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适应性教育”在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及探索

2023-12-06 11: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指出了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如何尊重音乐教学的规律,尊重每位学生的学习实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适应性”教学思想,为每位师范生提供“适合”的音乐教学,为小学培养出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是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适应性教育”的概念、“适应性教育”的理论依据及“适应性教育”在初等教育专业音乐课堂运用,以及运用中的收获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阐明了在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采用“适应性教学”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关键词:适应性教育;因材施教;适应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5-0310-05


  1引言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教育是一项与国家命脉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受教育者也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个体倾向,教育不能够固步自封,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教育的“适应性”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如何增强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适应性”,是初等教育音乐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也是小学未来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适应性”一词最初是生物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适应性运用于教育学领域是指教育的主体(教育者或学校)根据未来的需求,适时、主动地改变自身的特性和教育教学方式,以适应外部条件变化的需要。“适性教育”是一种教育指导思想和理念,是“个性化教育”,是“人本教育”,其思想核心主要体现为: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性来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最优质的教育或学习行为,从教育学来说,就是要求教育行为要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要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特点、特长、爱好等来因材施教,适应性教育要贯穿于教育或学习动机(需求)的产生,内容的选择、行为的实施每个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刚要,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2初等教育专业音乐适应性教育概念


  2.1适应性教育的含义


  什么是教育的适应性呢?在回答教育适应性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究竟是满足于谁服务于谁。教育的本质,古今中外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所持的观点也不一样。综合起来可以分为3种。


  (1)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首先要服从于人,教育的目的要根据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制定。强调了人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却轻视了其他的教育因素。


  (2)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而不应该从个人本位出发。过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没有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常常造成对人的发展的束缚和压抑。


  (3)个人与社会结合论。即教育在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這种观点把教育中的人和社会都考虑到了,结合了二者的积极因素。


  笔者认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论相结合的教育观,更为科学、合理。教育的过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根据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教育观,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两大要素人和社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从根本上说,教育是对人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过程,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统一。


  适应性教育就是: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的特点实施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代表思想,也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基础,是适应性教育的理论基础。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人与社会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个体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保证,教育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去实施教育。


  适应性教育理论把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的子系统。教育适应性自产生之时起,它在促进人的发展和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方面,一直起着重大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初等教育专业音乐的适应性教育,主要是指以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教育适应性的原理来构建初等教育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理论,并指导具体的实践教学。具体来讲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适应性是指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方针、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教育教学方式必须符合教育对象和社会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不断完善自身并向前发展。


  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适应性的内涵是:“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和教学上,就是音乐教育专业要树立一切服务于学生的观念,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重点目标,适应人的发展,尊重人的天性,做到因材施教。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只注重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适应,而忽略教育对教育者适应的问题,“尊重人的天性,因材施教”,在初等教育专业音乐课堂实施“适应性教育”,是初等教育专业亟待研究及解决的问题。


  2.2初等教育专业音乐适应性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专业的适应性教育是初等教育永恒的追求。


  正如教育适应论认为:人类文化得以世代相传,其根本原因就是教育的适应性使然,适应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教育的适应包括作为对生存的“再生”“复制”的适应“维持性适应”,作为满足新的需要,对“变化”的适应“动态性适应”,作为对自己和环境的调整、修正的适应“改造性适应”,作为对“未来变迁的适应”“前瞻性适应”。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同样也要遵循着教育适应性的原理,积极的适应一切变化和发展。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飞速更新,随之而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多元化的经济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当今小学倡导各学科之间教学的大融合,倡导“1+X”课程体系,在此背景下小学教师的音乐素养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以前那种仅仅是为了培养“教书匠”“孩子王”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与当今的社会相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教师。


  目前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成效都不大,笔者认为


  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目前需要通过自身的调整,使自身更加完善,而最终适应外界的改变。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要解决“需要”与“适应”之间的关系,使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更好的适应由于政治、经济、科技等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脚步,“适应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


  从学生的个体来讲,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具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但是由于性格、爱好、家庭环境等特点和情况的不同,他们的音乐能力发展是具有差异的。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也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找到学生的闪光点,采用适应性教学手段、方法、策略,尊重音乐教学的规律,尊重每位学生的学习实际,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为每位师范生提供“适合”的音乐教学,为小学培养出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是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初等教育专业是基础教育的母机,承担着培养小学全科教育人才的任务,只有在初等教育专业实施适应性音乐教育,睫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社会生存的能力,才能为小学教育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


  3初等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教育妻公平,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可我国的教育太注意统一性,普遍存在忽略差异性的特点,当教育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的时候,教育就成为了”禁锢”,禁锢了学生发宸的自由和成长的可能。初等教育音乐教学中的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制内容单一


  很长+段时间以来,很多人对音乐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音乐教育就是音乐技能技术的训练,忽视了它对于培养具有全面性高素質人才具有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它的美育功能,音乐课程在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并不受到重视,这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时间短,课时数不足。


  初等教育专业所有音乐课程都在一年之内完成,科学方向、数学等方向的音乐课程只开设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只有简单的“歌唱”,对小学教学需要的“歌曲演唱”、“合唱指挥”、“班级文艺活动编排”等课程无法开设,这就严重影响了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获得比较扎实的艺术基本技能,更不用说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意识了,每周几课时的音乐教学远远达不到所需要的教学效果及学生今后的任职需要。


  3.2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努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有机的结合,是教和学的手段,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和任务完成,关系到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设计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音乐教育方式有其特殊性,要根据每个学习个体的音乐基础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进度不同,学习条件不同等,它的教学教学方式要产生变化,或是针对每个个体的教学方式不同。


  初等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现有教学方法以点盖面,以集体课的形式为主,采用统一授课,集体练习的方式,这样的授课形式学生进行个别练习的时间和机会都比较少,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差异性”的教学了。在对待不向艺术基础学生进行的教学上,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初等教育专业主要是面向全国普通高中毕业生进行招生,这些来自不同地区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在城乡、地域上的差别等都照成了学生艺术基础的差异;更不用说学生中还有一些是来自高考的艺术特长生,艺术类的一些课程早在高中备考时就已经学过,相对于其他高中升人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艺术优势,然而,在音乐集体课程的组织教学,教师也很少能顾及、照顾到学生之间的这些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同一内容的学习中,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就歌唱课程而言,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有不同的教材和要求,学习之初要求的是气息流畅、支撑好,接下去是咬字准确、发声优美,再接下来是速度、强弱、感情、流畅度等。由于每个学生的模仿能力,领悟能力,练习强度不同,所体现出的问题就不同,学习进度不同,那么教师就不能以点盖面,统一教学。以集体课形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只会造成学生学习内容单一、枯燥、学兴趣降低,学习进步不大,最终对音乐课程的学习踌躇不前。


  3.3教育评价单一


  美国现代教育家布卢姆指出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教育评价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粗略地加以区分,就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课程评价、学校与教育机构评价、教育政策与教育项目评价等方面。如果按劳教育层次加以区分以可以分为基础教育评价、高等教育评价、职业技术教育评价及成人教育评价等方面。按照评价的价值取向分类,可以分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课程评价存在比较单一的问题。


  3.3.1课程评价主体单一


  初等教育音乐艺术课程的评价的主体只是教师,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的自我参与,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的评价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2课程评价内容单一


  初等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评价的内容,主要针对的是所学的艺术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生成绩进行评价,没有把这门艺术课程是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否给学生带来了审美体验等作为评价的内容。


  3.3.3课程评价手段单一


  初等专业音乐艺术课程评价的手段单一,一般采用的是目标评价模式,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这样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单一评价体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当下小学对小学教师音乐素质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己经从纯粹的技能要求提高到艺术修养层面,而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用“适合性“的教育,为小学培养合格的教育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适应性教学”探索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初等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要积极主动地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走适应性教育的发展道路。初等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中实施”适应性“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4.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到音乐教育的教育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受教育者一学生的发展情况如何,能够反映出教育成功与否。注重人的发展,尊重人的个性,把受教育者放在教育的中心,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应该是教育的根本。从这种角度出发,必须把教育的终极关怀定位于人在不断变化的时空秩序中的适应性发展。


  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及家教学评价上,都应该以学自身的情况为依据,以学生未来需要承担的教学任务为依据、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为依据,就当今教育发展趋势而言,学科融合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音乐教育要必须在教学中实施“适应性”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运用音乐的能力与水平。


  4.2改革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发展个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依照教育学理论,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实施“适应性”教学,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做到因人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最有效的手段为小学教育培养出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小学教师。具体实施方法是:


  (1)依据差异化教育理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在进行新生人校的时候,就通过迎新文艺演出、艺术团招募及学生的才艺展示观察学生的各项差异,包括他们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多元化智能水平,并根据这些差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从而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实现充分发展。


  具体做法是:分层归类、课外提高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新生入学的各项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通过音乐游戏、音乐活动等观察学生对声势、动作、嗓音的模仿与探索的情况,初步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各项情况,为之后的分层教学及因材施教打下基础。找到具有较突出音乐表现的同学,将他们吸纳进校艺术团,针对性的为其制定教学与培养方案。


  同时,在音乐教学中教学中打破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在音乐基础教学的同时,以差异化教学理论为指导,开设以“动”为主的音乐活动课,这样的课程,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完成,但是完成的情况是和每个同学的音乐素养密切相关的,例如根据问候舞《你好,你好!》中,音乐基础好的同学不仅可以学会舞蹈、歌唱,还能根据需要进行歌唱、动作、甚至是旋律上的创编,这样的课程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和培养每位学生的能力为目的。


  (2)按照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Bloom)的目标分类学,思维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综合。“知识”是最低水平的思维,是记忆层面的能力,而”综合“是把各种事物用新的或其他方式重新组合的能力,是思维层次中的较高阶段。六个层次的思维水平是教师进行差异教学的基础,在“适应性”教学中,教师将同一知识、技能点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不同难度的挑战。这六层次更是对学生进行、差异性评估的基础。


  根据分层教学的理论,采用了班内“分层目标”教学、课堂“分组互动”、课外在线“个别化”学习、课后“差异化”“区别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集中讲述与分组实练习的教学模式,在小组中让基础好,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对每位小组长提出与其他同学不同的要求,要求小组长不仅要掌握课堂技能技巧,还要求她能组织自己小组其他同学完成节目的创编与排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小组长以更多的指导与帮助,经过这样的学习与训练,那些学习基础好的同学不仅学会了需要掌握的音乐知识,更加在实践中获得了将音乐知识用于实践的综合能力,具有更強的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加能适应未来小学教学的需求。


  在音乐教学中还应用分层的教育理念,采用了“个别化”的学习模式。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课程的丰富,运用网络来实施“个别化”学习成为了可能。网络在线课程教学模式成为了单一教学方式的补充。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用技术资源将课堂上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分板块制作成教学资源库,学生可按照自己的音乐基础、根据自己的学习步调,在线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板块进行学习,遇到问题可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也可以在课上与老师和同学们相互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讲授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实现个别化学习,得到“适应性”的音乐教育。。


  (3)依据“多元化”的理论,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主要做法是: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评价时,改原有教师一人的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最后评价的做法,将学生评价引入教学评价中,采用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模式,教师通过学生评价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发现自身不足,让自己得到进一步的提高。②评价内容多元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通过考试来考察学生课堂学习完成情况,还通过对学生在“课前三分钟”等音乐教学活动、各类文艺演出的音乐表演活动,班级文艺活动的参与与编排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多元化的评价初等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实践能力与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③评价方式多元化。在评价过程中,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用观察、谈话、音乐作品与成果分析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并将这些考核结果量化作为平时成绩,与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同,形成对学生的音乐技巧与音乐实践能力的综合、全面的评价。


  4.3培养适应性教学的小学教师


  “教育适应性”理论告诉人们,初等教育专业首先是在培养目标上走适应性的发展道路。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不论在什么时期,都应该坚定不移地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为重点,坚持师范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结合,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知识全面、热爱教育事业的新时代的小学教师。


  各学科之间教学的大融合、STEAM教学、“1+x”课程体系等已成为未来小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小学教师的音乐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需要努力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生存的能力。


  未来的小学要求教师素质更高、更全面,除了需要承担文化课的授课任务以外,还有很多课外的文艺活动需要教师指导,如舞蹈编排、班级文艺活动指导、器乐配奏、合唱指挥等能力就是小学教师必备的能力。创新素质也是未来是小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的素质,有很多艺术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创新能力,教学中可以用音乐欣赏、小学音乐游戏,演唱、演奏活动,来挖掘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但是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涉猎各门学科领域,同时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所擅长的能力也大不一样,初等教育音乐教学的全面发展也不是任何学科、任何知识均等的发展,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突出重点,显现个性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小学教师,来充分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未来小学教师的需要。


  5结语


  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应该在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走适应性的发展道路,对教育的众多问题进行改革,以推动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初等教育专业音乐课堂开展“适应性”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只有以小学对未来小学教师的需要为导向,以学生为“本”,充分相信每位学生都是具有潜能的个体,根据个体的特点和可能性来促使他們发展;充分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的现实,在尊重这个现实的前提下去发现、去引导,从而实现每位学生的适性发展。


  在“适应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与困惑,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即要保证完成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又要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适应性的”教学,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妻;在“适应性教学”中我们要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为学生提供“适应性”教学等。


  教育是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适应性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让我们用”适应性教育“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手段,在艺术学习与创作过程中培养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灵活思维和勇于承担挫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适应性”人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