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成人教育论文

就业能力视域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2015-07-28 18: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014年国务院19号文件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就业能力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最主要的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从多视角和多维度开展就业能力培养不言而喻成为题中应有之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价值渗透。在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校园文化就是在学校里所独有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的产物。高职校园文化是在高等职业院校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同时,高职校园文化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所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需要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历史的沉淀与积累,才能形成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境界。”①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后来者,其办学历史短暂,对于一些的高职院校来说面临着评估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没有系统规划,对怎样建设校园文化没有科学的把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文化内涵的塑造。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职院校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在兴建新校园和新校区的时候,忽视新建筑的文化内涵,修建的新建筑式样雷同,千篇一律,类似于工厂修建厂房,缺乏文化底蕴,既不能体现其办学特色和历史,也不符合师生的审美观。
  其次,高职校园行为活动文化呈现出品质低,忽略与就业能力培养的衔接。在新时期娱乐性大众文化的泛滥下,有些高校与师生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地强调娱乐文化的发展,跟着时尚走,放弃对主旋律的弘扬,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行为活动文化的庸俗化和低层次化的倾向。②有些高职院校的校园行为活动文化建设脱离了为专业学习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的宗旨,其活动结束,学生只能得到娱乐性的乐趣,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没有半点实质性的作用,显而易见的是类似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主流,这样一来,既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也违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与原则。
  最后,校园文化建设上缺少实践环节和特色。与国外高等职业校园文化建设相比,我国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实践环节,或者实践环节的内容不够丰富,形式过于单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仅限于书本与传统的经验,造成学生与社会需求脱离。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落后于国外与国内的普通高等教育。某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去特意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从而使这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人才培养目标脱节,无法显示其特色。
  2 就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
  2.1 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是指获得最初就业机会并能够维持就业和在必要时获得新工作的能力,其本质是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高职生的就业能力是指高职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通过实践锻炼所培养的能力,大致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③
  2.2 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的高校教育呈现出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特征日益明显,从1998年以来,高校的扩招已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必然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一个现实问题。例如,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为611万人),2010年则增至630万人,更为严重的是,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727万,成为史上“更难就业季”。高校连年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而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并没有呈现相应幅度的增加,因此,社会需求与社会供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使得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加重。
  高职毕业生相比普通高校毕业生,具有学历、学习能力和学校品牌的劣势;再如相对比例的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低下,在求职上眼高手低,没有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部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问题,盲目择业的现象严重,对工作岗位和薪酬期望值过高等等。在就业市场就会造成一些高职学生“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象,同时也相应带来了招聘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从而导致了“招工难”和“就业难”两大难题越来越突出。
  概言之,上述境况一定程度上归结于学生的就业能力低下。因此,广大高职院校把就业能力的培养当成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目标之一,就业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目标。
  2.3 优秀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指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修养,诸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踏实勤奋服务群众等。这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基本考核指标之一。
  高职校园文化能够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不断地探究与实践,最终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通过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能够提升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充分思考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就业定位和方向,这样进入人才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概而言之,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价值目标的校园文化建设,从思想和实践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1 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职校园里的各类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学生锻炼能力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渠道。高职校园要积极发挥社团作用,让学生们积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社团活动。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加强个人品德的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在社团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集体荣誉感、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简言之,各种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必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3.2 建设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培育职业道德
  育人先育德,思想道德素质是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素质,它对其它素质有着导向作用。高校肩负着培育“千百万人才大军”的任务。这就必然要求建设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培育良好职业道德。
  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在课堂上相继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倡养成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的职业理想。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精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譬如通过演讲赛、辩论赛、微电影、书法展览、扶贫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和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应广泛宣传优秀企业的文化理念,邀请企业界的优秀人才来校与学生进行一系列的互动活动,带学生去与之相关专业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感受下企业文化。
  3.3 建设实践性的校园文化,提高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的办学目标。高职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之一表现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应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社会考察活动。比如通过实践基地考察、更好了解从事某一行业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通过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展示,能够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职业习惯;通过社会调查,能够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以及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及时跟踪市场需求,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
  综上所述,建设以就业为价值目标的高职校园文化,培育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职教育办学的宗旨。与此同时,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职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金项目: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课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XJMS201218;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课题“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DGZ12Y144
  注释
  ① 姚海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说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
  ② 参见郭广银,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9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