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文章需要材料,而材料的获取需要积累,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我们所处的时代,生活丰富多彩,可写的材料本该是应有尽有。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些小学生在作文时望着题目咬笔头,抱脑袋,感到脑子空空的,没什么材料好写。探其根源,主要是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缺少观察,不大动脑去想,不积累写作的材料,或材料单一,不能为中心服务等所造成的。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所以说,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积累材料和恰当选择材料的本领是必不可少的。针对此问题,笔者从五个方面浅议如何引导学生积累材料,恰当选材。
一、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可使学生从阅读中吸取营养,不仅能积累词汇,开拓视野,还能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规律。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的都是多读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性。
为了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者首先让学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例如,每天看一篇好作文,一份好报纸;一周或几周看完一本课外书籍等。其次,还注意做好“三定”,即定时、定向、定位。“定时”,即每周二活动课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书;每天下午课前十分钟进行“午读”活动,让学生把写好的文章或有趣的故事等读(讲)给全体同学听。“定向”,即确定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方法到位。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笔者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等分类摘抄下来。长此下去,学生作文时有了思想、生活、技巧上的指导,有了借鉴的范例,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就能妙笔生花了。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在作文时,有不少学生抱怨在作文时没什么可写,也怕写不好。为了解决这一窘况,笔者让学生设立一本写话训练本,把这本练习本命名为《悄悄话本》。由于这样的命题多少带有几分神秘,学生也就比较感兴趣。
“悄悄话”本的练习,不受命题范围、体裁的限制,动笔时,也不需过分讲究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只要把你随时听到、看到、想到的事记下来就行了。笔者还告诉学生,你怕写不好,别人笑话,那你可以先写给自己看或只给老师看,等你写得好以后,就可以读给父母、同学听。这样,全班同学动笔的兴趣就来了。在平时,笔者还有意识的诱导他们去观察写作。如:在他们看到彩虹时;在他们学习取得好成绩时;在他们犯了小毛病时;在他们看见了大家时……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用“悄悄话”本写下来。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记下来,等“悄悄话”本和读书笔记上材料积累多了,就成了一个装满作文材料的“小仓库”。每当作文时,就可以打开“仓库”,这样,就不愁没东西可写了。
二、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积累越丰富,写作材料就越充足,作文就越能写具体。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是观察必须要有顺序。一是按时间顺序观察。这往往是观察事物的动态。譬如,有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种你喜欢的植物,笔者就以学校的大榕树为例,引导学生按一年四季的顺序去观察回忆:春天,抽芽、长叶;夏天,枝繁叶茂;秋天,叶子逐渐有些变黄,落叶;冬天,光秃秃。二是按空间顺序来观察:如由远到近,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这主要用于静态事物。由于引用得当,再加上学生平时的观察,这次习作的水平比较高。
第二是观察要有重点。在抓重点之前,要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进行观察,了解其全貌,才能抓住重点。只有抓住了重点,才能抓得住事物的特点。如有次练笔,要求写一种小动物,笔者就要求学生回去认真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看看它有什么特点。从学生的汇报中,可以看出有一部分学生认真观察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生A,我家的小白兔全身洁白,摸上去感觉特别舒服,前腿长,后腿短,尾巴短而小,最与众不同的是小白兔的眼睛是红的;学生B,我观察到公鸡特别好斗,只要几只公鸡在一起,它们有时会莫名其妙的打起架来;学生C,我发现天气很热的时候,我家的小狗会伸出舌头不断地喘气……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学生熟悉的动物特点就呈现在大家眼前。
第三是观察和独立思考要结合起来。用感官去感知事物,只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单凭感官去感知,得到的只是表面的零碎的印象。感觉到的东西要经过思考,才会了解透彻,印象深刻。为了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笔者逐步培养学生一边看一边想的习惯经常采取的是比较和联想的方法。通过比较才能区别事物的异同,写出它的特点来。在比较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如同班的同学,也各有特点;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有的秀气机灵,有的虎头虎脑;有的半天才讲出一句话,有的开口像放鞭炮……通过比较,掌握了人物的特点,作文才会有特色。用联想的方法,笔者让学生借助观察的印象,回想这一事物原先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以后还可能是什么样子。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深入浅、由表象到本质地进行分析,从而反映客观实际,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引导学生以小见大,选择有意义的材料
生活中有许多材料是很有意义的。这些材料,往往是人物的最有特点和最能表现精神面貌的言行;事情中最难忘怀和最感人的情节……选取这些有意义的材料,写进作文里,就能给人以进取的力量。
是不是“有意义的”,就一定是那些惊人的大事呢? 笔者就以《脚步声轻轻》为例向学生说明:小英子平时的脚步声最大的,有次,邻居的老大娘心脏病发了,她主动去护理,自觉地把响脚板换成“轻轻的脚步声”,她不但自己注意了,还影响了小虎子,又感染了小虎子的爸爸,使他们也变成了“轻轻的脚步声”。这样,形成了一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社会新风尚,体现了纯真的“心灵美”。由此可见,从小处着笔,向大处发掘,在细小平凡的形象和事理里去雕刻,同样可以写出意义深远的作文来。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的细节小事,从小处着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有新意。
四、要变换角度,选择新鲜的材料
在有些同学的作文中,经常会碰到模式化的
老套材料。譬如写做好事吧,总是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写老师吧,总是深夜备课,给病生辅导,雨天家访;这样,大家都面一个脸谱,要“一篇”作文,还有什么新鲜感。因此,要教学生去善于选择新的角度来写,内容就不会“千篇一律”了。怎样选择新的角度取材呢?笔者给学生介绍了两种办法。
首先,要多角度思考。就是不能只朝一个方面去思考,要从与题目有关的各个方面去思考,要然后进行比较,选取有特点、有新意的材料作文。例如《记一个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不都只是“深夜攻难题”。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许多新材料。有的同学为了写好作文结尾,三次进行修改;有位同学动手小实验,亲自印证自然书上讲的知识……把新材料写进作文里,读起来就生动多了。
其次,要变换角度思考。就是从题目相反方向去进行思考,找出相反一面与题目的关系,然后进行作文。这样作文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别具一格。有次作文,要求写一个你熟悉的人,有位同学的题目是《我最不喜欢的人》,他写的竟然是自己的妈妈。因为她从不关心“我”,虽然是一名小学教师,却“比大干部还忙。”早上班晚下班,夜里忙于改作业,星期天又要辅导“差生”……妈妈并且不介意“我”的“抗议”。他不喜欢妈妈的这些原因,恰是妈妈的可贵之处。把长处当成“短处”,正话反说,用这种写法赞颂母亲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无私奉献精神,多么新颖!
五、要围绕中心思想选材
一篇作文没有中心思想,就会使人摸不着头脑。但有些学生就是不会围绕中心思想来写。
怎样围绕中心思想来选材呢?笔者教给学生“红线串珠”这种办法。红线好比文章的中心,珠子好比材料,只有用红线把零散的珠子串起来才能成为漂亮的项链;只有把中心贯穿于全篇文章之中,文章才会集中。例如,有次习作,要求写一种你喜欢的植物,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笔者就以我喜爱的竹子为例教学作文。这篇文章我要表现的中心是:我爱家乡的竹子。这根红线要串怎样的珍珠才能体现我对竹子的爱?学生各抒己见:它有美丽的外表,有高尚的品质,还有顽强的意志……把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珍珠串起来,项链就很漂亮了。经过这样启发引导,学生这次习作写得都不错,能围绕中心来选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通过引导学生积累和选择材料,笔者班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同学们每个单元的习作基本上符合题目要求,同一内容的习作选材较广,内容具体、生动,中心突出。
参考文献:
1、《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戴汝潜,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11月第1版。
2、《怎样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http://wenku.baidu.com/view/e3b70fd87f1922791688e8ab.html
3、《对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http://train.teacherclub.com.cn/dts/publichomework/publichomework!public_homework_show.action?id=1039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