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让正确“轻挽”错误的“手”

2015-12-13 11: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冯老师说:“一个生命中没有一点‘顽童基因’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出息:一个长大有出息从小却‘安分守己’的人,他的血管里也注定有‘好奇’、‘叛逆’等‘顽童基因’在躁动,在奔涌,只不过这一切并不外显而已.”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更是极言:“顽童才是健康儿童.”华师大心理测量中心的调查显示,时常被老师数落的“顽童”大多是很聪明的孩子。民间早就流行着这种说法:“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儿童的天性应该是顽皮的、淘气的,他理应对一切感到陌生、新鲜,对一切都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占有、游戏和尝试的冲动……这在大人眼里看来或许是不协调、不得体的,但在他们,却是调适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最佳方式,出错是孩子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经验的暴露.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而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但是,华师大测量中心的专家说:“这些聪明的孩子往往难以有大的作为。”摒除“顽童”自身的“非智力性因素”问题,家长和老师也有责任,难辞其咎。他们或者盛威临之,竭力“打压”,使其灵性渐泯,惠根日消——前途和希望或许就湮灭在数落及喝骂的唾液中;或者另眼相待,听之任之,使其散漫成性,学业荒疏;或者先热后冷,不能持之以恒,使其无所适从,浑浑噩噩……读到这里,我不禁掩卷思考:“淘气生奇思,顽皮铸大器”的例子何其多?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享受学生的错误,将错就错,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教师在民主、和谐、平等的对话中与学生共享知识、分享理解,使生命的支付与生命的升华达到和谐的平衡;学生在合作、研究和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展示其独特的个性和生命智慧,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特别是感受心灵碰撞、精神陶冶、情感净化这种有意义的“内在的人格成长”。生命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发展,学会创造,更好地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
  一、 投入和倾注,充满生命的课堂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而要使生命课堂达到理想的境界,就必须以尊重为保障,教师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健全”的孩子
    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肯定;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引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好的信心。在教学《爷爷的芦笛》一课中,一学生将“闸”字读成了“jia”,众学生笑,但是老师没有笑,他一本正经地说:“没什么可笑的。老师没有教,读错了是正常的,读对了,是超常的。”对于读错的同学来说,受到嘲笑,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感觉很羞愧,下不了台。但是老师巧妙地言说,既给予了尊重,又给予了信任。后来,这位学生通过借助拼音正确认读,老师又肯定他:“老师没有教,你都能自己纠正错误,了不起!敢于承认错误,敢于自我批评!这样的人是令人尊敬的。“这无疑对学生是一种激励,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尊重的种子。
  (二)信任与期待,引出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个体,生命的价值更在于他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我们需要反思,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了吗?给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了吗?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学会信任,学会期待,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在《天鹅的故事》一课教学中,老师认为:“敲打冰面,冰面破裂“更恰当些,但是一学生持反对意见,并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我觉得‘敲打’不恰当,天鹅是用身体扑打冰面的。”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被视为权威,教师的答案不容置疑。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是平等的。当自己的权威受到动摇时,老师充分尊重与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并以“扑打冰面:为话题,引导学生把话说的更好。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老师放下的是权威,收获的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呵护,收获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信任与爱戴。
  (三)投入与倾注,反复吟唱生命的礼赞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堂课上,老师跑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当学生都能答上来时,就算是课堂教学成功了。
  然而,新课改呼唤生命教育,因此就要求教师:“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高扬生命的价值,反复吟唱生命的礼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积极的生存状态:投入、倾注、热力四射、兴味盎然。
  生命课堂,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而生命课堂的根基就在于尊重,尊重——生命课堂的有效保障。
  二、 心灵的对话,让认识与情感得以宣泄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必须突破‘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课堂教学观。语文课应该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天性、灵气的展示,认识、情感的宣泄。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比别的教师更充满激情,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教师要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传递给学生。
  (一)情满课堂,心灵碰撞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富有情感、关注生命的语文教学才是鲜活的,才是学生所乐意接受的。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成为学生自主创造的天地,能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在放飞心灵、自由表达中感受生命的真谛。
  1、言语的情感功能
    爱迪生曾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充满感情,文学气质较浓的优美语言恰当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便 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起阅读的热情,深化情感体验,可谓“语言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1)、设情境,以其育情
  孩子们的心灵蕴藏着丰富的矿藏,但当教学内容离生活实际太遥远时,他们自己很难凭空发现和发掘,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情境,才能实现自我的发现和发展。
(2)、情感激励,体验并感悟成功
  学生天性爱表扬,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动作,一个欣赏的眼神,都会形成无形的力量,能使同学感到一种被器重的心理暗示,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自信,诱发倾吐的欲望。
  课堂教学中要多写一些鼓励性、启发性的评语,尽力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在评讲中引导学生学会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理真情切达意”,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始终坚信自己是最优秀的”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中成长的,而我们所追求的生命课堂也必须在不断改革、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中超越,尽显其张力。
  新的课程观要求教师把教材看作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一个引子,或者一个案例,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教师的教学个性。
  超越,生命课堂的张力。在教学中我们要“超越教材”,让教师从更高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语文教材,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攀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又要超越教师。”
  四、宽容,让错误也变得美丽
  1、宽容错误,再现智慧
  享受学生的错误,是因为学生还不成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向成熟的时期,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成人尚且还有一时错误的时候,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对学生的错误多一些宽容,给他们一些机会,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开发,而这种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迸发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
  2、“错”中探究
    享受学生的错误,实际上是让学生永远有“神圣的好奇心”,让好奇心在“出错”中发出神圣的光彩,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进而去创造。只有这样,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在教学中落实和体现,只有出了错,课程才能生成。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给心灵一片阳光,它将反映出一个美丽的天空。如果将这片阳光投射到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的身上,折射出的将是无比绚丽的光芒。学生的错误是美丽的,这种美丽,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在学生平时的“错误”中捕捉、挖掘、积累和培养。
  如果说正确就是一条长河,那错误则是长河中的点点浪花,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浪花,长河才更显美丽。别太看重错误,也不要轻视错误,让错误成为正确的垫脚石,犯了错误能意识到错误,并能及时改正错误,最终将错误变成正确,这才是进步,而这种进步更是我们在教学中所不可缺少的。
  让我们勇敢去面对错误,让犯了错误的孩子一样在我们的心中,祖国的花朵会让错误也变得美丽,让幸福滋润老师和孩子的心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