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验”及“体验式学习”在化学课程标准中多次被提及,作者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促使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生成、形成和发展,并在获取新知识后体验反思。
关键词:体验 体验式学习 教学策略
“体验”一词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多次被提及,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体验性学习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获得亲身体验,学会合作与分享”等。所谓体验,是指学习者在实践中亲身经历,获得内心反省、内在感受的一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体验式学习整合了杜威的“做中学”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论”等理论,最后由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完整提出。它作为一种富于生命力的学习方式,使之与化学学习结合,将可以指导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改进学生的化学学习方式,同时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生成
皮亚杰认为,任何学习都要从情境开始。化学学习发生的第一步是学习者自己积极地投入到必须“去行动”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生成。因此,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体验生成的开端。
1.以丰富多彩的实验为背景引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中心的学科,以实验引出新知识使化学知识更富有表现力。一般在认识一种新物质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其色、形,体其状,闻其味,使学生对即将接触的物质产生直观、形象、生动的印象。还可以用趣味实验引入新课,趣味实验以其趣味性吸引学生观察、思考。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过氧化钠时,以“滴水生火”“吹气生火”两个小魔术引入,学生对有趣的实验现象非常感兴趣,也想自己来试一试,弄个明白。学生被吸引到新课中,好奇心促使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和参与接下来的实验和教学过程,一步步地解决学生先前观察实验时在头脑中留下的一连串问号。
2.以思维冲突为背景引入
在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是不能发展的思维。学生在学习时,当用旧的知识体系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时,不免会想到是否有新理论、新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如在概念的学习中,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概念就要让学生知道化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只有掌握了新概念,学生才会有意识地运用新概念来解决问题。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知识时,在用初中有关化学反应分类的知识不能对给出的反应进行分类的情况下,引出新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对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这样定义”“这样定义的合理性在哪里”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要让学生体会思维冲突的过程,而不是照本宣科式地记概念,也就是不能只讲“是什么”,不管“为什么”,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如果只是背一背、记一记,当然不能把概念理解透彻。而且,在思维冲突中理解概念学生不会觉得突兀,不会感到是强制性的,不是被迫必须学它,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学它。
3.以化学科学发展史实为背景引入
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基本理论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有必要向学生提供生动、丰富有趣的史实背景知识,但不是单纯的知识介绍,而是与相关知识点结合,让学生处于当时当地的情境中去分析问题,了解相关知识得来的过程。如在“铝及其化合物”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作者尝试从化学史的角度引入新课:传说在古罗马,一天,一个陌生人去拜见罗马皇帝泰比里厄斯,这个人献上一个金属杯子,杯子像银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是分量很轻,是用这个人从黏土中提炼出的一种新金属制成的。这个皇帝表面上表示感谢,心里却害怕这种光彩夺目的新金属会使他的金银财宝贬值,就下令把这位发明家斩首。从此,再也没有人动过提炼这种“危险金属”的念头,这种新金属就是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铝。在19世纪以前,铝被认为是一种稀有的贵金属,价格比黄金还要贵。当一个欧洲君主买了一件安有铝纽扣的衣服时,他就瞧不起那些买不起这种奢侈品的其他君主。而没有铝纽扣衣服的君主,又是多么渴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穿上这种带铝纽扣的衣服。铝现在这么普遍,但那时为什么如此贵重?原因在哪里?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就把学生引入课堂了。
4.以社会突发性新闻事件为背景引入
以新闻事件为背景引入新课,让学生站在新闻的角度用化学知识来解决遇到的突发事件。如在学习氯气时,引入发生在某地的突发紧急事故——氯气泄漏事件,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展示,对事件引起的灾难性破坏进行详细说明,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引起学生的高度警觉。学生不禁会想到应用自己学过的化学知识来解决这一事件,学生会提出:①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来处理这一突发事件呢?②通过什么方法可以避免类似的严重事件再度发生呢?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得乐于学习接下来的知识,并极力想办法解决提出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想让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应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产生难忘的化学学习体验;就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悟化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加强课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如在分析Cl2的有关性质时,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漂白粉和漂白水的使用常识来加深学生对Cl2的性质的体验。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ldq
uo;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和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在化学教学中思维与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以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实验来验证学生的探究性假设,通过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如在讲解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知识时,学生动手实验不但可以体验金属钠的取用方法,而且可以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而可以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这样,学生对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3.让学生在讨论或辩论中体验学习
体验式学习提倡在课堂上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只要时间充分、环境自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也会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交流中逐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观点。用讨论或辩论的方法对实际化学问题展开探究,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当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急于弄个水落石出时,进行小组讨论,他们将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争辩中。如在“氯水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由于氯水中存在多种微粒,哪些微粒参与反应,哪些微粒参与主要反应往往是学生最模糊且最需要澄清之处。可设计以下讨论问题:在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氯水,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①分析红色褪去的原因;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溶液褪色的原因是哪一种微粒起主要作用。学生从氯水中存在的微粒入手,讨论氯水分别与NaOH、酚酞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反应的情况,最后问题的焦点集中在:第一,次氯酸的漂白性引起褪色;第二,发生了中和反应,使溶液褪色。究竟是哪一种情况,教师可鼓励小组成员用实验来验证,学生在“讨论—实验”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清晰,认识得到升华和内化。
三、指导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后进行反思性体验
反思即元认知,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监控与思考的过程,又称为反向性的思考,反映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机制,因此,反思具有目标性、时效性。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反思。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之后不反思会减少收获,反思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一方面,让学生在反思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在心理上进行相应的调整,能及时地、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对化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在教学中,作者针对本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反复地犯同样错误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反思。具体要求是: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纠错本”,一个单元结束,将自己的错题按以下几个内容进行分析整理:①错题考查的知识点;②错误的原因;③正确解答过程——要有规范的格式和内容;④类似题——自己补充1~2个与错题同类型的题目;⑤变式题——将原来的错题进行变化,考查不同的知识点;⑥教师评价——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直接解答,与学生互动,写下对学生近期学习状况的评语;⑦疑点-——学生在反思、纠错过程中不明白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类似题与变式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典型的题目在班级进行交流。这样,“纠错本”既是学生进行反思学习的载体,也是师生间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解题习惯与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提高。
总之,体验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立足于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知识的意义。从这个理论来说,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给予“真理”,而是呈现事实,是在体验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支持和必要的控制,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工程师,而是知识的助产师”,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唯一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师的作用是使学生当前的所思、所做对他们自身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长江.中学化学教学技术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肖志宗.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J].化学教学参考,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