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初等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

2016-05-17 14: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初等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是师范类高校面向初等教育专业非中文方向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作为高层次的母语教育,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实用性的特点。然而学生却对本课程重视不够,与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相比,认为该课程并非重点,与其他的公共课相比,学生为了顺利拿到毕业文凭,却更重视大学英语、政治课等。该课程没有学科地位,被日益边缘化

 

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但教学往往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初等教育专业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应有一席之地。教学方面根据学生将来从教的实际情况要有所拔高,使该门课程摆脱中学阶段的应试桎梏,明确其素质本位,它不再是高中语文的延续。该课程的教学应在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实用性上下功夫。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高层次上提升母语表达水平与人文素质。明确初等教育专业大学语文在师范类高校教育中的定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一些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一、教学内容的革新

 

  目前所使用的初等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材,许多篇目都是中学教材的重复,教师讲授也无非是以作家及背景介绍、作品分析、写作特色几方面进行讲解,无论教师怎样卖力地讲授,学生对此却没有新鲜感,课堂上也就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呢?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时代不断发展变化,该课程的学习内容也应与时俱进,紧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以适应并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口味和兴趣,充分体现它的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和实用性。

 

  可以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经典作品,并指导学生扩大阅读面。爱因斯坦曾说过:“对世界名著、文学名著没阅读、不欣赏的人,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教师应当在认清形势和现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阅读优秀作品的同时学会欣赏文化精品,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以及健康的人格。

 

  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要求是:一要追求学术品位,提升宽厚度。教师必须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深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地带,充分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争取教学内容的课题化。二要充分体现时代性。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是大学语文课程的生命,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就必须以文本为依据,结合当今的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挖掘时代性主题,作为理论的文化阐释,以培养学生理性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

 

大学生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还面临着走向社会就业,如何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等问题,这就要求该课程充分体现它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因此不妨也从实际出发,教学中穿插一些对学生来说实用的东西。比如说,我校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的现状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学会主教一门课,兼教两门课。

 

对于语文课而言,小学生必须要打好文字基础,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涉及文学层面。因此,在初等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尽量考虑到把现代汉语知识和写作知识作为教学的一项内容,在兼顾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培养三个狠抓,即狠抓朗读能力的培养,狠抓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狠抓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把对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和实用性的追求作为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让学生逐渐养成一种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的良好习惯,让流利的口头表达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能力。

 

  笔者曾经就大学语文教革意见对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689名学生积极参与,其中86%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大学语文课程来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文化修养。可见,学生对该学科教学内容的革新是十分关注的。因此,要想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借助初等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这门工具课,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真正使母语文化和传统美德贯穿到学生的精神当中,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所以,初等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不但要注重人文性、审美性的情感渗透,还要注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培养训练。

 QQ截图20160304133349.jpg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

 

  初等教育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如何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仅靠教学内容的改革还不够,还要求教师必须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传统的教法上,一般采用教师苦讲,学生苦学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其实,对于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对这种教法有些反感,他们将大学语文戏谑为高四语文。这就要求师范类高校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第一,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法。课堂上增加师生的互动,共同完成教学内容。教师不能再当一言堂堂主”,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发挥其主导作用。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出色的引导者,而引导的方法在教学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流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师帮助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体会和情感去感悟作品,承认学生的每一种不绝对错误的理解都具有学生自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和感悟,学生的理解越是有个性和独创性,教师越应该给予鼓励,然后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是符合文学欣赏的审美规律的。

 

第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初等教育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学海无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不是一朝一夕仅靠课堂上所学的几篇文章能解决的。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至关重要。郭沫若曾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叶圣陶也曾指出,语文教学最终要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等老师改”,“就是为了不教

 

的确,“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可夫语)。教师怎样做才能取得这种教学效果呢?比如说,在讲授作品时,教给他们阅读和赏析作品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对散文、诗词、小说、戏剧等诸多不同文体的作品应从哪几个方面去解读,通过对经典作品讲解、比较的示例,让学生触类旁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再比如说,在现代汉语的句法分析中,与其让学生进行题海战,不如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结合例句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规律后悉心领会,自己思考,举一反三。

 

  第三,采用幽默生动,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学语文最忌讳变成说教课,老和尚念经式的语言语调是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师应采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这样课堂上容易引起师生互动,最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再联系实际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给予正确引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四,引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学、电子教案等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制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的科学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可采用朗诵、演讲、情景剧表演、课堂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等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第五,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应革新。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核,一张试卷定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用综合评定成绩的方式,比如将作业成绩、上课回答问题的成绩、演讲赛的成绩、征文获奖、出勤情况等各项成绩采用加分制的方式,期末再给予综合评定成绩,通过全面考核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衡量学生的真实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只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吸引到这门课程中来,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使学生从中受益匪浅就是值得肯定的。

 

  总之,初等教育专业大学语文在师范类高校中的教学改革也应当适应教育的发展步伐,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大胆革新,充分认识该课程在师范类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加强该课程的建设,对完善师范类高校教育体制,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睿君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