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我”可以开发怎样的语文选修课程

2015-07-16 18: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对选修课程认识的逐渐清晰,最初在课程开发上暴露的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等现象正在逐渐消失,学校和教师的追求开始趋于理性。部分学校构建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一些教师开发的选修课获得了承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到目前为止,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仍是少数,还有大量的一线教师正处于各种各样的尴尬与困境中:不知道自己开发的选修课有没有价值;有开发的热情,却没有开发能力;开发得很辛苦,学生却不愿选;开发了一半,限于学识,坚持不下去了……于是,各种乱象也开始出现。
   那么,怎样的选修课程是有价值的,且适合“我”花力气去开发的呢?笔者以为做好这个题目要抓住两个要害:一是课程内容本身适合开发,二是适合“我”来开发。前者从客观出发,后者从主观出发,主客观结合,方能为开发出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适合开发的选修课程应具备的几个特点
   (一)立足点仍是“语文”的课程
   语文教师开发课程,首先要清楚一点:选修课给予了学生选择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以减少必修课程(当然包括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换来的,所以如果语文主动放弃被学生选择的机会,那就意味着部分语文学科阵地将被其他学科占领,这很有可能导致学生整体语文素养较课改前倒退。
   笔者这样说不是出于本位主义的立场而危言耸听,而是强调语文教师开发选修课程,最好要立足本学科,要在语言和文学的学科背景下思考如何通过选修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母语素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从而展现语文的德育、美育功能。
   (二)既能体现和必修课程的联系,又能体现选择性的课程
   如果说“立足点仍须是‘语文’”是语文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前提的话,那么这一点则是对这个前提的补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突出的是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选择性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的这一设想决定了理想的语文选修课程应该既要体现和必修课程的联系,又能体现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如浙江省推荐课程“追寻节日诗情——古诗词里的中国传统节日”,[1]该课程由“传统节日诗歌欣赏”“传统节日简介(起源和习俗)”“节日主题体验活动设计”三大板块构成,这三个板块中,“传统节日诗歌欣赏”便体现了和必修课程的联系,它是必修课程古代诗歌学习的延伸,有“基础性”的一面;同时,“传统节日诗歌”的限制又决定了课程的“选择性”,对古代诗歌、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学生便可以选择这样的课程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底蕴。
  另一门推荐课程《创意写作》,[2]借助“介绍自己、广告、演讲词、访谈录、绘本、‘拍客’”六个富有创意的写作活动设计,既对必修课程相对单一、功利的写作作了补充,同时以亲近生活、贴近心灵的写作活动为喜爱写作的学生开启了另一扇表达之窗,也很好地体现了“基础+选择”的课程定位。
   (三)符合学校办学理念,能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课程
   虽说课程开发在给学生选择权的同时也给了教师选择的自由,但我们应该看到,教师表演的舞台是在学校,如果不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完全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来开发选修课,那极有可能使学校的整个课程体系显得松散无序,缺乏追求。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前,应该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为大方向,明确学校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课程思想及课程架构,然后再努力打造符合本校课程体系要求的选修课程。否则一番辛苦,做的可能是无用功。
   下面以笔者的市精品课程《古诗文中的生命超越哲学》为例作一个简单说明。
   该课程“课程意义”如下:
   这门课程旨在从我们的诗文经典中汲取先人的智慧,从他们的生命感悟中找到一把击碎现实沉重的轻灵宝剑,寻找生命安顿的哲学,舒展我们的灵性,从而获得现在乃至将来的灵魂的适意,构建属于个人的生命价值体系。
   我校(杭二中)的课程目标及课程思想如下:
   “‘育走向世界的精英人才’,即健全的公民素质,卓越的学业基础,突出的创新品质,开阔的国际视野。”
   “旨在将‘必备素养、学业基础、人格成长、智慧成长’融为一体,进而促使学生‘全面而自由’地成长。”
   不难发现,《古诗文中的生命超越哲学》在守住“语文阵地”、体现“选择性”的同时,课程目标和学校课程目标紧密相连,直指其中“健全的公民素质”,体现了学校将“‘学业基础、人格成长’融为一体”的课程思想。
   (四)学生感兴趣或需要的课程
   选修课程的开发从体现“选择性”出发,当然要尊重学生的趣味,但是教师的选择又不应该被学生的趣味绑架。事实证明,一些学生在选择课程时考虑的不是可能影响自己未来专业选择和职业方向的兴趣和需要,而是“是否可以出去玩、是否有电影可看”“是否有书面作业、老师点名是否严格”“考试是否容易通过”等非理性因素。因此,这里所说的“学生感兴趣或需要的课程”并不是指去迎合学生的非理性要求开发课程,而是在学习的维度和深度上去寻找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从而正确地引导和吸引学生。
   维度上的选择性,是给学生提供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更侧重“兴趣”;深度上的选择性,是给学生提供选择学习难度的空间,更侧重“需要”。当然,对语文学科而言,兴趣和需要并不是对立的,两者常常互相交融。以“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中的“推荐课程”为例,李新地老师的《〈红楼梦〉女性形象赏析》、苗金德老师的《鲁迅作品选读》、程永超老师的《金庸小说十三讲》侧重的是在学习内容上给 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而葛世杰老师的《儒学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胡勤老师的《汉语知识及运用》则倾向于为学生提供选择学习难度的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生选课也将会逐渐趋向理性,教师开发选修课要有前瞻眼光,将潜在选课对象锁定在“有兴趣”和“有需要”的学生上。
  (五)贴近高中生语文能力的课程
   开发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首先要明确受众是高中生,而非初中生或是大学生。虽然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但一些教师在开发课程时还是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忽略了这一点,或照搬照抄大学语文选修课程,“抢”大学老师的饭碗;或把适合初中生学习的内容放入了高中选修课程中,导致学生“吃不饱”。
   例如,鉴于《庄子》一书的文字难度、汪洋恣肆的写法及丰盛深奥的思想,《〈庄子〉思想探究》这样的选修课程就不一定适合高中生;而《老崔说字》[3]从认知能力要求上看,也许更适合初中生。
   所以,要开发出贴近高中生语文能力的课程,就要时刻以选修课程“应该体现基础性,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选择性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为指导原则,抓住“基础”和“发展”,脚踏实地,仰望蓝天。《潮语文》就非常符合这样的要求。该课程包括“流行歌词里的古典诗词”“流行歌词触动古今散文”“随着歌词学习语文知识”“歌词里的作文借鉴”“影视艺术中的文学性”“综艺主持的语言特点”等内容。对这些课程内容,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古典诗词、古今散文、写作,不熟悉的是以歌词作媒介去认识古典诗词、古今散文,这就是贴近高中生语文能力的课程。
   (六)课程资源丰富的课程
   语文课程资源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拟开发的课程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条件。
  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学生出于对“不同”的期待,在选课时会倾向于选择和必修课程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区别较大的课程。如果课程资源单调,只是书面教材,教学方式单一,仍以传统讲授为主,就很容易使潜在的学习对象流失。所以,教师在开发选修课程时要认真考虑课程资源问题。是否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增强课程的形象性和信息量?是否可以利用一些电影、纪录片来拓展讨论?是否能邀请专家来做一次讲座?是否可以安排主题辩论会?等等。比如开发关于欧美文学的选修课程,在考虑教材时,选择已被翻拍成影视作品或是有戏剧版本的经典作品,就会带来较丰富的课程资源。比如以“那些在杭州留下过足迹的文人”为话题去开发一门选修课就很有意思,因为它不仅和“语文”紧紧相连,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诗文、楹联、景点、碑帖,甚至食品都在其内。
   应该说,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选修课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
   (七)切口小、课程目标明确的课程
   “切口要小”是许多成功开发语文知识拓展类课程的教师的经验之谈,切口小的一个显著好处是能有效区别必修课程,容易拓展,可以深挖,因切口小而避免了大而无当,课程目标容易锁定。
  有的教师在开发课程时,怀着一腔热情,将目标定得很大(比如类似于《西方小说探胜》《影视欣赏》这样的课程),但少了些理性的思考:开发这门课程,我的课程目标是什么?课程要给予学生哪些相关的知识?要培养学生怎样的语文能力?要为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发挥一份怎样的作用?对这些问题都深思过且答案明确,才能着手去开发一门课程,否则可能会开发得很辛苦,却劳而无功。
   对中学生而言,切口小、课程目标明确的选修课程更能使他们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比如《广告语言鉴赏》《小说的虚构之美》《如何使议论深刻》这样的课程,我们可以想象,通过18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多半能对课程涉及的知识和能力有相当好的认知和提升。
   此外,出于对“新鲜感”的追求,学生在选课时会更青睐18课时修完的选修课程,从这一点出发,切口小也是在有限课时内落实课程目标的有力保障。
   二、适合“我”开发的选修课程
   对于传统课程,教师只能被动地充当执行者,缺少自主选择权,开发选修课程使教师有了更大的课程参与权,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和评价,全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自主和创造。所以,找到适合“我”开发的课程意义重大。
   (一)课程应和“我”的兴趣、特长相连
   虽然教师开发选修课程要兼顾学校的需要、学生的需求,并不能单纯地从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来作出选择,但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事实:绝大多数中学教师并不是“术业有专攻”的学者,中学教师从事的是向高校输送合格人才的基础性工作,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很难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因此,如果所开发的选修课程和教师自身的兴趣、特长不相连的话,教师很可能开发得非常辛苦,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却得不到保障。从现实看,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研究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所以,在选修课程建设中,教师应从自身的兴趣、特长出发,找到学生感兴趣和需要的部分,从合适的角度切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开发出自己喜欢,学生也喜欢的课程,让自身的才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体验到创造带来的幸福。
   比如对古诗词有研究的教师可以尝试开发《教你写绝句》,擅长猜字谜的教师可以尝试开发《教你编字谜》,喜欢小说的教师可以尝试开发《莫言作品研究》……这样的课程既可照顾到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又兼顾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当然,即便所开发课程是自己的兴趣、特长所在,也可能在开发过程中碰到很多困难。编写选修课教材就是学习、研究的过程,提高自我的过程。
   (二)课程开发难度应适合“我”的能力
   虽然目前各学校对教师开发的选修课程并没有严格的审核制度,但是,作为课程开发者要对选课的学生负责,脑中应有一根“质量”的弦。这里所说的&ldquo ;质量”至少有两层内涵:一是专业知识上没有硬伤;二是课程内容涉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符合社会要求。所以,课程开发者要量力而行,自己接不住的烫山芋不要硬接。
  笔者曾一度对佛教文化颇有兴趣,读了一些书,便想尝试开发一门普及佛教文化基本知识的校本课程,结果写教材时,困难重重。首先是不同书的作者对同一问题的解释往往并不相同,网络上的说法更是泥沙俱下,而缺乏专业指导使我无法披沙拣金;其次是因为一知半解,所以在内容选择上颇为踌躇,无法搭建科学、合适的课程框架;再次是当一个问题深入下去带出其他的问题时,自己的知识储备捉襟见肘,无法较好地应对学生的课堂提问。诸如此类的困难使笔者的开发过程异常艰难,耗费了大量精力最终开出的选修课上了两期后草草收场。
   这使笔者深刻认识到,中学教师开发选修课程不能光凭热情,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缺少质量可靠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权威性的、知识覆盖全面的书籍),那么开发课程会成为一件“事倍功半”的事,必修课程的教学精力受影响不说,很可能开发出的课程还经不住考验。
   (三)“我”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
   适合“我”开发的课程还有一个特点:“我”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而这个想法又是有价值的。即使是同一个课题,假如“我”的想法和别人的不一样,就意味着课程目标有新颖性,这是值得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同样是文学作品的教学,美国语文的问题设计和我国差别很大。他们教材上的“问题指南”分成“文学和生活”“阅读理解”“思考”“文学聚焦”四个部分,其中“思考”会从解释(包括分析、概括、推断、归类[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证据支持、得出结论等)、评价、应用(包括假设、对比、综合等)、扩展(职业连线、文学连线等)等能力出发来设计问题;篇目的教学往往和“微型写作课”相连,如马克·吐温的小说《卡拉维拉斯县著名的跳蛙》对应的“文学聚焦”指向的是“幽默”,“微型写作课”对应的就是“写一则幽默轶事”,两者和所学小说的特点紧密相连。如果开发文学作品的选修课,就完全可以借用美国人的思维来二次开发我们的读本,这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而这个想法是有价值的。
  所以,开发选修课程,找到和别人不一样的开发理念和课程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你所开发的选修课是独一无二的,是你的“专利产品”。笔者相信,只要肯动脑,不管是在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方面还是在作品的解读鉴赏方面,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专属课程。
   有人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一辈子中做一件或几件对自己、对社会有意义的具有开创性的事。对教师而言,开发出一门学生喜爱的、有价值的选修课程,也许就算得上是这样的一件事。
  参考文献:
   [1] 方昉.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网络[DB/OL].安吉县孝风高级中学.
   [2] 谢澹. 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网络[DB/OL].绍兴市第一中学.
   [3] 崔冶峰.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网络[DB/OL].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
   [4] 毕本弓.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网络[DB/OL].浙江省台州中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