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浅谈如何做个不“喂熊”的人

2015-11-17 09: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前阵子,在看到一篇关于熊的文章。是说:在加拿大山区驾车旅游,经常看到路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饱的熊是死熊”。原来过去很多人在路边看到熊,就十分好奇,从车里扔东西给熊吃。熊尝到了“甜头”后,就老在路边等人施舍食品,慢慢就失去了自己觅食的本领,到冬天没人去喂它们食品时,有的熊就会被冻死饿死。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熊的生存要靠自己,人的生存也要靠自己。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一、培养幼儿的自理意识
  下面是两则事例:
  事例1:
  小宇家庭标准的“非常6+1”家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幼儿园第二周,老师就培养他自己独立进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师的鼓励声和小红花面前,小宇的饭来张口难关被攻克了。第三周周一,小宇外婆来园说:“孩子送来我很放心,就怕他饿着。”老师告诉她,“不会的,小宇一个人吃饭可棒了”。他外婆满脸疑惑说:“我们在家不喂不吃啊!吃起来又慢,天气要冷下来可怎么办哦?”老师告诉她只要我们家园配合,小宇一定能自己进餐的。她还是带着担心离开了。
  事例2:
  馨馨是外来幼儿,父母是双职工,在私企,每天早晨七点半上班,要工作十二个小时。中途来园接孩子也是匆匆忙忙,与老师基本不交流。平时更没时间关心关注到孩子,双休也只是孩子一人在家,中午匆匆忙忙给孩子送完饭就又去上班了。但是孩子却是一个小大人,在幼儿园午餐不但不磨叽,还能照顾周围的同伴,并能帮助同伴把碗筷收拾好。午睡起床很麻利的穿衣穿鞋,自己完事了,帮助同伴穿衣,提醒同伴别把些穿错了。
  从上面两则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我对馨馨的父母的这种做法并不赞同,但却在无形中给予她锻炼的机会。小宇在家,周围包办代替的大人实在太多,根本没有机会锻炼,让其表现。而在幼儿园老师给予机会,他的自理能力是与日俱增。所以我们家园双方必须配合好,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培养,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家长观念,家园相互配合。
1. 更新爱的观念,改变爱的方式。但是这种爱的观念和方式往往被许多父母所忽视。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疼爱表现在细致周到的照顾上,并事事代劳。殊不知这些父母在不经意间丢失了孩子动手学习的机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使其失去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实在令人遗憾。改变爱的方式就是要注重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
2. 确定适当范围,支持孩子“自己来”。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必须支持他自己做,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自己来”的范围。如1岁的孩子吃饭时要自己来,便可满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饭洒到桌上;2岁左右的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脸,自己爬楼梯、穿脱鞋子等等,均应支持,允许他自己做。这样既可锻炼孩子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又可增强孩子自理的能力。
3. 耐心指导,教会技能。由于孩子年龄小,能力差,在尝试“自己来”时往往搞得一塌糊涂,这时父母应耐心指导,做好示范,教会孩子“自己来”的技能,帮助孩子进步、成功,从而获得足够的自信心。切忌苛求斥责,否则势必导致孩子胆怯、消极、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
4. 经常提醒,持之以恒。许多事情孩子要自己来只是凭一时的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广泛却并不稳定,往往今天要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就不感兴趣了。因此要使孩子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必须靠父母的帮助和督促。强化家长的指令,激励孩子持之以恒,以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5. 当孩子在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时,父母应看着他做完这件事,不要让其他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防止他半途而废或不负责任地乱做一气。事情做完后应及时评价,特别应多给正面的赞扬鼓励,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孩子愿意自己来做的事情确属其力不能及时,要耐心讲清道理,让孩子明白不能自己做的原因,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制止。
二、培养幼儿自理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是孩子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幼儿园游戏贯穿于一日活动,所以孩子喜欢到幼儿园来,更喜欢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孩子对于枯燥无味的东西他不会有兴趣也不会坚持,那我们可以利用游戏的方法来使他产生兴趣。比如孩子要学吃饭,我们就可以与他说把菜和饭搬家,把它们搬到肚子里去看谁搬得快,而且不掉在地上。还有让孩子收玩具,把玩具放在一个玩具架上,留个记号,什么车放在什么位置,每次玩完以后,就告诉他把小汽车送回家,他就知道哪是小汽车的家,哪个是小娃娃的家,每次玩完了就让他善始善终。在幼儿园的区角上,设计“喂小动物吃饭”的游戏,把大可乐瓶子挖一个小嘴,拿小条贴眼睛、鼻子,利用小纸球、雪花片、图形宝宝做小动物的事物,让孩子用筷子或小勺给它们喂食,让他练习怎么喂饭,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练习夹东西。
2.儿歌法
  就是把生活自理能力的一些技能编成一些小儿歌,一边说,比如穿裤子,可以编一个儿歌,“二座山洞前边站,二列火车向里钻,呜的一声开过去,二个车头又见面。”如果孩子不愿意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个儿歌,这样孩子就会很高兴,就会自己做了。洗手的时候也可以编个儿歌等,为孩子创设一种情景,这样孩子比较能接受。
3.故事法
  家长可以利用睡前五分钟给孩子讲故事来告诉孩子一个道理;老师可以利用的时间就比较多了,可以在午餐前、午睡前、离园前进行。
4.观察法
  让孩子观察,看妈妈洗袜子是怎么洗的?爸爸整理书柜是怎么整理的?但孩子不会坚持长时间来观看家人干活,我们可以用摄像机把家人干活做家务拍摄下来,和孩子一起观看,并让孩子说说是怎样干活的,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竞赛法和奖励法
  这是幼儿园老师经常使用的方法,以比赛的形式来吸引孩子的竞争意识,并以奖励的方式激励孩子。比如看谁把碗里的米粒吃得干净;谁整理的床铺更整齐;谁穿衣服穿得最快等等。作为家长,口头奖励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孩子看到大人在叠被子,上前抢着干。家长可以赞赏孩子:“哟!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久而久之,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强。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虽然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光说不练。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一科学论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教育幼儿,培养幼儿健康、健全的人格,是每一个家长和幼教工作者需要长时期学习和研究的课题,孩子是最生动、最丰富、最精邃的研究对象,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更多地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对他们既要有爱心,还需有诚心和耐心和恒心。总之一句话,“爱,绝对不能宠;爱,也应有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