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中语文论文

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

2015-10-26 11: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比较鉴赏教学案例
论文关键词: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鉴赏
  《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同属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教学篇目。这两篇文言文篇幅较长,实词虚词用法丰富,但学生手头有相关作者、背景资料,有翻译,还有内容分析,所以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两篇文言文时,设计第一步,就告诉学生要深入课本和资料,第二步将学生分组,整理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第三步,让学生讨论交流两篇文言文的异同。
  这两篇课文的作者都属主张古文运动的散文大家,两文又都书写了对已逝世亲人的至痛之情,读来悲恻动人。无论是作者与被记者关系和情感,还有抒情的方式,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作者的形象和思想情感,都有可比性,所以在学生扫除文字障碍之后,通过两文的比较,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抒情的方式。从比较中还可以学习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以下是让学生讨论交流两篇文言文的异同的教学片段。
  师: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及作者与被记者关系和情感,还有抒情的方式,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作者的形象和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哪些异同,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作者都是主张古文运动的大家。
  生:都抒发了对已逝亲人的至痛之情。
  生:都通过叙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师:情感相同吗?
  生:不完全相同。
  师:请说一说怎么不完全相同。
  生:《祭十二郎文》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生:是的,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
  师:这是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生:这是间接抒情。
  生:总之,文章抒发了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宦海苦情,难怪有人说它是“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师: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生:作者先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师:哪些趣事?
  生:第一件,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生:第二件,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生:第三件,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师:为什么记述这些趣事?
  生: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师:两篇文章还有不同点吗?
  生:《祭十二郎文》睹“书信”而忆事,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则以“竹”为载体。
  师:为何以“竹”为载体?
  生:文章开始写到画竹的技法,中间写到偃竹记的来历,最后写到作者在文与可病逝之后看到偃竹图,想起文与可,不由产生感伤悲痛的情怀。整篇文章就是围绕竹子在组织材料,由竹子引起了作者的感伤情怀。线索是竹子。
  生:由我们还可想到文与可的为人。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思考了,提出的比较角度虽不全面,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参与学习,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眼睛没有了漠然,脸上的表情不再凝重,这是新课改带给我的惊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