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智能科技论文

记录杭州话的地道腔音

2015-07-08 09: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4月8日下午,杭州市民俞康发先生作为杭州方言发音人进了录音棚。这则汉语言界著名的方言发音人标准文本——《乌鸦喝水》,在这位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曲艺“小热昏”传承人的演绎下,声情并茂、活灵活现,他淡定平稳的语调令杭州话更贴近家常。至此,杭州市上城区档案局正式记录下了最地道、最老派、最纯正的杭州话,定格成原汁原味的杭州腔音。
  西湖边的人对杭州话情有独钟
  杭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荡老和山一带有良渚文化遗址,五代时期曾作为吴越国的首府,南宋建都长达140余年。随着大批北方人迁来杭州,使杭州方言带上浓厚的北方官话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人情,是杭州历史文化的一个符号。当下,杭州话与其他方言一样,淡出的进程正在加速,以杭州方言为母语的人口仅存120万~150万。
  对“逐渐消失的乡音”,杭州人总是怀有淡淡的惆怅。为此,杭州人在保护和传承杭州话方面,主动做了大量工作。
  杭州电视台在全国较早开设了方言系列栏目“阿六头说新闻”、“我和你说”、“青春门五号”等,受到了老杭州人的钟爱和新杭州人的追捧。
  每天清晨,人们自发地来到西湖边、断桥上、吴山顶,用说拉弹唱等多种形式讲杭州话,唱杭州戏,形成了一个个颇具特色的“方言角”。
  84岁的钟肇恒先生,对杭州方言非常珍爱,这种珍爱传承于他的家族对杭州的热爱。这位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的父亲从1945年就开始写《说杭州》一书,去世时写下三个版本;钟肇恒子承父业,2005年出版了第四个版本,修订增补成完整权威的《说杭州》,具有很重要的学术和历史价值,对了解和保存杭州方言,特别是对开展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wwW.133229.COm
  79岁的陈万奔先生,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但是对杭州话同样珍爱有加。这位原上城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从杭州方言本字的考证出发,选取了158个老百姓嘴边常说的字词,篆刻成方言印章,编成《印证杭州话》,展示了杭州方言民俗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效突出了杭州方言文化载体的多样性。
  这次,上城区档案局开展方言建档工作,向社会征集杭州方言发音人,引起新老杭州人的积极响应。在甄选发音人的过程中,既有上门自荐的,也有居民互荐的;既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有各行各业的普通市民;既有耄耋老人,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人,70岁以上的长者加入了语音发音候选人的行列,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他们有同样的愿望,支持方言建档工作,为记录和传承杭州方言出一份力。特别是在采录方言过程中,要求非常严格,一旦开始,不能中断,更不允许噪音发出。这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体力活,但他们都能按照要求,一遍不行再来一遍,直到采录完成。西班牙籍的老杭州人俞志荣先生,虽已花甲之年,到杭州探亲时得悉征集方言发音人的信息,便挤出时间,冒雨前往报名,并推迟旅程,完成录音后才返程。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杭州方言代表杭州特定的地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珍贵的档案文化资源。鉴于杭州方言很有可能会成为“逐渐消失的乡音”。因此记录、整理、研究与传承杭州方言,建立语音档案无疑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记忆工程”。
  2011年11月,浙江省档案局启动了浙江方言建档工作。作为全省18个试点单位之一,上城区档案局面临着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挑战与机遇面前,上城区档案人秉承“服务群众”的宗旨,不断创新思维,在档案文化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过程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实现价值。
  早在20世纪,小营巷的“爱国卫生运动”得到了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认可,上城区档案局把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开发利用。2007年8月,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视察小营巷社区、听取社区档案工作情况汇报时说,社区档案下为居民群众直接服务;上为各级领导决策服务。你们的工作联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稳定,群众的需要就是你们工作的目标。中共上城区委书记陈红英说,档案工作要服务当前、服务民众、服务一切有需求的人。
  上城区档案人就是以这样的工作目标,老百姓需要什么档案工作就做什么。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民主民生、文化建设等公民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等,上城区档案局都走在了前列……
 

为杭州方言建档,记录“逐渐消失的乡音”,困难很多,难度很大。上城区档案人解放思想,积极作为。在方言建档中,他们努力拓宽档案资源建设渠道,规定动作做到位,创新动作有特色。他们在省档案局规定文本——字词、句子和短文外,还将西湖申遗项目——西湖故事《断桥残雪》、曲艺《敬老敬孝》纳入建档内容,延伸方言内涵,使杭州厚重的人文历史与杭州方言语音建档相得益彰、巧妙融合,共塑上城档案一个崭新的文化品牌。
  记录乡音困难很多办法在哪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杭州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对于保护和传承有800多年历史的杭州话意义重大。留存方言记忆,传承地域文化,这是“最杭州—杭州方言建档”的浓缩写照。
  众所周知,各地方言传承是以文字记录、纸质档案为主要形式。上城区档案局开展杭州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突破了传统纸质档案的局限性,将文字、语音、影像“三位一体”,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全方位构建杭州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
  方言语音建档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上城区档案局以“在正确处理保护浙江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关系的前提下’发掘浙江方言的历史传承和整体完备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精神为指导,积极开展杭州方言语音建档工作,为杭州方言的发展留下一块绿土。
  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公开甄选方言语音发音人。为突出比较意义,方言语音发音人最好是60岁以上的当地长者,门牙无残缺,避免牙不好漏风,影响发音准确。同时,要求方言发音人必须在当地出生和长大,家庭语言环境单纯,未在外地长住,能说地道的方言。为此,上城区档案局在杭州市本土居民的聚集地发放杭州方言建档宣传册和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杭州市民,累计发放问卷i000份,回收问卷980份,有效问卷950份,问卷有效率达95%。问卷内容涵盖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对杭州方言兴趣程度,对杭州方言重要性的认识,对杭州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认可度,以及是否有兴趣参与发音人的选拔,等等。问卷统计显示,大多数杭州市民都认可保护杭州方言的重要性,并高度赞同档案部门开展的语音档案建档工作。
  在方言建档中,上城区档案局以传承历史文化为己任,紧紧围绕记录“逐渐消失的乡音”,以浙江方言语音建档的音频和视频标准录制杭州方言,结合标注国际音标后的统一文本,以文字、语音、影像等形式全方位记录“原生态”杭州话。为了使方言文化深入人心,上城区档案局有效借助媒体的力量,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寻找杭州方言发音人: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刊登《关于征集正宗地道杭州话发音人的通告》,向公众详细介绍方言语音建档活动的内容、流程、意义等;二是通过网站,向社会大众详细介绍方言语音建档活动的信息;三是深入社区,发动群众,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小组长以自荐和推荐方式寻找杭州方言发音人,四是通过举办杭州方言文艺晚会,扩大方言建档工作的影响,让杭州方言建档工作家喻户晓,让档案工作深入人心;五是热情接待前来报名和献计的热心市民,进行全程录音,广泛收录方言、听取民意、汇集民智。经过严格的甄选程序,几位最地道的方言发音人脱颖而出。根据文本内容测试音准、音色的多次考核,初步从广大应征者中确定了9名发音人参加试录音工作,其中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54岁。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上城区档案局建立起一套以文本、音频、视频形式立体记录方言的语音档案资料,并上交浙江省档案局存入浙江方言语音档案资料总库,从而使杭州方言在浙江方言中占有—席之地,得以永久传承。
  “一个物种的消失,只让我们失去一种动人的风景,一种语言的消失,却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种美丽的文化。”此次方言建档工作虽告一段落,但留给日后档案工作的启示远未终止。神秘的档案文化从“旧时王谢堂前燕”慢慢“走进寻常百姓家”。档案工作者在方言语音建档工作中也直接体会到了档案工作的变化:档案已经不再局限于查证、维权等凭证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沉淀成为历史,还有了文化属性,融入了百姓的生活。同时,杭州方言建档存史将为更好地开展档案宣传、编研及利用服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