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学型作业
物理课是方法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在学习新课前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用典型方法将相关的物理规律的学习过程联系起来设计成课前导学作业,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一个铺垫和过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进行九年级“压强”一节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及规律,更好地理解压强的意义,可以用控制变量法将压强和此前学习过的“速度”的探究过程联系起来设计成作业进行对比,引导借助“速度”的学习过程来体会“压强”的学习方法;同时,还可以用比值法将速度的定义和压强的定义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回顾速度定义来学习压强的定义,这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很有帮助.
二、拓展型作业
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地对物理知识的教学加以拓展设计成学生作业,将知识的学习和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在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例如,在学习了“噪音和危害和控制”一节后,不仅要求学生认识到噪声产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控措施,还应引导学生从声音的共性特征中去认识噪音还有可以利用的一面,在将这个问题加以拓展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一分为二看待问题.
作业示例:(1)从生活现象中简述噪声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举例说明在生活中人们都用哪些措施防控噪声?
(2)噪声也是一种声音,不同的噪声也有特定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噪声在传播过程中也具有能量.请查阅资料了解噪声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哪些具体应用?
(3)在中国历史上的晋朝有一个叫周处的人,据“世说新语”记载,此人年轻时“凶强侠气,为害乡邻”,后来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便痛改前非,最终成为一代名将,为国家立下很多战功.将噪声和周处的故事联系起来,你有什么感悟?
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会发现:对生产、生活产生很大危害的噪声还是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加以利用为人类造福的,例如噪声发电、噪声除草、噪声空调等.将噪声和周处的故事联系起来,学生就会领会到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运用科学技术可以将坏事变成好事;只要知错就改,坏人也可以变成好人.这样,学生通过作业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还接受了一次思维品质的教育,体会了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了“平面镜成像”以后,可以设计拓展型作业引导学生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在学习了“杠杆”以后,可以设计拓展型作业引导学生根据杠杆的原理去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假称的制造方法,鼓励学生树立运用科学知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信心和勇气.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渗透在物理拓展型作业之中,既完善了作业的功能也深化了教学的内涵.
三、情境型作业
初中生看待问题倾向于感性认识,习惯于形象思维,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将课堂中学习的物理知识融入到具体的生活现象之中设计成学生作业,用形象生动的生活情景来激发兴趣,活跃思维,使他们感到物理有趣、有用,就在他们的身边,使他们愿意主动思考,积极完成作业.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发挥出来,借助生活现象和生活事实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的过程中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思维能力,健全认知水平.例如,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以后,可以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规律融合在相关的生活现象之中设计成学生作业,用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的应用学习的知识去分析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作业示例: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暑假里,爸爸带着小明乘车去月亮峡景区游玩.一路上,①车窗紧闭的汽车里十分安静,②小明戴着耳机陶醉在悠扬的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中.快到景区时,③小明打开车窗拔掉耳机后,外面的声音立刻进入他的耳朵:④清脆的汽笛声不时地在山谷间回荡;⑤路旁的花丛中蜜蜂振动着翅膀,发出嗡嗡的叫声;⑥蝴蝶也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但却听不到声音.在景区的垂钓园里,⑦小明好奇地用手敲了一下鱼缸,鱼缸里游动的金鱼立刻四散而去…….问题:(1)现象⑤说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现象④属于什么现象?(3)现象⑤和⑥说明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是什么?(4)举出与现象⑦包含相同规律的另一种生活现象?(5)现象中小明是依据声音的哪种特征识别出小提琴演奏的声音的?.(6)根据现象总结减弱声音传播的方法?
面对生动形象的生活情景,学生的思维就会随着学习兴趣的产生而逐渐活跃起来,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主动性也就会大为增强,知识的理解也必将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得以加深.
四、探究型作业
初中生的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这和物理课的学科特点是一致的.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并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一些探究型作业,引导将知识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之中,培养他们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学习了“长度、时间及其测量”一节以后可以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设计成探究型作业,指导学生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去探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问题.强烈的好奇心将促使学生产生探究学习的动力,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就会主动解决一些不曾遇到的具体问题,而经过探究得出的意想不到的规律也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阶梯性作业
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和学习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他们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全班一刀切的作业模式就会产生“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受不了”的现象,久而久之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信心,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阶梯型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使作业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协调一致,通过完成阶梯型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不同的程度上实现知识的理解与
应用,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达到整体提高教学效果,整体落实教学目标的目的.例如,在电学中进行“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教学时,就可以将这两个概念的学习要求分成三个层次设计成阶梯型作业,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通过练习后在不同的程度上对这两个概念都有所理解,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巩固和提高,从而实现教学的整体推进.
作业示例:1.一只小灯泡标有“6 V,3 W”的字样,则这只小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是多少A?(学困生)
2.一只小灯泡标有“6 V,3 W”的小灯泡和一只“20 Ω,1 A”的滑动变阻器串联后接在9 V的电源上,闭合开关并将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计算滑动变阻器此时连入电路的电阻是多少欧姆?(中等学生)
3.一只小灯泡标有“6 V,3 W”的小灯泡和一只“20 Ω,1 A”的滑动变阻器串联后接在9 V的电源上,闭合开关并将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某一位置时测得小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为0.75 W,计算滑动变阻器此时连入电路的电阻是多少欧姆?(优等学生)
这三道作业题就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学习对三种类型的学生分别提出了知道、理解和提高三个相应的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学习基础上通过练习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再通过分类练习进行巩固和提高.实践表明,这种阶梯型作业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实际,产生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设计阶梯型作业时要注意学生类型和作业层次之间的过渡和衔接,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六、开放型作业
初中生在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个性特征方面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而这种差异进行合理引导加以利用就可以转化成学习上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将教学内容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整合在具体的问题中设计成开放型作业就可以将这种优势体现出来,开放型作业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给定条件开放结论,另一种是给定结论开放条件.这种作业很好地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全面性、灵活性和技巧性.例如,在力学和电学教学中将联系比较紧密的相关知识点综合在一起设计成开放型作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解题方法,从而实现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目的.
作业示例:1.一只质量为27 g,体积为27 cm3的金属球放在水中静止后处于悬浮状态,由此都可以得出那些结论?
这道作业题将力学中的质重关系、密度、二力平衡、压强和浮力等相关知识点综合在一起,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学习基础从其中一个角度入手分析问题都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解题过程不仅能体现出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技巧性和创造性,而且还能体现出学生个性的张扬.
2.用几个自定阻值的电阻设计一个电路,使电路的总电阻等于30 Ω?
这道作业题将电学中电阻的串并联的规律融合在电路结构之中,学生设计电路的过程就是运用电阻串并联规律的过程,设计出的电路结构的合理性和复杂性就能反映出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度和掌握知识的全面程度.
总之,在新课标下研究设计初中物理学生作业就是为了将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现在学生作业之中,使物理作业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相一致,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将物理作业的实效性体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的过程之中,从而实现激趣开智、活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