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性作品是进行审美教学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展示人的厄运和苦难,引发学生的悲痛、怜愧之情,促使学生去感悟人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敬畏生命,善待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悲剧性作品审美教学,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悲剧性作品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一、营造忧伤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由于学生与悲剧性作品中的人物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境遇不同,因而容易使得作品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隔阂,此时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审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营造悲剧性的情感氛围,消除学生的审美距离,引导学生人情,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一般而言,营造情境的方法有:
1.借助音乐营造情境,渲染氛围音乐是一种以声音旋律为媒介来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寄托情感的艺术,优美婉转的音乐可以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悲剧性作品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哀伤凄婉的音乐,将学生带人作品的情境中,进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借助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插曲《葬花吟》来创设情境。当听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歌声时,学生的心弦会得以触动,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呈现出作品中的场景,致使我们在感叹黛玉才情的同时,不禁对她的悲剧性命运深感惋惜。
2.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深刻感悟扮演角色能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接受情感浸染,更好地理解悲剧性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到悲剧性人物的人格魅力。因此,在悲剧性作品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改编和再创造,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对悲剧性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活动的细心揣摩和体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学习曹禺的《雷雨》时,教师可以借助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为学生创设一种表演情境,通过情景剧表演,角色人物的演绎,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深入理解文本的悲剧性意蕴。
二、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体人格
1.分析悲剧人物的言行言由心声,通过一个人的言行,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因此,在悲剧性作品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悲剧人物的言行,进而感受悲剧主体人物形象的优秀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学习《孔雀东南飞>这一爱情悲剧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刘兰芝的言行,把握她的性格特征。刘兰芝面对婆婆的故意刁难,主动要求“遣归”,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兄长逼婚时,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面对夫婿时,她体贴谅解,“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同时,又忠于自己的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样通过这些言行,一个聪明善良、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形象便跃然纸上。
2.捕捉作品的关键细节细节描写通过极其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表现出来,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重要方式。在悲剧性作品审美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捕捉作品中的关键细节,让学生感受到人物身上富含的悲剧意味,在震惊、痛苦、愤恨、悲伤、怜悯等情绪体验中,获得心灵的净化,生命的激励,进而培养学坚韧的意志品质。
三、透过作品表象,深入理性思索
悲剧性作品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其生成的悲剧性美感,可以让学生学会痛定思痛,自我反省,在苦难和毁灭中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对于深化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悲剧性作品的审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那些浸透着独特人格魅力的悲剧性要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透过表象,深人理性思索,进而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吸取悲剧性人物身上的人生智慧,完善自己的人格。
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通过一场人与&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塑造了一个“硬汉子”的形象。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而明确人物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然后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深人探究:(1)该文主要写了老人与鲨鱼的几次博斗?老人是在什么状况下与鲨鱼接二连三进行搏斗的?(2)在与鲨鱼的搏斗过程中,我们会发觉老人的性格似乎比较矛盾,因为他经常会自我否定,这个你如何理解呢?(3)文章的结尾处写到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回到了家,那么,你认为老人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为什么?在问题的层层递进下,学生经过深人分析、体会、思索,从而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层寓意,学习老人那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
总之,悲剧性作品以其强烈的感染性,深刻的思想性,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悲剧性作品的美育作用,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崇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生命感,健全学生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