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改正蓬勃开展。我们所实践的语文教学的短、平、快,立足一个“鲜”字,凸现一个“活”字,最终落到一个“实”字,即: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实践取得好的成绩。
一、短
短,能萌生精要。叶圣陶在谈到精短是曾不无感慨地说:“倾筐倒容易,画龙点睛难。”可见,语文教学要在精短上下功夫,不仅是改革的需要,也是对语文教师执教水平的一次检验。
长话短说。长话短说中,长时积累,是准备;短时凝练,是浓缩。没有长,即无所谓短;同样,缺少了精短,长又显得多余。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言和文字本来应该是两条腿走路的,可是我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良于行’。”所以要重新树立起“说”的威望,得到“说”的实惠,引导学生跨越“说”关,就须靠教师树起表率,做出榜样,课堂语言力避啰嗦随意、口若悬河,更忌不留余地,把事事、理理都说透、说尽。教师自己应努力将语言转化成‘压缩饼干’使学生受之轻松,咀嚼有味;少给学生端去“泡汤馒头”,使学生闻道腻味,滋生学语文的逆反心理。教师率先垂范,学生在课堂上耳濡目染。再说起话来就有条有理,有依有据,作起文来文从字顺,语句连贯。
长文短教。wWw.133229.cOM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学作品篇幅较长,上课时不少教师感到难以把握。我以为,对此类课文最好采用“删节剪辑式”教学,大胆实施“长文短教”。如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可避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老俗套,围绕一个“笑”字,对课文情节重新剪辑组合,从众人“取笑,成为笑料”到“悲从中来”,教师从世态炎凉和主人公命运两个方面去交叉串联,题旨随欣赏自然显露,目标也随欣赏逐一达成。
逐句分析,逐段总结,一二三四,平分秋色,是长文短教之大忌。正如张志公所云,对文学类长文,“只要老师少析一些,少灌一些,多导一导,足够了。”又说:“文学最足已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可见,文学类常温不宜教得反杂琐碎,更不可置之不教,应“以短取胜”。
长设计短训练。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训练要从长计议,整体规划,全盘设计。在付诸实施时由简而繁,由易而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并“一个萝卜一个坑”,使它们各就各位,分散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形成系统性、序列化。按这样的思路设计与训练,既能突出各个学习阶段的重点,又能体现整体性的原则,避免教给学生的只是一推拆散的“零件”。小学六年我们可以这样规划设计“说”的训练:一年级“说自己”、二年级“说周围”、三年级“说环境”、四年级“说事件”、五年级就“说科技”、六年级“说事理”。这样由说近到说远,从说浅到说深;说到领地渐宽,说得技艺渐渐高,学生的思维得到应有的训练,叙事、说明、议理也就不在话下。
二、平
平,体现执教者对教学因素的一种把握,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成绩的基础;平,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并发挥作用;平,当是语文教师时刻装在心里的“一杆秤”。
承受与心理平衡。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承受能力。反过来,承受能力,又会促进学生心里的发育。记得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说过,不要把学生当作“零件”,老师作机械加工,而要把学生当作幼苗,扶植他自己成长、发展。这里“幼苗”与“零件”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有生命力,一个没有。面对充满生机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应因地制宜,有的放失。如果我们的教学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那他的心理就会产生障碍,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受到损伤,最终导致逆反心理。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要求等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落实教学措施,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始终保持承受能力与心理状态的平衡。
课内与课外平衡。课内是课外的引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课内与课外互补,注入语文学习无限生机。可是,受时间、条件等
素的限制,不少教师只重课内不重课外,这也会使语文教学“不良于行”。自然,重课外也要首先解决好“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无论在材料准备、难易程度,还是与教材相互配合上,都要有一番精心设计、周密安排。还要写好指导教案,建立考核制度,不能“大撒鹰”;那样,不仅找不到合理的平衡,造成语文学习的畸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