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活动的主角,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在自然教学活动中,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是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研究特质,掌握规律
1、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年龄的影响。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往往容易受当前具体生动的形象所吸引和诱惑,产生学习的直接兴趣。他们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来认识事物的。这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的缺乏,活动的目的性比较差。他们对游戏、玩耍、观察、制作、实验等具有形象、生动、具体的学习过程特别感兴趣,而对学习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的认识则并不关心。到了中高年级,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对活动的目的性不但有所认识,而且能主动去关心它。这时,他们对于事物的兴趣就不完全是由于事物本身的新异、动人引起的,而是由于他们的某些目的、需要所激起的。
2、小学生的兴趣稳定性较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兴趣不够稳定,既可以很快地产生,也可以很快地消失。到了中高年级,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稍微好一些,保持的时间也稍微长一些。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还受注意力的持续性和外界干扰的影响。在日常教学活动观察中发现,小学生的注意持续时间很短,低年级学生最多可连续注意10-15分钟,而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注意建立积极的兴趣转移,使学生的兴趣能始终围绕着课堂教学。
二、课堂实践,有效落实
(一)在游戏的动态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做游戏不但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而且可以使注意力更加持久、稳定。在自然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欢快的学习气氛,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辅助教学开展,能够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效果倍增。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教师可将游戏根据教学目标自然地融入课的各个环节。例如在导入新课时,就可采用游戏的形式。在教学“磁铁”这课时,我请学生试玩“磁性飞镖”,体验磁性玩具的神奇之处,学生们在试玩过程中对磁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地引出了课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同样在教“磁铁”一课时,在课内引导学生认识了磁铁的基本性质,在即将下课时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把一根磁铁截成两段后,每小根磁铁是否还具有磁铁的基本性质?这样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可节省课内教学时间。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能,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非常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趣味游戏,感悟科学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所采取的游戏方式各不相同。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猜谜和神秘事件这类直接简单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所设计的游戏就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探究性,使学生通过游戏能够感悟到一定的科学真理。就拿“光”这一教学内容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玩一些简单的光影游戏,例如“玩手影”,“踩影子”游戏,来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和变化条件等。而高年级的学生则不能仅仅停留在“玩”上,应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珠”,玩“哈哈镜”等游戏活动,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等,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与学生兴趣活动有效衔接,延续学生强烈的探究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在参与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带给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小学生生性爱动,好奇心又强,凡事都想自己动手试试,亲身感悟一下。因此教师要尽量为他们创设条件,让他们多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引起新的学习需要。
1、实验探究,寻找真知
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产生学习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在教学“弹性材料”这课时,我组织学生对受力后没有破损的“玻璃”是否“形变”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往往注意了实验结果,却容易忽视对实验过程中现象的观察,所以我课前预设了“微变小实验”。在椭圆状的玻璃酒瓶瓶塞中插入一根内径约1mm-1.5mm的玻璃管,瓶内装满红色水,管后衬白色纸屏,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观察实验。同学们相互合作,对玻璃瓶身进行受力实验,反复试了多遍,观察到了瓶内水位发生了上升。而此时,又有个别同学提出质疑:手的温度会引起瓶内液体热胀效应,使水位上升。我马上提出请学生从瓶身侧向施力,再做一次试验。当同学们试验后惊奇地发现水位下降时,我顺势再让学生分析: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事实面前,学生们对玻璃受力会形变达成了共识。开展实验探究,就应该为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分析事物,研究事物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的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及与学习性合作的观念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和提高。
2、发展思维,实践体验
自然课追求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遵循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因而,引导学生动手做,是启发学生“爱科学”、“搞科学”的开始。科技小制作是小学生喜爱的探究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除了能培养动手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我在上《水会流动》这节课前,布置学生用废弃的塑料瓶自制一个浇花器。他们对这个作业非常感兴趣,积极收集塑料瓶,然后做成了各种浇花器。课上,我组织学生对自己做的浇花器进行试验,看看他们所做的浇花器是否达到了浇花的作用。其实这些浇花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瓶上用针扎一些小洞,使水能够从瓶身小孔中流出来,区别就是洞的位置各不相同。抓住这个特点,我让他们就实验现象展开思考:为什么他瓶子里的水能全部浇完,而你瓶子里的水只能浇一半?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你瓶里的水浇得更远?围绕这些问题学生用自己的小制作
开展了科学探索。虽然这些制作未必完美,但是有让学生发挥创造力的足够空间,而许多创新的设想就可能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启发。
(三)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然教学所涉及的知识是非常广范的,但受时间、空间、环境等客观条件限制,往往需要用适当的现代教学技术来辅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化虚为实,有效观察
小学生对一些比较抽象的客观事物往往难以理解,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将它们化虚为实, 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感知它们的存在,真正去理解和探讨。在讲授“月亮形状变化与农历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学生对月亮的形状变化规律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而且农历的概念他们也很生疏,所以很难用语言来解释清楚。这时播放flash动画,既演示出月亮的形状变化,又可以看出对应的农历日期,使学生知道我国古人就是根据月亮的形状变化规律制定了农历,然后进一步演示“农历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而“农历初一”这天看不见月亮,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了解。通过多媒体,使这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学生很感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宇宙的奥秘。
2、深入本质,把握重点
小学生感知能力比较差,认识事物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抓不住事物本质,分不清主次。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直观、形象、清晰的形态显示出来,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本质,进而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让低年级学生认识“叶的外形特征”这一内容时,就可利用PPT投影形式。首先显示出几种叶子来,让学生认明是什么植物的叶,在学生观察讨论后,将植物的叶和形(像什么)依次显现出来:牵牛花、牵牛花叶和心;槭树、槭树叶和手掌;玉米、玉米叶和一根带子;苹果树、苹果叶和蛋;银杏树、银杏树叶和扇子;松树、松叶和针等。这样有序地观察,使学生一看到植物的叶,马上就联想到它的形,很容易给叶命名,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叶子的外形特征。
三、教学感悟
“孩子们在享受乐趣的时候才能学得更好。”学习,是一段旅程,一段探索之旅,发现之旅,分享之旅,成长之旅,更应该是一段快乐之旅。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愿听、乐听,就必须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有符合兴趣的学习才能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学得更开心,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