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成人教育论文

从新课程改革的视角看大力推进县域基础教育学

2015-07-28 18: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 引言
  社会在发展,教育形势同样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发展是新课程的根本,其要义包括了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和谐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学”与“教”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全面提升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正是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学与教的数字化资源广泛运用于教学,引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深刻变革。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教师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诸多要素共同催生了区域环境下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建设的变革。
  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以县级为区域单位,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去思考特色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建设。
  2 县域基础教育学与教特色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需要特色资源。新课程以学生成长、教师专业为培养目标,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县域教学的资源建设需要不断充实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在线学习活动,挖掘和开发符合时代和当地新课程改革特点的资源,满足本地教学的需要。县域教学资源建设是全国、省级、市级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在网络化的学习空间中最能体现出关注学生个体、关注班级、关注互动,聚集学习过程优化等环节,是实现师生资源运用的开发载体和资源发布最基础平台,最能呈现本地新课程改革特色,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
  构设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需要特色资源。信息技术与县域课程资源融为一体,一方面可利用区域新课程特色资源优势为师生构设交互式、个性化的网络环境,提高教学效率,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在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四级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中,县级教学资源时时服务于当地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是对平时教学工作过程资源的积累,可以针对本区域教学特色和教师教学需要进行筛选、整理和聚合,也是向国家、省级、市级推送优秀资源的源地,是其他任何软件制作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不可替代的,具有基础性、普适性和一定的导向性。
  提升区域教育核心竞争力需要特色资源。围绕新课程紧紧依托广大教师、学生,搭建满足县域教学需求的网络教研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与课程改革相协调的共建共享、互动开放的资源,利于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提供自主学习服务平台的同时,也由此形成区域独特的资源优势,提升了区域教育的竞争力。
  3 县域特色的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建设的新动向
  加强县域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是当前迫切的任务,要做好此项工作就必须对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有充分的认识,笔者认为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资源。
  结构化主题单元型资源 以课堂教学需要为主线的传统资源,依托与教材配套的图片、视音频、动画、课件、试题、案例等多媒体素材为主,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以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作为中心,来组织学生活动需要的工具、软件和各类网络资源。它是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资源,如各种教育特色主题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件,网络课程等。
  “适用、易用”的微课学习资源 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与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括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备、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是在传统资源基础上的新型教学资源。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型学习资源 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研究型学习、协作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优质的“学习型”资源为支持(如专题资源库、电子图书馆、网络主题探究资源网、专题学习网站等)。
  区域试点的电子课本(书包)资源 在继续做好传统教学资源库如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案例库、文章资料库等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基于标准化知识点管理的积件式资源。这些标准化知识点和知识块具有积件资源的特性(可积性、共享性和可重复性等),当要构建区具体的教材知识结构时,只需从基本知识结构库中抽取适合自己要求的知识点和知识块来组建,从而比较快速构造出有地方特色的电子教材资源库,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其最大特点是能够在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活动进行一体化支持和资源呈现,并以云架构的方式整体推送;引入电子书包后,班级差异化互动学习、数字化探究学习、小组学习、个性化按需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将成为可行。
  教师与学生自发贡献的生成性资源 Web工具赋予教师与学生创建资源和传播资源的空间,这种自下而上的资源建模将离散的“学”与“教”资源转换为隐性学习资源,积聚社会力量,逐步丰富社会学习,体现出师生对课程资源生成时所特有的创造性思维,是新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来源。
以网络教研为纽带的教师专业发展性资源 依托区域教育网,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它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一个共同体之间互动、交流、研讨的新型平台。网络教研具有快速通畅、经济节约、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参与面广、受益面大等诸多优点,对学校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教育云资源 “云计算”与教育的融合,通过互联网的应用程序提供大数据、虚拟化、可伸缩的计算环境向 区域内教育机构、学校、师生提供很好的交互平台,基于区域教育云—区域内学校资源运用—区域内师生资源探索应用三级应用系统已落地,教育资源与云平台的融合,有利于资源的聚类、共享、升级、推送,为区域教育领域提供云服务显示出更快、更可靠。
  4 县域特色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建设的思考
  “师资”“资源”“学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而资源是维系学生和教师学与教的重要桥梁。根据基础教育“学”与“教”的特点,用教育技术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的深层融合,向新课程要资源、向教育专家要资源、向教师要资源、向学生要资源、向提供第三方服务的专业机构要资源是县域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首要任务。充分调动师生、生生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人都能享有教育专家名师优秀资源、人人贡献个人资源,形成资源再生与发展的互动平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强化决策与设计 县域“学”与“教”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过程中,涉及组织机构、教育水平、技术规范、应用背景、资源收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强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管理必不可少。在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立足于实际,高标准制订资源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丰富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方法、措施,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教师研发为主体,多部门、多机构协同参与为辅的新局面,整体推进县域教育资源建设。
  建立工作体系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和健全县域教育资源建设的组织机构,采取“县市级培训机构—学科研训组—学校”三级联动研发机制,形成由领导小组、学科教研专家组、技术专家组、学科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共享服务体系。县级培训机构制订新课程教学资源规划、方案,召集资源建设研讨会、交流会、培训班,动员县域内外教师参与;学科研发团队负责教学资源征集评选、审核、上传、发布、评价;学校负责组织教师围绕新课程学科资源研发,教师通过个人或团队形式参与。
  一是注重动力培育。县域教学资源的征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县培训机构等部门要从优惠政策驱动、市场利益挂钩、社会价值实现等几个方面考虑,促进效益最大化,形成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学科研训组、学校、教师多赢的局面,并能在不同的环节中实现共同的价值。
  二是注重机制协调。充分发挥部门组织、指挥、审核、技术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教育技术在县域资源建设工作中的指导力与凝聚力,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研发资源的积极性,应用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升研发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找准工作路径
  1)整体建构。县域性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做好教学资源聚合。一方面是以素材类课程资源为主的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试卷、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另一方面是结构型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件/网络课件,如操作与练习型、教育游戏类、电子期刊类、教学模拟类、教育专题网站、研究性学习专题、问题解答型、信息检索型、练习测试型、认知工具类和探究性学习专题等,这些资教学源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政府招投标集中采购或引入第三方服务的方式产生。应当说,区域教育特色资源的提升离不开基础性教学资源在量上的扩张,它是基础也是前提。
  2)开发应用。笔者曾参与所在区域教学资源建设,对已引入和采购的教学资源进行过调查分析,认为通过第三方提供的教学资源,其学习者关注资源内容、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实现媒介的交互功能和信息化工具深度应用有相当部分还是比较好的,资源体系也比较完整。但在现实中这些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仍不被大多数师生接受(特别是教师),其原因主要是资源内容与新课程要求还存在一定离散性与时差性、资源呈现方式不足、资源分散不便检索、资源可移植性差等。因此,教学资源常被师生忽视,闲置现象严重。解决策略:资源应用应与教学实践相互融合,只有将资源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融合,才有可能使资源真正“融”于教师教学,使资源与课程整合变成一件“平常事”,而不仅是为了“展示课”“公开课”之类的整合。
  一是要强调资源应用的恰当性而不是复杂性或先进性。分析教学实际,把握学科特点,强调“简单实用”原则,不刻意追求技术难度,评价资源的实用性、有效性,不刻意追求精品化。
  二是考核监督使习惯成自然。通过一定的考评奖励及管理评价机制,利用行政手段督促教师经常使用,让教师逐渐养成应用的习惯,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是展示优势内化意识。通过定期开展优秀案例、课例展示活动,让教师领略到资源有效应用后的课堂优势。要帮助教师整合教学资源,主要集中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素材”“电子教案与教学设计”,通过师生不断的动态整合优化,不断生长、相互利用、互为发展,就能形成与新课程紧密结合的区域系列化课堂特色资源。
  3)项目支撑。教师是实现资源有效性应用的关键,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教学实践。基于学业培训的远程教育,基于教育技术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研修,基于“问题与案例”为载体的新课程学科教师网络培训,基于自主选择的教师个性化网络培训,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等在区域教师培训中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终身学习网络体系。从学习资源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看,在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资源应用同教师的培训、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要让教师由“资源消费”变成“资源创造”,教师要主动地建构适合课堂教学实践的再生资源,通过多路径、多形式积聚培训学习中感悟、体验和亲身实践的、能与学习者共同分享的个性化学习资源,通过专业技术的萃取、提炼、积累,为县域教学资源充实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教师在参与过程中也能不断提高课堂资源开发能力,增强有效应用的意识与能力 。一线教师按照共享共建的原则共同参与开放应用,不仅建立起一批直接可用的教学资源,更培养了一批能自主开发资源、合理应用资源、参加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研究型教师。
  精品提升 注重培育区域基础教育特色教与学资源是资源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精品、优质的地方特色资源彰显区域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和一流的教学管理水平,优秀资源的共享共建旨在促进教与学的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新课程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享共建,提高课堂效益。笔者认为,在建设精品资源体系时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理念,关注新课程的“学”与“教”资源价值取向,建构符合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感知需求,符合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教与学交感互动真实情境的特色资源。因此,在教学资源征集、开发上既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分析,知识内容符合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符合学生认知心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思想;又注重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讲授学习的多种教学与学习资源,突出教学资源的服务性。形成一批具有前瞻影响力的,支持多样、支持交互、体现网络、资源本身丰富、操作便捷和技术先进的有地方代表性的新课程生成资源,如:支持知识点学习的微课、翻转课堂;支持教师工作、学习的网络研修、视频公开课;支持师生深度学习的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围绕新课程开发的学习资源——电子书包;教师、学生个人学习主页等等。如此,构建起县域基础教育立体化的学习与教学资源。
  5 结束语
  县域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必须以学科为主导,以课程为切入,以知识为要点,建立在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中。笔者相信通过创新资源建设工作思路,探寻建设的方法,寻找适合的运行机制,用课堂促进师生,用师生催生新型资源,用新型资源服务于课堂,县域基础教育特色资源建设之路就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石福新.推进省域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策略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3(6).
  [2]孙宁.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