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初等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模式探索

2016-05-21 11: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针对性不强、训练性不够、教法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初等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效率。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素质,本着因材施教的思想,在准确把握普通话水平各等级语言表征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普通话教学新模式的设想。通过实施教学对象分类、训练目标分级、训练内容分项的分层级教学,使普通话训练更有针对性地展开。通过突出四点一线三结合,使普通话教学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成效性。

 

  小学阶段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期,小学教师的语言规范意识和语言行为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良好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不仅是初等教育学生的必备素质,也是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随着教育的发展,各学校在选拔人才时对师范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就普通话来说,文科教师要达到二级甲等,理科及其他学科教师要达到二级乙等,有的学校标准还更高。据了解,昆明某小学在2009年教师招聘中,对语文、数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分别提出了一乙二甲的要求,应该说这是基础教育水平提升的一种表现。

 

  一方面,社会对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普通话要求提高了,而另一方面,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在普通话口语表达方面基础较为薄弱,这就使初等教育专业的普通话教学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结合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的要求,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改革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是摆在初等教育专业普通话任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 传统普通话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云南话是北方方言的一种次方言,词汇、语法系统与普通话差异较小,语音方面的差别也不算突出。用云南话与其他方言区的人交流,障碍并不大。然而正是这不大的差异导致云南人对普通话的学习重视不够,也导致云南人说的普通话总是不够标准,普通话水平的测试等级也不高。以我校为例,初教专业的学生90%以上都是云南人,经过约30课时的教学,学生达到二乙的比例在90%以上,但二甲过关率却很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领导重视不够,学生们主观上努力不够,校园语言环境不佳等,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普通话教学效率不高。反观普通话教学,我们发现初等教育专业传统的普通话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普通话教学效率的提升。

 

  1.1 针对性不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师范院校的生源面越来越广。从我校来看,初教专业学生来自云南省大多数地州市,地区方言差异较大,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也各有不同。除此之外,各班还有10%左右的以少数民族话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学生的语音状态差别很大,再加上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带来的学生普通话基础以及语言学习能力的不同,使普通话教学面临更为复杂的语音问题。教师上课时讲解某个语音理论,要么面面俱到,对不同的方言问题都展开辨正训练,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明显,要么只能以某个方言区为代表做专项辨正,虽然深入细致,但又忽略了其他方言区的语音难点。这样一来,必然造成有的学生不够吃,有的学生吃不了。

 

  1.2 训练性不够。由于认识滞后,普通话在师范院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普通话课的设置不够规范,缺少集中、系统、专项的普通话训练,难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人说,普通话是小学就应该学好的,大学根本没必要学。这话没有错,但是重文轻语现象、城乡教育差别的普遍存在使师范生普通话底子很薄,难以适应教师职业的要求。相对而言,初等教育专业对普通话课较为重视,但由于课时数相对较少,学生人数多,生源复杂,教师上课要照顾不同方言区、不同水平层次、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为了防止遗漏,不得不对各种方言的普遍问题进行一一解析,这样一来,自然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更谈不上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类分项指导训练,及时反馈训练结果。

 

1.3 教法单一,内容单薄。普通话是口耳之学,传统的普通话教学也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教学时普遍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式进行,并对学生跟读过程中出现的较为突出的语音问题加以矫正。但是这种课堂集体正音的效果往往难以保持。普通话对于方言区的人们来说是第二语言,根据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第二语言的习得,需要足量的可理解性语言信息输入作保证。由于学生人数多,语音状况复杂,教学时数少等因素,且不说教师无法兼顾各种语音问题,就是那些已经矫正的语音问题,因为相关联的语言信息补充不足,缺少强化训练,也很容易出现反弹。这是困扰普通话教师的一大难题,常常是刚刚纠正了的一个错误发音,第二次课甚至几分钟后学生就又一次出错。

 

如此反反复复,教学效率岂能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检测普通话口语能力的一项测试,传统的普通话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普通话语音的静态特征,在声、韵、调、音变的正音上花了很多功夫,而对连读音变、语气语调、自然流畅等普通话语音的动态特征重视不够,结果是学生测试中单字、词语标准规范,一到朗读、说话,方音就暴露出来了。有的学生虽然朗读和说话时发音基本标准,但是听起来还是土腔土调,主要原因就在于训练内容单薄,忽视了普通话语感的培养。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是学习语言的先决条件,普通话教学缺少了对语感的培养,必然造成学用分离。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初等教育专业普通话课教学的水平,要想切实提高普通话教学效率,适应新形势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必须深入研究初等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规律,构建普通话教学的新模式。

 235028-140HFST223.jpg

  2 构建普通话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2.1 实施分层级教学。针对初教专业学生方言复杂、普通话语音基础薄弱且层次差异明显的现状,采用分层级教学是提高学生普通话过级率的有效手段。具体措施是:教学前打破专业、年级、班级的界限,将学生按普通话水平分类编班,并根据摸底测试情况,对各层级学生提出不同教学目标,再紧扣普通话各级语言表征展开分项训练。

 

  2.1.1 对象分类。普通话课的教学对象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之间在共时平面上存在着层次水平的差异,与之相应,教学也应分类展开。新生入学时,先进行普通话摸底测试,初步了解学生的语音基础,并按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编班,可考虑分成初级班、中级班和提高班。方音较重、普通话语音基础差,测试等级在二乙以下的,编入初级班;普通话语音比较标准,但有方音,测试等级在二乙二甲之间的,编入中级班;普通话语音基础较好,有方音但不明显,测试等级在二甲的,开设提高班。另外,为确保教师能切实有效地进行指导,班级人数不宜过多,最好在40人以内。按教学对象的普通话等级分班是实施分层级教学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为各班确立不同的训练目标。

 

2.1.2 目标分级。美国心理学家洛克指出,目标对于人的行为有激励作用,合适的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普通话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纠正方音的过程中一步步达到标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训练目标,能激励学生不断努力,扎扎实实地提高普通话水平。目标设置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要具体明确;二是既要有一定难度,又必须在能力范围之内。根据这两个要求,我们可针对各班学生的普通话基础、语音情况设置训练目标。

 

初级班的教学从声、韵、调开始,经过字、词、句的训练,促使学生由认识普通话、学会普通话逐渐过渡到能在会话中运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最终使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中级班的教学要注意帮助学生对照普通话标准音,找出自己发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辨正,并强调连读音变训练,使普通话水平逐渐接近二级甲等。提高班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克服发音缺陷,同时要突出普通话语感的培养,提高朗读和说话的生动性,鼓励学生向普通话一级乙等冲击。

 

2.1.3 内容分项。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同属汉语语音范畴,有许多共有的语音特征。教学时应突出普通话语音系统有,而方言中没有的语音,并注意纠正普通话没有,而方言中有的语音现象。同时也要认识到,不同的语音失误对普通话水平的影响有所不同,教学时应区别对待,在不同的班级分项展开不同的教学内容。依据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语音分布情况,宋欣桥教授指出,舌尖后音声母和前、后鼻尾音韵母所含常用字较多,是反映普通话水平比较突出的语音表征之一。结合云南方言的实际情况,初级班的教学,声母要突出舌尖前和舌尖后音声母的对比训练。

 

韵母要强调撮口呼以及复合音素韵母与单音素韵母的对比练习。声调要抓住阳平、上声的辨正以及入声字的准确归类。音变重点抓变调训练。中级班的教学,声母要力求辨清鼻、边音,同时尽量减少其他声母的无谓失误;韵母则要突出前、后鼻韵的练习;声调训练在调类正确的前提下要求调值准确。音变则加强儿化、轻声的训练。另外,中级班还应加强语流音变的训练,儿化、轻声的练习力求在静态语境(读词语)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向动态语境(朗读、说话)训练发展。高级班的教学无需分门别类展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一对一的辅导,纠正个别难点音,如声母尖音、鼻韵母enenɡininɡ的发音,并仔细寻找、矫正其他发音缺陷。更为重要的是加强语感训练,适当增加吐字归音训练。

 

  2.2 突出四点一线三结合。分层级教学是对普通话教学模式的总体规划,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普通话教学的特点,还需突出四点一线三结合,力求以课堂教学为中轴,以课外训练为保障,以丰富的语言活动为促进,创建和谐的语言环境,全面推进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点是指普通话课堂教学的四个关键点。一是以普通话基础语音为基本点。要求学生了解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语音听辨能力,这是学好普通话的前提。二是以方音辨正为强化点。抓住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对应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辨正训练,真正体现分层级教学因材施教的实质。三是以普通话水平各等级语言表征为突破点。认真分析普通话水平各等级的语言表征,确保训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四是以语感培养为提高点。可以借助朗读指导进行语感培养,让学生在反复听读和跟读的过程中模仿语调,感知语势,积累语感。

 

  一线是指以训练为主线。普通话是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是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学要以实践性训练为主线。训练内容要突出听辨音、正音及语感训练,训练形式要多样,单项训练除字词训练外,辅以绕口令、诗词朗读等形式,以激发兴趣,巩固基础;综合训练则以朗诵、词句接龙、讲故事等形式培养语感,提高普通话思维能力。

 

  三结合,即把普通话教学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机会,明确目标、查找问题,持续不断地展开教学训练,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逐步提高。把集中教学与分组强化训练相结合,既强调对学生共性问题的训练,又能使教师的指导尽可能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还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督促、共同提高。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明确标准、掌握方法,以课外训练为保障,强化训练、巩固标准音,通过课内指导——课外练习——课内检测——反馈训练的循环教学机制,促使学生的普通话不断向标准规范、熟练自然迈进。

 

  当然,口语学习需要在一种自然的语境中才能完成由语言学习语言习得的转变,对于来自偏远地区的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创建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既能强化他们讲普通话的意识,促进语言习得,又能帮助他们战胜自卑及怯弱,勇敢地参与训练,不断充实自我。而语言环境的创建仅靠普通话教师显然是不够的,学校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及率先垂范是无形的力量,各科教师及班主任的坚持是有效的促进,各种形式的校园语言活动则是发展的保障。

 

  作者:非云华 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