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用手又用脑,让数学课生动起来

2015-12-16 15: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作过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可见,手脑并用可以产生创造的火花。寓教育于动手之中,以动手促进动脑。勤于动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学生动手会摧残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搜集、加工知识,要消化、吸收知识,形成品格、道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分一分、拼一拼等,使他们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理解数学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感受数学的童义,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  动手能力  学具操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小孩子有动手机会,使他们能干。”

  在数学课上,动手操作对思维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实践大多是摆学具,摆学具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地理解知识的要点,还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数学学具具有直观和便于实际操作的特点,是一种比课本更直接、可操作、可实验的学习材料。因此,小学数学学具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学具,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从“玩”中学,从“做”中学。通过动手操作、动耳倾听、动脑思索,让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的理解数学算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一、使用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出示例题:24+9后,让全班学生摆小棒。边操作边思考:4根和9根合起来是13根,13和20合起来是33。(4根和9根合起来是13根,这样又可以捆一捆,一眼就看出3个十和3个一是33。)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观察,理解为什么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的算理。如果不借助学具,学生很难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但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摆小棒,不仅使学生感知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同时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二、使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需要通过操作实物的活动来发展思维。”动手操作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密切关系,适当的学具操作将会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学习境界,使他们对枯燥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用两根小棒摆一个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放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学具,从用手拉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性,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顺应了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还可以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使用学具,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起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怎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的呢?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能力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学习完《认识人民币》以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小小商店》的购物实践活动,利用学具准备好购物柜台,物品包括玩具、学习用品、日常用品等,让学生用学具人民币进行购物,整个活动体现出开放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来。学生可以根据购物的实际情况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以和小伙伴或老师商量、讨论。随着提问、回答,同学们尝试着、争论着,最后终于发现了元、角、分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使用学具,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学具操作中,应注意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鼓励敢于标新立异,不落俗套,善于打破常规。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时,新课授课完后,为了巩固学生对学过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要求学生用8根小棒能摆出什么图形,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自己喜欢的各式各样的图形,诸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再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操作中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五、使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因 而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也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通过使用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学生带来了很多积木,开展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动手活动,学生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动手结果的不同,正是这些不同的结果,生成了新的学习内容和材料,教师应该较好地运用这些材料,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既自己去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又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这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组,每组学生把自己的物体放在一起,从许多的积木中找出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圆柱体?由于学生的生活水平不同,有时学生拿来了很多积木,而有的学生没有。活动时,有积木的同学自己忙自己的,没有积木的同学却无所事事,而有积木的同学不愿意把自己的学具拿出来一起操作。对于那些个性独立,没有合作意识的同学教师必须进行引导,加强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拼积木”活动中,愿意拿出自己的学具与同学合用,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相互借鉴和帮助,同步开发智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创新意识。小孩不愿合作的意识是浅表性的,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就可以了,如果坚持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就会不断加强。

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所有的科研成果和发明创造都来自于有意识的动手实验操作和大脑深层次的思考。仅有“看”没有“做”是不够的,动手做,手脑并用,而且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动手而动脑,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摆学具无疑是一个最方便而又有效的方法,也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让我们在关注学生“动脑”的同时,重视让学生的“手”也“动”起来吧,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学以致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