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成人教育论文

例谈阅读教学的“悦读术”的发展

2015-07-28 18: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是“阅读”。对于学生来说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却有些“枯燥”——古时塾师教学生阅读是“反复读”,不论学生对文章内容是不是理解都要反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是个枯燥低效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语文阅读教学先是继承了塾师的“反复读”教学法,所以阅读教学仍旧枯燥。接下来又全面引进了苏联的“分析阅读法”,这种阅读教学法虽然没有了“反复背诵”的枯燥,却把一篇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对文章含义的“分析”又显得“高深莫测”,于是阅读教学进入到“深涩难懂”的境地,这同样让阅读教学显得枯燥低效。
  新课程改革之后,寻求“悦读”的教学方法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在追求“悦读”教学的道路上,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思路越来越清楚,那就是化“枯燥”为“愉悦”,变“低效”为“高效”。下列几种思路可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
  一 、用“问题发现”激发阅读快乐
  《丑小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师:吐绶鸡、小鸡、小鸭、女佣们都说它是“丑小鸭”,这只“丑小鸭”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不会被别人说“丑”呢?
   生:应该是在天鹅群体里。
  师:如果丑小鸭出现在天鹅群体里,丑小鸭会得到什么样的“言语待遇”?请大家动笔写一写丑小鸭在天鹅群体里受到的语言评价吧。
  生:天鹅妈妈高兴地称赞:“呀!看看我的孩子吧,它有多么可爱哟——金褐色的软羽,一看就是个飞翔高手。再看这宽宽的璞,划水时一定没人比得上。再听它的嗓音吧,高亢又高贵。真是个出色的天鹅宝宝。”
  生:天鹅哥哥对丑小鸭说:“弟弟,我的任务就是保护你,我不能让你这高贵的羽毛受到损害,也不能让你弱小的身躯受到伤害,你会成为最高贵的鸟儿。”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都不错。以前被人贬为“丑”,现在被人赞为“美”,从丑小鸭在不同环境里的评价际遇,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美丑是不同标准下的判定——似我者美,不似我者丑。
  生:美与丑是一种主观判断,“同类为美,异类为丑”往往是对别人造成伤害的主观成因。
  生:美和丑是同一事物对不同环境的反映结果——美丑反映的是环境状况,而不是事物本身的天然属性。
  方法评述:
  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对丑小鸭的故事已经非常熟悉,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有“嚼旧馍”的味道。学生当然不喜欢“嚼旧馍”,所以阅读兴趣会降低。如何让学生在“旧故事”里寻到阅读的新触点呢?有效的方法是“温故识新”,从旧故事中发现新的道理。上面的这段教学设计,用环境假定,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把丑小鸭置于天鹅群体中,让学生想象丑小鸭的新境遇,从而发现有关于“美”的新道理。在发现新道理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哲学家”的成就感,阅读兴趣就因这身份的获得自然而生。
  二、用“情感体验”激发阅读快乐
   《猫》(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师:当作者知道自己因为误会而伤害了第三只猫,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
  生:非常内疚。
  师:你误会过别人吗?在事情的“谜底”被揭开之后,如果你发现自己错了,你内疚吗?请表述你当时的感受。
  生:我会非常非常自责,恨死自己了。
  生:心里像堵了一块铁疙瘩,很堵,但是一时又无法甩掉它。
  生:在心里为自己的过错忏悔过,无脸见到他,难过了很长时间。
  师:其实,释放内疚心理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知错认错”。不妨把自己当成作者,向被误会的花猫说声对不起吧。
  生:花猫,对不起,是我的无知伤害了你。现在我很后悔,我不期望你原谅,我希望误会不会重演。
  生:花猫,你死了,带着我对你的误会死去,我知道你委屈,我已经没有机会弥补,只能对着你的灵魂说声对不起。
  生:所有的对不起都显得苍白无力,得不到你的原谅,我无法宽恕自己。如果有来世,我不会那样对待你。误会在伤害你的同时,也伤害到我自己。
  方法评述:
  以貌取“猫”让猫“含冤”,误会成为作者心中的痛。以貌取人让人委屈,学生在人生经历中肯定伤害过别人,从而产生内心的痛感。学生的“内疚”与作者的“内疚”贴合到一起,学生在阅读时就会产生与文本“情感相依”的共鸣。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走进课文所设置的情绪氛围,让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态度从“粗略远观”走向“深入体验”,于是课文内容对学生就会产生吸引力,心相通,情相吸。有了情感的体验,被吸引的学生当然会获得阅读的愉悦,而不是排斥。
  三、用“讨论辨析”激发阅读快乐
  《爱莲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师:课文用了精美的句子对“莲”做出了评价。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平时你对莲的观感,说一说莲所具有的特点。
  生:莲生长在污浊的泽泥中却不受其污染。
  生:莲形体笔直,并且有沁人心脾的清香。
  师:君子的品质与莲的形态有共通之处吗?
  生:君子行为正道,与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形态相通。
  生:君子美名远扬,与莲香远益清的形态相通。
  生:君子仪态端庄,通事达理,与莲亭亭净植中通外直的形态相通。
  生:世人爱君子,世人爱莲花,都是因为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品质。
  师:人要向莲学习,要守君子之道。大家觉得如何在生活中追求君子品质。
  生:有的同学见人作弊他也作弊,就是受不了诱惑的表现。做君子,首先做到“不随人犯错”,坚守正确的做人 之道,即是“出污泥而不染”。
  生:是的,坚守自己的品行,摆脱不良环境的影响,我们距离君子之德就会更近些。
  生:俗话讲“近墨者黑”,如果做到“近墨却不黑”就更容易成为正人君子。
  方法评述:
  阅读,因为辨析而精彩。上面的这段课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从莲类比君子,然后到学做君子”的道德辨析。辨析让阅读不再是“死读书”,而是“以读促辨”的新思考。辨析也是把自己“读书所得”拿出来与人交流共享的方法,把自己体验到的阅读成果拿出来“展示”,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尝到“分享”的快乐。阅读有辨析,学生就喜交流,各抒己见,能大胆直言。这样的课堂气氛充满“愉悦”的氛围,学生不喜欢阅读都难。
  四、用“师生互动”激发阅读快乐
  《最后一课》(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师: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他很可怜——在强敌面前的无奈,很让人心酸。
  师:我觉得他还很严厉——对学生要求很严格。
  生:性情是可以变化的,他对待敌人的态度也是由弱转强的——最后一课其实是一节表达“勇气”的课。
  师:是的,他的“勇气”让我们发现他是一个爱国者。
  生:我始终觉得他是一个爱国者,没有坚强的意志,想做一个爱国者是有困难的。特别是最后“下课”一句话,看似无奈,实则表达的是一种坚定——不屈的抵抗不会停止。
  师:人的形象不会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说说韩麦尔丰满的人物形象。
  生:他看似软弱,但内心始终坚守“恨敌爱国”的底线,这说明他有勇气,是一个忠心耿耿的爱国者,这让他成为一个高大的人。
  师:课文为什么让一个形象“高大”的人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生:为了让韩麦尔成为普通法国人的代表,体现每一个普通法国人的心中都充满热烈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方法评述:
  教学表达“爱国精神”的课文,往往会走进“教师宣讲爱国精神,学生被动接受”的陷阱里。在这个教学陷阱里,教师成为“正确思想”的输出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所以常常会成为“正确思想”的受压迫者。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双向交流,教师成为“道德制高点”上的施压者,于是学生不喜欢课文,也不喜欢老师。“爱国”是正确的,但正确的思想不需要“教师强制给予”,不妨变“单向输出”为“交流所得”。教师应该将自己置于与学生相同的“道德高度”,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爱国问题”,把阅读教学从“说教”的陷阱里挣脱出来,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时不再讨厌老师的说教,而是乐于与老师平等地交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