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共同体和网络学习共同体
(一)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Community) 这个词汇来源于社会学。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把“共同体”的概念引入到教育情境中,他认为社会是由个体间互动而产生的思想共同体,并利用“共同体”这个概念来关注学习中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共同体”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领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一般解释为:“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在同伴支持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分享、协商、反思等实践活动,以达到有意义学习为目的,以促进个体发展为旨归,以追求共同事业为目标的特殊组织形式。”[1]
(二)网络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瑞尼古德(Rheingold) 提出的“虚拟学习共同体”(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他认为,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通过电子空间建立起一定的人际交互网络,人们就可以在虚拟的社会中进行讨论、对话、贸易、交换知识、分享感情、找朋友,这就形成了虚拟学习共同体。[2]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日常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也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可能。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建立于在线环境中的虚拟共同体,它是由学习者及专家等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围绕共同的主题,通过参与、会话、协作、反思、问题解决等形式彼此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为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建立的突破时空限制的在线学习共同体。[3-4]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建构及发展的平台。它和传统形态学习共同体的区别在于:传统学习共同体是物理场中的学习组织形式,学习的空间、资源等受到地域的限制;网络学习共同体则是在数字化空间中组织形成的,团体成员、空间、资源等具备灵活性、多元性和泛在性。
二、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学习、素养提升提供了开放、立体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教师研修组织方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在网络环境中,教师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主题讨论等实现意义学习,学习过程具有建构性、情境性、社会性和参与性。
(一)共同的愿景
不同于其他网络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教师群体共同研修和交流的平台,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基地。共同体成员是基于某个明确、共同的目标而走到一起的,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也是围绕这个目标而展开的。“目标一致”是共同体成员加入学习组织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共同体本身持续运行、深入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学习成员应保持一个统一的、趋同的目标,规避无关的闲聊。
(二)广域的学习环境
现实形态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其成员一般由区际、校际之间的学科教师组成。并且,内部成员的学习、交流活动被局限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中。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技术平台,拓宽了教师研修的模式、渠道和资源。第一,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新的模式。比如,在网络群组的话题讨论中,处于物理空间不同坐标的群内成员能够聚焦在同一社会交互情境中,就某个特定问题发表观点。对于每一个成员而言,网络学习共同体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即时的有用资源。第二,网络学习共同体使教师的学习合作与问题研讨完全摆脱传统教研模式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学习可以依据自己的现实情况随时随地进行,有效解决了日常工作和研修的矛盾。
(三)深度的资源共享
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知识与经验并不是个体思维活动的特有属性而简单地存在于个体的大脑之中,而是广泛地分布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交往、文化工具(语言、符号等)以及各类人造工具之中。[5]在网络环境下,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是同时具有协作性和交互性的。共同体的发展和深化需要来自内部成员的资源注入。学习成员需要建立资源分享的机制,确保共同体内部的生态环境,让学习组织在资源收支中得以丰富、发展。随着学习成员的增多和组织结构的完善,可用的学习资源随之日渐丰富,这为教师日常的网络讨论、学习提供了有效素材。学习成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享课件、教案、试卷、课题成果等,实现组织内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成员的密切交流。学习者通过与专家、同行及学习资源的互动,交流心得、分享经验。
(四)多元互动的知识建构
社会互动是社会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交往促使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是由多元主体组合起来的社会关系,它有着明确的任务分工及实践规则。学习成员的构成主要有学习者、助学者、专家等,学习活动在成员间广泛、深入的互动关系中展开,他们以群体讨论的形式探讨话题,以群策群力的形式研究问题。在多元的主体交互过程中,学习者从封闭的学习状态走向开放的学习场域,不仅实现资源的分享、思想的交流,而且获得了情感的沟通,在多元对话中增强了个体参与的意识。并且,共同体内部的多元互动具有自组织的特性,随着网络学习的展开和推进,共同体内部的任务分工、工作规则、人员身份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
三、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
(一)信任原则
在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之间的信任是这个虚拟组织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当我们说我们信任谁或者谁值得信任时,那他将去做一个有益于我们,至少不是有害我们行为的概率高到足以使我们考虑和他进行某种形式的合作。”[6]学习成员对知识的意义、价值理解是不一样的,如果个体对他者的知识及贡献保持距离和怀疑,将会消解整个群体共享资源、交流思想的意愿,无法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学习环境。此外,匿名是影响网络共同体成员之间信任度、依赖性的重要因素,它可能会导致组织约束和管理的不便。为了提高共同体内部的信任指数,内部成员有必要减少匿名,增加共同体内部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