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本学期县教研室精心组织、开展了两次“关注长时探究”主题活动,让我感触颇深。尤其是鉴湖小学开展的“生命世界”单元长时作业探究,能紧紧抓住教材的内容特征,开展有声有色的科学探究活动,实实在在地为孩子营造一片科学活动探究的天空。在我们科学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借鉴启示呢?
小学科学总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要通过学习科学,知道一些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一教学大目标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以科学探究为主,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一片科学探究的田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手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各方面为探究活动提供条件。
一、课堂引导要有层次性
很多公开课上,我们的老师都会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周密的安排,并把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产生了预设,唯恐扰乱了课堂。而正是因为有了老师这样的预设,我们学生在实践中就无法显现自主探究,或者说不够真实。比如本次活动中的《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老师就在实验前给学生预设好了实验方案,大致形成一个共识,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是1比3,然后学生就简单地操作一两次。大家想,这是探究吗?这只是验证性实验。课标不是告诉我们“科学探究活动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独立”嘛。学生都快六年级了,你还扶着不放,这怎么行呢?
科学实验往往都是从科学预设到实验验证,从小范围试验到大范围应用、从少量试验到大量生产。这次活动给学生提供小苏打和白醋,要防止学生会一次性全部混合。我在教学中先提醒“在空杯子里进行混合实验,每次少放一点,不要一次把小苏打和白醋全都混合起来。”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小勺子,暗示学生用小勺子取少量小苏打进行实验。再要求学生“把实验过程和现象记录下来”,是期望学生把混合的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对照起来进行记录,这样学生可能会发现白醋或者小苏打放多了不会继续产生气泡,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以后已经变成了其它物质。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提示引导,才使学生的探究逐步深入成为可能。
当学生汇报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时,我继续引导:“再放小苏打为什么没有气泡产生,可能是什么原因?”、“有没有放了小苏打又产生气泡的小组?为什么会与前面的小组不同?”、“看来不是谁先谁后的问题,那可能跟什么有关?”、“那你们有没有再倒点白醋试试?”把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思维活动通过语言暴露了出来。只有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示出来,老师才能把学生零星的、断层的思维整合起来,才有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二、课后延伸要有深入性
一堂精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后,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激情不会戛然而止。作为老师不能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老师可以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三年级学生探究了指南针后,探究活动并不因课堂的关闭后终止。因为他们拥有了两个“指南针”,一个是学习工具,而另一个则是指南针探究素养。正是这种素养,促使他们去探究了二年级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大树、树桩等大自然天然的指南针。初次见到时,让我很吃惊,吃惊的不是这种行为,而是他们竟记录了探究的整个过程。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周边不受光照影响的大树确切能指示方向: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这是一次多么自然的科学探究呀!它没有老师的悉心安排,也没有内容的特意框架,但他们却独立的、创造性的探索了。事后,我让这些学生把记录作了详细的修改,写成了一篇篇科学小论文。
在我们科学的其他单元里也有不少像这样好的素材,如同是三年级下册《水珠从哪里来》,学生竟蒙生了——制造小水珠:一个玻璃杯,让杯壁内处都招来小水珠。
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有的竟然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科学小魔术——让装热水的矿泉水瓶沉下去。当然有人还会想到,那能不能让装有水的矿泉水瓶浮上来呢?结合这一想法,我让学习了《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的六年级学生去探究,你能用这个实验结果给我们做一个小魔术吗?
这些课外的延伸,给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多了一片田地,也把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激情与兴趣培育在了这片田地上。
三、多样评价要有激励性
1、教师的激励性评价
及时评价,适时发现,善于捕捉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闪光点。对学生探究活动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及时加以激励。一句简单的“你真棒”,“老师非常喜欢你”,“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很善于思考”等等,都能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确立继续探究的信心。?
教师的体态语言同样能使学生体验成功,它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如:点头表示同意、赞同、肯定;侧头表示关注、倾听、感兴趣……。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要具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之乐,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如此。如在上《雨的形成》时讲到:“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在空气中静置一会儿,饮料瓶壁上会结小水珠儿。”我就把这个探究活动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来查找相关知识。我告诉大家:“第一个把正确答案告诉我的,会得到一颗小红星”。第二天一早,班上的一名平时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捧着《少儿百科全书》站在我的办公室门口,见到我高兴地喊:“王老师,我找到答案了!”然后又很期待地问我:“王老师,我是第一名吗?”多么可爱的孩子!我赶忙接过书,对他说:“对,你是第一名!”接着我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说:“你真是爱科学的好孩子,再上课时请你把答案告诉全班同学好吗?”他高兴得使劲点头。从此,这个学生成了我的“小助手”,课外探究成了迷,听说他上其它课的课堂纪律也好多了。?
2、小组的竞争性激励,
引进探究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即探究活动前提出探究目标,激励学生:看哪组互相配合得好,方案巧妙,结
论正确。及时给予精神奖励,如发小红花或多记分。最后请领先的小组介绍经验。如:在讲授三年级上册第三课《寻找动物和植物》时,我就鼓励有条件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休息日选择植物园、田野、花圃、学校小花园等动植物丰富的地方去实实在在地寻找和观察。并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不同、表现差异,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评价时设立多种的奖励项目,开展“看谁寻访的动植物多”观察探究活动,设立积极探究奖、最佳拍档奖、最具创意发现奖、最有进步奖等等。学生们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学生的自我评价激励
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这样学生更乐于接受,才会达到最佳的评价效果。如评价学生制作的“纸飞翼”时,开展“为自己的作品获星”的自我评价,要求学生说出自己作品最好的地方,应获多少颗星(一般最高五颗星),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创新等等,学生通过对自己作品的分析,加深对空气知识的理解,也认识自己的长处,在剖析自己之中完善自我。
关注长时探究,不但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科学探究就是我们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最重要的科学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