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如何灵活把握“新课改”课堂上的问题

2015-11-17 09: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在语文新课改教学中 ,我们也应看到在语文课改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新理念的认知程度不高或自身知识、能力的欠缺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 文本的多元解读变为随意解读

  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国的伊瑟尔(Wolfgang lser)认为召唤性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文学文本中留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需要文本的接受者将其具体化。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总是根据自身情感与体验,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理解、多元解读。新课标也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创造性理解也好,多元解读也罢,应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以尊重文本为基础,不能脱离文本。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没有直接交代孔乙己的命运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天地、想象空间。不少老师都曾给学生布置过为文章续写结尾的作业。不同的学生给孔乙己设定了不同的结局,这体现了学生阅读理解的多元性、创造性。但答案的多样性背后有着其统一性,即不能背离文本给我们提供的孔乙己“善良而又迂腐”的个性特征和当时冷漠的社会环境。如果我们设想孔乙己最终的结局是落草为寇,杀人越货,被官府斩首于刑场之上。这就完全脱离了鲁迅先生笔下那个“孔乙己”性格的真实性。同样以“发财归来的于勒”为主题改写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其情节设置也不能背离原文所体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潜在要素的实现”。实践中一些教师机械地贯彻新课标中的赏识激励原则,认为学生对文本做出的任何理解、感受与体验都是正确的,都应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许。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学生彻底脱离文本,脱离文本的“有效的特性”去重建作品,是无效阅读,是歪解作品,是不可取的。
  二、 合作学习变为“走过场”,变“圈养”为“放养”

  新课改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形成生动、活泼、启智创新的学习局面。但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基本特点、基本程序与方法研究不深,理解不透,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因此,在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教师在出示了问题,宣布讨论后,教室内马上话语喧哗,热闹非常。但仔细一看,各合作小组或只是个别“优秀生”“尖子生”的表演舞台,他们大声的宣讲自己的看法、认识、思路等,而大多数学生缄默不语沦为听众、观众;或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自顾自说,“单兵作战”,不知如何合作,如何深入、全面的探究问题;甚至个别学生根本不参与,搞些小动作,聊天……总之,很多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合作探究中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未得到真正尊重。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做到对教材文本、学生水平的全面把握,导致课堂上出现不管问题是否真的需要合作探究,就“命令”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讨论探究时,老师游离于学生活动之外,成为观众、看客。忘记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引导点拨的职能,无法掌控讨论的进程。教师自己设定的时间一到,不管学生是否已解决问题,就马上“叫停”,让学生汇报成果,当学生回答不理想时老师就直接宣布答案。这样合作探究的结果,只能是“课上乱哄哄,下课一场空”。非但不能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能力,甚至连最起码的知识,学生也掌握不了。
  三、 教师“满堂灌”变为机器“满堂灌”,教师成为多媒体操作员

  新课程要求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语文课堂。实践也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起到了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等积极作用。有些教师盲目的认为只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新课改了,教学质量就可以提高了。结果出现了多媒体取代教师的现象:该老师范读课文不读了,板书内容不写了……老师动动手指,来个音频、视频、媒体网络总动员,完全不顾使用多媒体的实效性如何。还有的穿新鞋走老路,用落后的教学理念驾驭先进的教学手段,变传统的教师直接灌输为多媒体页面灌输。
  四、“满堂灌”变为“满堂问”
  
  问题情境策略是一种重要的新课程教学策略。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欲,通过解决问题获取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于是部分教师将提问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在一节课45分钟内,教师将文本肢解为大大小小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问题。授课形式由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过多的问题挤占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只是被动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仍是课堂的主宰。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运用问题教学应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不断地进行反思,真正的按照新课程理念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新课程理念的“形”更要新课程理念的“神”,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