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微软引领教育云时代

2016-06-06 10: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云教育,是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带给教育行业的新变革。日前,微软已经将云平台提供的极致生产力带到了教育市场。在上海,微软与浦东新区教育局合作,部署了覆盖全区的浦东教育云服务。在云南与四川,微软借助Surface移动终端和Azure云服务,帮助瑞丽一中与成都七中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课堂。在福山外国语小学,微软+平台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则帮助管理层对学校运行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并做出正确决策,让教师、学生借这朵祥云开拓更广的天空。

 

  微软教育云让校、师、生三方共享科技便利

 

  为消除目前基础架构建设成本高、运维难度大和信息孤岛的问题,浦东新区教育局与微软中国公共事业部教育团队展开深入的合作,引入微软私有云解决方案,构建起一个整合资源的浦东教育云平台为全区教育事业提供信息化支持,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战略。

 

  首先,通过部署微软最新的Cloud OS核心软件产品Windows Server 2012 R2System Center 2012 R2,浦东新区教育局借助Hyper-V虚拟化技术将现有的IT计算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云端资源池。并借助自动化的运维管理套件实现端到端的性能监控和运维管理,降低了IT基础架构维护对人力资源的依赖,从而将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从繁重的运维工作中释放出来,专注于教学工作。

 

  其次,在微软私有云基础架构上,部署ExchangeSharePointLync提供教学邮箱、资源与协作门户及网盘、即时消息与视频会议系统等核心服务。同时,借助微软独特的技术优势,对访问云服务的各种终端提供广泛的支持,使教师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传统PC等多种设备随时随地访问浦东教育云上的各项服务。

 

  浦东区教师张来文对此有着最切身的体会。原来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教案、教学资料、参考材料,被轻薄的平板电脑和大屏幕的桌面电脑取代,其中的信息量更是成倍增长。教育云将浦东新区全区内的所有学校和老师全部联网,并且可实现全部教学信息与资料的共享。

 

  学生亲历信息时代

 

  现在的学生不像我们小时候了,他们每天通过电脑、手机接触的信息量非常大,眼界也更开阔。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了,我们必须不断借助新技术提升教学吸引力。张来文和他的同事们都已经成为了Office 365使用专家,从WordPPT都得心应手,再配合SharePoint上的共享信息,教案做的既精致又易懂。

 

  课堂上同学们总是被张老师的教案深深吸引,各种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了色彩斑斓的图形图标,还有动画效果穿插其中。学生课后有问题不仅可以通过电话与老师沟通,也能通过在线交流平台直接向老师请教问题,解题过程都可以在平板电脑上得到老师的直接批改指点。

 

  对教育行业的每位参与者来说,云教育以其高度的灵活性和多功能的应用模式,正全面渗透到教育行业的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各个方面,也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和与老师的交流方式,使教育行业焕发新的面貌。

 

  异地同堂,寓教于乐在云端

 

  为进一步填补由于地理位置以及资源配置所带来的教育缝隙,2014年,云南瑞丽一中做出了一个突破性的决定:全面采用微软Surface移动终端和Microsoft Azure公有云服务,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课堂,从而借助成都七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强大师资力量,助力自身教与学的变革。

 

  成都七中同样依托Surface平板电脑+Microsoft Azure的解决方案,组建了未来课堂实验示范班,不仅为成都七中带来了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更构建了全新的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模式。特别是异地同堂远程教育方案的实施,突破了地域限制,使先进的教学理念、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信息化的新型教学形态,得以共享。

 

  作为微软的合作伙伴、瑞丽一中与成都七中现代教育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东方闻道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将Surface平板电脑以及Azure云服务应用到教育领域,创建了高数字化、强交互性、高度智能化的新型教学模式,让教育事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微软移动为先,云为先策略在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中的又一落地实践,“Azure云服务 + Surface设备创设了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环境,更有效填补了地区、教育机构和不同师生之间的教育缝隙。现在,两所相隔千里情况迥异的学校,分别在Surface平板电脑和 Azure公有云上,共同刷新着自身的数字教学体验。但同时,在学习流程和学习手段上却又实现了出奇的一致。

 微软引领教育云时代

  通过便携的Surface平板电脑,学生们不仅可以在听讲、做笔记、写作业、复习的过程中,更加方便地随时查看学习资料,进行复习。而且,电子书里的课堂记录可实时同步,老师的笔记学生同样可以随时看到。学生们的每一题作答都会以统计表格和图形数据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在老师的Surface上,甚至是每次作业的正确率和错误率都会在老师的学情采集里完成精准统计。

 

  成都七中副校长罗清红表示:成都七中与东方闻道网校合作推出的未来课堂,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实践和探索,已经找到了一个可行方案,即通过基于平板教学的形态以及精准的数据分析,准确把握学生问题的方向。

 

  将SurfaceAzure云储存引入到教学工作后,师生的学习手段实现了无纸化、数字化,互动更灵敏,方法也更加高效。最重要的是,未来课堂的构建,加速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求知习惯,并可实时根据学情反馈和检测统计,为实际教学方案做出指导。最终,使学习信息成为可有效参考的数据量,为学校下一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真正指导。

 

  此外,在跨越教育成本缝隙的问题上,Azure所提供的灵活扩展性,以及可完全根据实际需求弹性变更系统资源和带宽,保障了在授课高峰期根据用户的负载自动调集数百个实例,而在非授课时期自动关闭闲置实例,以确保系统在全时段均能满足用户需求,并为无论大小的任何数据提供规模弹性、高可用的云存储、备份和恢复解决方案。

 

  微软+成就 国际理解教育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共有福山、瑞华、花园和证大四个校区,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PC数量激增,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全校近1000台计算机和超过2000个信息点,给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增加工作效率,提高信息技术的渗透率是当前福山外国语小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有效分析福山外国语小学信息化现状,目前学校构建起规模较大的校园网络并通过光缆将四个校区连成一体,微软中国技术团队了解到此情况,提出帮助福山外国语小学建立完整有效的云计算平台。微软+平台能够提供统一的信息服务功能入口,并利用门户技术整合福山外国语小学后台业务系统,将基于微软平台的信息技术全面覆盖学校的各个部门、各学科,进一步实现每位福山外国语小学的师生通过微软+平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和学习,全面构建起功能强大的校园网络应用平台。

 

  随时随地办公 优化教学管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目前微软+技术平台已经深入到福山外国语小学全体师生教学管理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教师日常办公使用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PC,办公软件使用MicrosoftOffice,每位教师使用网络磁盘存放重要文件,而以Lync为基础的校园即时通通信服务为校区间的沟通提供了便利。Exchange邮件系统通过互联网发布,实现了校内外均可以使用,同时很好地支持了移动设备访问。

 

  在推进学科教学过程中,福山外国语小学发现不同学科、不同课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需要不同的信息化应用环境。于是,通过微软+平台,学校进一步改善了原先的教学演示环境,根据学科的个性化需求,建设了美术教室,建设了适合低年级自主寓教于乐的小小探索者应用环境,给自然学科添置数字媒体软硬件设备、为音乐学科添置电子音乐编辑软硬件设施等,为各个学科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应用环境。

 

  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规划和实施,微软+平台还为福山外国语小学带来了办公方式的改变,通过移动办公无处不在理念,学校教师、学校管理人员能在需要时随时随地访问校园网平台办公。目前,福山外国语小学已经实现了通过网络实时和非实时的沟通,点对点、点对面、全校分享等多种灵活的沟通途径,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延伸教学开发 玩转科学考评

 

  以往,学校对教师教学情况考核往往通过学生考试成绩来做横向比较,随着学校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福山外国语小学意识到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不客观的。由于班级学生的情况不一样,原先的基础也不同,简单的横向比较会导致某些班级由于学生基础较好,总是占有优势,而有些班级由于基础较差,虽然老师已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也许有了进步,但成绩还是在年级中处于低下位置,很难客观体现教师的教学业绩。同样,学生个体的学习也是如此。

 

  通过微软云平台所提供的智能开发工具,福山外国语小学自行开发了学生成绩管理平台,老师可以方便地对学科成绩进行管理,学生和家长也能通过该平台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学生成绩管理平台除记录学生成绩外,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强大计算功能,通过横向纵向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教师教学效果的趋势,取代原来简单的横向比较,降低了学生基础差异对教学效果分析的干扰,使学校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更加客观,进一步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借助微软+平台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福山外国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之路越走越宽,也成功探索出云计算技术全面助力教学和管理的新模式。面向未来,微软公司将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教育机构开展紧密合作,进一步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推进素质教育,缩小教育鸿沟以及着力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贡献更多的力量。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6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