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浅谈教师的主体自觉

2015-12-13 11: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教师的主体自觉,是指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的效果。包括自我意象,即作为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规划。
  实现主体自觉的教师能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准确地、现实地领悟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切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依赖感、自我价值感。表现为教师自己做主,将所做的工作当作是自己的事业,用心去经营。
  那么教师主体自觉的现状如何呢?
  我们通常在讨论教育时,指责落后的教育抹杀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容器来看待,把学生作为维持现存社会延续或复制社会的工具来加以培养,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主体地位似乎是一个当然的大前提,殊不知教师作为人的主体也同样受到了忽视。在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的科举时代中,教师只能为科举考试服务。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小学、中学、大学,如同人才生产线上的三大车间,教师如同生产线上的工人,各管其中一段中的一个工序,教学内容深受考试科目的制约,而课程的性质、内容决定了方式方法。因此,在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同样也是被动的,教师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学生获得好成绩的工具。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印证了教师被当作了有用的工具。人们通常使用大量的比喻来赞美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人们赞美教师像园丁一样,用心血、汗水浇灌幼苗;像梯子(人梯)一样,让学生踏着自己的肩膀向上攀登;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像春蚕一样,到死还吐出最后一缕丝。这些比喻确实反映了老师为他人的成长、为社会的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把教师职业的意义从现实提升到神圣化的境界。因此人们喜欢用“园丁”、“梯子”、“红烛”、“春蚕”来指称教师,而且,这些意象成了优秀教师的象征或别名,教师渐渐也习惯了社会公众对自己的这种赞誉。但是,转换一个视角,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是被当作传承文化和培养人的工具而获得赞美,教师为自己而存在的价值完全被忽略或遮蔽掉。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以”足以说明了教师的工具价值。再看看“园丁”、“梯子”、“红烛”、“春蚕”,教师的工具价值依次被放大,教师自己作为人的欢乐和尊严、需要和发展,已经荡然无存。一言以蔽之,教师在赞美的光环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主体。
  正如叶澜教授所言:“对教师职业工具价值的看重和职业性质属传递性的判断,作为历史的传统,深深地烙在我国教师的职业意识和形象中。作为历史的传统,它依然存活在今日的中国,以当代的形式和内容存活着。它妨碍了教师及人们对这一职业内在价值和劳动本质的思考和发现,因而也谈不上这一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欢乐的发现和体验。”
  从主体的特征反观教师的生存状况,可以看出教师的主体自觉大多淹没于被动应付之中。
  新课程的实施为实现教师的主体自觉创造了条件。
  任何主体的自觉,对其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例如文化自觉。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只有达到了文化自觉,才能做到既不崇外——“全盘西化”,又不崇古——“文化回归”。真正了解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并自觉主动地维护中国文化的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广阔的背景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全球化这一新的语境中,拥有自己的的话语权,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也应做到这一点。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乐教。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三境界,也是治学三境界,对我们应有所启示。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到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惟有这样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才能自己做主,将所做的工作当作是自己的事业,用心去经营。
  其次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承认学生是发展的人。首先,学生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新课中强调我与新课程一同成长,要求我们不但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者,更应是研究者;其次,要相信学生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命运和生活掌握在学校和教师手里,教师是学生幸福生活的缔造者。他的人生能否幸福,需要我们教师去引导、激励、唤醒其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而且,我们必须树立发展性评价观,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具有多元智慧的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承认学生是独特的人。他不仅仅是学习者,更是教育生活的体验者和丰富者。而且因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人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品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教育正是因为学生的独特性而更需要激情和创造。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是一种财富,教育因此而异彩纷呈、多姿多彩。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各异,应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自由、充分地、尽可能地发展。所以,教育必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要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感官、头脑、性格、意愿、知识和思想基础及行动规律,这些都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也包括知识,所以,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了解学生需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引导、组织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学生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惟有树立这一理念,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才有创新的不竭动力。
  教师实现了主体自觉,就能在自我发展和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能积极地对教育信息专题片加工、整合、改选,主动地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优化组合;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在提升个人的自我价值,进行着自我实现;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研、不断创造,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与超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