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成人教育论文

以“分层”应对“差异”: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

2015-07-28 18: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高职院校生源差异化对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的挑战
  我国的高等职业类教育正面临着重大转型,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2014年3月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中指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向应用技术型或职业教育转型。目前国家已经成立了联盟,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启动的这场转型改革。这将进一步加剧职业教育院校之间的竞争,高职教育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招生渠道的多样性将使生源差异呈继续扩大的趋势。高职院校现有的招生方式很多,有提前批单独招生考试的,有中职对口招生考试的,有与中职联合办学3+2大专连读的,还有与本科院校联合办学的3+2本专连读的。即使在国家高考后于秋季录取的学生,也分为文科和理科生。由于录取形式的多样性,造成录取新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同坐在一个教室的学生有的可能连高中都没有上过,有的高考成绩则已达到了本科录取分数线,表现在基础课程上的差异尤为突出。如果说高职院校开设公共的基础课是必须的,那么如果延续以往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任课老师很难以统一的教学标准完成教学计划,同时“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也会更加突出。因此,我们既需要在如何创新“教”、如何创新“考”上寻求突破,也要在新型的教和新型的考是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上动脑筋、下工夫。
  作为高等职业专科类院校,面对即将转型的600多所新的应用技术型院校加入后的竞争与挑战,惟有不断提升质量,才是生存与发展之道。而质量的不断提升,有赖于有效的实质性的课程、教学和评价的改革。通过改革不断提升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则具有长远的奠基性的意义和价值。
  二、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学和考核现状
  有论者认为,这些年来,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考评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考试制度和方法基本上是延续高中的做法,存在许多弊端,诸如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陈旧偏狭、考试题型单调、只重考试组织不重视考试结果反馈等等 [1 ],这既不适合目前坐在高职院校基础课课堂里水平差异极大的学生学习,也无助于担任基础课程教学重任的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现以高等数学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
  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实施现状,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均令人担忧。
  1. “压缩饼干”型
  有人形容高职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跟普通本科院校教学方法基本一致,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目标、一个教学标准、一个评价模式,针对性较差。在我国高职院校兴起之初,生源质量还比较整齐,教学效果尚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基础知识差距越来越大,此种教学模式由于没考虑高职生源的变化情况,学生个性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越来越不理想,教和学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不同的生源采取相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
  2. 教、考“两张皮”
  近几年很多学校考虑到了生源的变化情况,开展了分层次教学,但评价制度却未同步改革,即考试形式还是统一试卷、统一评价标准,其实质就是拿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根源是避免被指“不公平”。这种教考“两张皮”现象,降低了分层教学改革的效果,也挫伤了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3. 基础课“无用”则删
  有的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生产技能的培养,过分强调与生产的对接,增加了大量实习实训课时,大幅度压缩基础课,有的主管领导甚至认为“基础课无用”,采取实用主义的方法,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一删了事。显然,无论是对普通教育还是对专门教育,数学教育都是教育的起点。不少科学家都认为,数学是一把钥匙,只有通过这把钥匙,才能打开理解世界、理解世界发展的窗口。21世纪是科技发展引领社会发展的时代,而发展科学,就必须以数学为先。所以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处理基础课,否则在这种思想引导下把高职院校办得更像技工学校,对学生的发展后劲产生不良影响。
  4. 以选修的名义避难就易
  有的院校将基础课采取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基础课,使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最终放弃了那些难学难考的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的学习,选择那些容易通过考试的基础课程,致使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挑战性和激励性,为这部分学生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应对当下生源差异化挑战的对策及其反思
  从国内相关文献中不难发现,高职院校面对日益凸显的生源差异化现象,纷纷采取各种对策以解决这一突出矛盾。
  1. 分层分类教学
  分层分类教学,是基于学生学业差异和个体发展目标差异的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分层教学一般有两种模式,即“班内分层”(隐性分层)和“走班式分层”(显性分层) [2 ]。高职院校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比较普遍地采取了分层、分类教学的策略。在分层教学方面,大致要考虑“学生分层”、“目标匹配”、“分层施教”和层次化的“考核测试与评价”这么几个基本环节 [3 ]。有的还提出要考虑“作业分层”和“个别辅导跟进” [4 ]。分类教学,则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针对某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群)就学生某门课程进行补充教学;二是对同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的要求,因专业或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而不同 [3 ]。这些做法对生源差异化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但由于大多与考试考核方式缺少配合,其效果受到影响。
2. 多样化考核评价
  有的高职院校,在语文、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考试中,改变了以往文科理科各一份试卷的单一考试方式,而是全校不同专业考不同的试卷。针对高职生在《高等数学》考试中表现较差现象,一方面降低考试难度,另一方面改革[www .D YLW.NET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发表的服务,欢迎光临]传统考核方式不科学的地方,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采取数学能力测试、数学建模、撰写校论文、学生自己出试卷等方式,避免一次性终结性考试对学生产生的压力。有的院校坚持“能力本位”的观念,实施“模块式”考核。如语文课程分为“语文解读”、“语言与交际”、“文字与书法”和“实用写作”4个模块,高职数学课程则先将教学内容分成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多个模块,然后针对不同专业的性质选择考核不同的模块。这些院校也会采取思想政治课考试不限定答案、数学学习开办数学竞赛、语文课程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书法大赛等竞赛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1 ]。这些举措都有值得肯定之处和继续深入探索优化的空间。
  3. 上述对策的理论基础之合理性的反思
  论述分层分类教学的许多研究者,提到了“最近发展区”、“掌握学习法”和“多元智能”等国外相关教育理论,却极少提到“因材施教”这一古训,真有些数典忘祖之嫌。在引用了上述外国教育理论观点的文章中,对这些理论的解读也难免断章取义或者误读泛用。比如,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更少指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中针对学生差异化现象而采用分层教学或分层考核,用维氏最近发展区理论远不如用孔子的“因材施教”来得贴切。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一般多在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学前教育和小学低年级应用,一是强调人的智能可以有多种组合类型,且每种组合之间不存在高下之分,二是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其特长的方面切入,更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增强。即使不考虑这一理论适用对象上的年龄差异,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基础课程教学和考核分层化的解释力度也是不足的,因为高职生表现在公共基础课上的差异,主要是水平差异而非类型差异。
  美国学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主要针对30名左右学生的群体教学效果不及1:1个别教学而提出,也主要在基础教育领域适用。布氏理论针对以往“学生有学得好的,有学得差的”和“有学得快的,有学得慢的”两种主张的不足,提出“如果给予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很好”的观点。在这里,时间可以有多少之分、速度可以有快慢之别、提供帮助的方式更要因人而异,这些隐含在“掌握学习”理论中的思想因子,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尝试差异化教学和分层式考试,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四、关于分层次考核内容选择原则的思考
  高职院校开设的高等数学、大学语文、英语、计算机以及思想政治课等公共基础课程,总体上看是要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因而一般要坚持“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然而,学生所学专业在课程目标、内容和性质上的差异,学生学习相关基础课程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又应当成为我们选择具体考核内容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性要求。
  下面以高等数学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主要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基本素养,以及用辨证的、复杂的眼光看待事物和问题的态度等等;二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三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成为不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我超越的人。因而,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应围绕上述目标来选取,尤其要注重如下原则性要求:
  1. 考核内容选择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匹配
  由于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内容的难易的确定,不是由教师单方面主观决定的,而是由依赖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来决定。教学内容难度过高,会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难度过低,则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考核试题的选取应与学生现有水平相匹配。比如高等数学课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适当补充一些高中知识,以补上他们数学知识链上断掉的“链环”。在考核高等数学“极限”部分的内容时,这部分学生就不要出证明极限等类型题,只要求会计算函数极限即可。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加入适当的极限证明题,以提高其抽象思维能力。
  2. 考核内容重点与专业课内容有机衔接
  高等数学与专业课之间是基础与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关键是对高等数学的课程内容设计要合理,在保证数学基础必要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重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并积极主动配合专业课教学,在内容的选取和习题的配备的衔接上尽量结合专业课教学的需求。比如在制定高等数学教学计划前,首先对专业课需要的数学知识情况进行摸底,列出若干与专业知识点相匹配的高等数学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知识点作为重点考核内容,考试题尽量与相应专业知识相结合,通过不断渗透专业知识,让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中,感受到专业内容的熏陶,拓展专业知识视野,增强对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关联度的认识,体会到数学是学好专业课必备的基础知识。平时的考查测试中,习题与试题尽可能与专业相结合,试题创编上更要注重结合专业知识。比如对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在导数应用学习过程中,可以编制出油罐容积计算及如何节省材料的习题,对电气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闭合电路中用电器如何匹配功率最大的习题,对房地产专业的学生,可以有租金计算、租金收益之类的习题。如此充分发挥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和热情。
  3. 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相结合
  高等数学课并非专业课的附属物,高等数学与专业课应各有其独立性,又互 为所用。完全按照专业课的需要来设置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做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会导致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上的零散或知识点的过窄,破坏高等数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些学校过分强调与专业课“无缝衔接”,这是短视的。所以高等数学考核内容的确定也要有前瞻性,习题的设置要有些拓展题和发散思维方面的试题。要树立掌握系统、坚实的高等数学知识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石的观念,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学生现实学习的需要,也要考虑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较为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注意在数学课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论的内容,以提升高职生面向未来的素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考核内容的确定,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又要结合专业课对基础课的需求,同时还要兼顾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设计好基础课考核内容和考核重点是做好分层次考核的基石。
  五、分层次考核程序及步骤的优化
  1. 分层次教学是分层化考核的重要前提
  由于生源层次的多元化,入学初就要做好分层次教学,如何科学准确地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就非常关键,入学初的分班基础工作一定要做好,多班的专业如何分好层次,单班的专业如何分好层次,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分层来制定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我院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区分了三个层次,一层次是高考理科班录取的学生;二层次是高考文科录取和单招录取成绩好的学生;三层次是对口高职和部分单招学生。一层次学生从知识角度就是属于基础较好、接受新知识能力比较强、学习基础知识处于领先的梯队。二层次学生属于基础中等,新知识学习接受一般,基础知识学习处于中等水平的群体。三层次是属于基础较差的群体,接受基础基本理论困难,学习处于落后的群体,也是产生不及格成绩的主要群体。当然每个群体的分配也不是绝对的,在参考高考成绩的同时还参考了入学摸底考试成绩,学院为了避免成绩的不公平和为评奖学金提供较科学的标准,对各层次的学生期末成绩进行了适当修正。如期末参加各层次试卷成绩:一层次的分数在0~100之间;二层次的分数在0~90之间;三层次的分数在0~80之间,这也体现了公平公正,量体裁衣、各取所需的原则。
  2. 做好学生心理抚慰和解释说明工作
  在分层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因为“分层次考核”,一方面要做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不挫伤少部分后进学生的自尊心,尤其对低层次学生要做好思想工作,尽量减少自卑消极的情绪。在分层次时,除了主要以高考成绩和入学摸底考试外,还要广泛地征求班主任及学生本人的意见,让学生进行客观自我评估,作为具体分层次的重要参考。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分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确认,可以申请参加上一层次考试,如果在高层次的学生不努力,根据平时考核,教师也可以将其降为低层次,也是一种警示和激励。
  3. 建立好各层次的题库
  建立与学生分层相适应的试题库是必要的,要有效地做好分层次考核与评价,首先就应解决分层次练习问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对各层次的要求有明确了解,这有利于低层次学生向上一层次努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我院高等数学试题库有三个阶梯:第一阶梯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知识练习,是所有学生的必做题;第二阶梯为基础综合题,是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学生要达到的水平;第三阶梯为拓展性综合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主要针对第三层次学生。这样既能使低层次的学生有机会练习上一层次的习题,又能使高层次学生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为将来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在开学之初就建好各层次的考试题库,一是为学生选择层次提供参考,二是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练习提供平台。期末建立考试题库要注意科学化、规范化。
  4. 分层次考核要融入教学全过程
  高考的功能是选拔,注重的是结果。而高职院校课程考核的功能是促进学习,是形成性评价,应避免期末突击考试,这就要把考核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我院高等数学课,近年来将平时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重由30%调整为50%,其中课堂笔记和预习占成绩15%,这项考核有利于学生平时养成课上记录和课下预习的好习惯;课堂回答问题15%,这有利于调动学生课上积极思考;平时测验10%,则便于掌握每个学生阶段学习的情况。由于平时考核分数较高,考核时要注意考核的公开透明,力争做到科学、公正、公平。为了使考核少出误差,每门课程设两名课代表,协助教师做好成绩考核工作。一个课代表主要负责课堂上的过程考核,如提问、讨论发言、课堂练习等,另一个课代表负责课下辅导、作业收取、复习预习情况的检查等。实践证明虽然数学课比较抽象难学,但把考核融入教学全过程后,学生明确了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期末成绩优秀率也显著提高。
  5. 分层次考核的动态管理
  分层次考核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的、能上能下的,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对于那些入学之初虽然基础较差,但由于刻苦努力后由后进变先进的,是很有必要对他们的层级进行调整的,以实现分层次考试“奖优罚劣”目标的要求,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个别学习不努力的学生也形成学习压力,营造“后进赶先进”的学习气氛。我院通过几年来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大部分同学都能努力由“低层”向“高层”靠,不合格学生明显减少。
  分层次评价是一件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5 ],然而,既然是对不同学业发展水平的高职生都有益处的举措,就值得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许 元.关于高职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7-50.
  [2]王昭君,甘 雄.分层教学的意蕴与实现可能[J].现代教育科学,2012,(2):53-54.
  [3]张田林,唐 迪,洪 欣.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分层、分类教学探索[J].江苏高教,2013,(2):138-139.
  [4]傅沈文,黄军辉.高职专业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67-70.
  [5]张澧生,肖 珊,赵克勤.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精细化评价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4,(3):84-8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