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教学思路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2015-12-13 11: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在小学的学校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在小学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其品德素质都是在这个阶段养成和培养出来的,因此,各大小学学校里都开设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自小学习品德,了解社会性的发展,这也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同时,这种教学思路是在各种活动中体现的,这不仅是单一的讲解与说教,而是要通过学生自身与外界的接触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本文就思想与社会课程作了分析,以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思路提供基础性资料。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思路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思想与社会的教学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程。在小学中,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素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恰当的运用现代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有声有色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创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的吸收道德知识,从而主动的形成思想品德素质。
1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
  (1)小学教学中的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综合性较强。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程随着教育的改革在不断的改善,其所涉及的学科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门知识,旨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以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然为主体内容,其涵盖的教学内容也是方方面面,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等,这门课程包含的学生和内容就体现了其教学思想的灵活性,因此,教师要掌握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的方式,围绕课程的综合性的特点,以向学生全面的展现课程的主旨内容和中心思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产生认知感,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适当的引导,指引学生要从多角度出发,看待事物的问题与发展,带领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理性的认识到生活中五彩缤纷的世界,帮助学生学会积极健康的生活。
  (2)小学教学中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比较开放。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很丰富,其内容直观的反映了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这门课程关系到小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学生进行学习和体验生活的关键课程,由于这门课程涉及内容诸多,只是单凭讲解是无法让学生体会其生活的真正乐趣,有时会产生乏味的感觉,对课程厌烦,而这门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又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教学的方式,课下有效教学活动的组织,都会使学生对此产生兴趣,教学的思想和方式要适应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的特点,以开放的思品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渠道,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的提高道德认识,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
  (3)小学教学中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践性较强。品德与社会课程针对的小学生的群体,这部分群体的生活本身就是十分丰富多彩,而且在这个阶段学生要逐渐在接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实践活动感知到认知的过程,这门课程中就涵盖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体现在小学生的生活中,因此,教师不仅是要进行理论教学,更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方式
  (1)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要开扩渠道,教学环境要改善优化。教学环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教学中,环境的优化就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体现,小学生接触到的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三个环境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导致他们的品德行为发生变化,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功能就是指引学生向着正确的思想道德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因此,学校环境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活动和校园活动;家庭环境使学生感觉最为放松和依赖的环境,因此,父母要创造良好家庭生活环境,以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社会环境就很复杂,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学生投入其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以让学生体会到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丰富的知识[2]。
  (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要丰富,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很强,其包含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配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展现其课程内容,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的特点,让学生自主选择综合的实践活动,使其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根据学校的有限资源开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课堂上可以开展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并引导学生课后实践,以强化课堂效果。
    (3)品德与社会课程重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门课程整合了各大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社会性。因此,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要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交际型的活动,例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他人等等,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参加社区服务等活动, 目的是培养学生社会考察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为他人服务的乐趣[3]。
  总而言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其教学思路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是在各种活动中实现的,通过学生和外界的接触,进而相互作用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的意境中,体会课本上的道理,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不要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感觉,提高主体参与能力,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能够让学生从课程中真正得到启迪。而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课程要点,恰当的运用丰富的教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它的主渠道作用,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笪尚花.浅析小学品德教学的“求真”之路[J]. 上海教育科研. 2007(11).
[2]刘泉备.浅谈《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个性化的实践与探索[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08).
[3]任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探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