余次参赛,每次都有多人获得“最佳立场文件奖”或“最佳学术研究奖”,另有学生的两份决议草案,通过了模拟联合国会议表决,载人联合国档案。


  六、深度闺读的前最与发展


  深度阅读的意义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得一个证书,得到一份荣誉,而是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探究的路子,真正培养起“全面、关联、智能”三性合一的深度阅读能力。但这个过程又是相对漫长的,需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地做好。一要坚持优质图书资源的补充,让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并行,让素质整体提升与学生个性需求共生。二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让学生沉静下来,建立不被打扰的、安静的阅读环境,让学生读得深入又透彻。三要调动所有的教师参与学生深度阅读的积极性,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度阅读,两相促进,共同提高。四要组建一支以心理健康教师、语文教师和人生指导教师为核心的指导团队,让学生的阅读与其身心发展、人生规划相协调统一,坚定学生发展自信力,促进终身发展。


  总之,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和思想境界,增强一个国家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教育名家朱永新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深度阅读恰是通向一个人、一个民族、一所学校、一座城市美丽的必由之路。


作者:蔡润围张建梅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