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音乐和音乐的教育作用,用音乐的手段来教育和影响孩子的例子也越来越多,胎教、早教、到学前教育、学龄教育、初级到高级的音乐教育也要求也来越高,越来越专业,我们也能看到,这些高要求下的音乐产物越来越多,培养的人才素质也越来越高。通过音乐来影响孩子,同样,孩子也在影响着音乐。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38-01
“音乐是世界的语言”,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不论种族,年龄,信仰,只要能聆听音乐,那么就能感受音乐带给你一样的感受,或欢快,或悲伤,或恬静,或热闹。对于幼儿这个特定的个体,音乐也是一样,他用他通用的语言,博大的胸怀影响着孩子。幼儿阶段-具有认知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模仿和学习的能力,对于音乐与色彩十分敏感,但是对于好坏、对错、真伪的辨别能力很弱,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判断,也就是说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受外界的影响很大,父母与社会的引导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成长中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位置。
幼儿有一定的音乐感觉、感知能力,要求自主学习的倾向在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模仿能力开始建立,在咿呀学语开始,一些熟悉的小调调可以常在在他们这个阶段哼唱,可能对音准、节奏、含义等等诸多要素他们他无法理解,但是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听觉上的愉悦,和模仿的动力是源源不断的,儿童对欢快的乐曲,简单的儿歌,短小的音乐句子都有着偏爱,每当重复多次听取这些音乐的时候,孩子们或哼唱、或手舞足蹈、或安静,总之,这些熟悉的调子在不同的场合出现都会开始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甚至儿歌对孩子的行为规范的影响作用也是巨大的,现在很多幼教机构把孩子诸如洗手、吃饭、扣扣子之类的生活小事,利用熟悉的调子编成儿歌之后,深受孩子欢迎,并且在他的认知力,开始完成歌曲里交给他的本领。WWW.133229.COM
幼儿阶段对于美的感知能力也开始形成,这些美好观点的形成同社会和父母的影响有着深刻的影响,往往父母的喜好对孩子一生的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都起了最决定的作用。所以对音乐美的追求和孩子审美观点的形成与追求,要尽量是原生的,正确价值导向的。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某些艺术形式就是将这些美的内容加以提炼、升华的结果。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并教给他们初步的技能技巧,来表现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进行某些创造。艺术形式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大都用声音、色彩或动作姿态来描绘,这正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所以,艺术形式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易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如歌曲、乐曲、舞蹈、诗歌、美工、文学作品等都是对儿童知识经验少,理解和欣赏水平低,生理上还不成熟所以只能选择那些浅显易懂的作品。
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行为、语言对培养儿童的美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社会环境的美化、成人的举止、行为、服饰都很重要。幼儿阶段,抽象思维开始产生,能够对抽象的数概念有所认识;创造想象也已出现,个别儿童还能画出很新颖的画面,编出有情趣的小故事。音乐注意在学龄前占主导地位,是由外部环境转化为内部兴趣,使得小朋友的音乐无意注意,开始转向有意注意。音乐的引导性越强,对孩子的影响就越大。
音乐思维是伴随学校、家庭一起成长的。他们从没有音乐思维,到无意的思维,到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个过程,既有引导作用,也有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可以在任意一段音乐中,凭空想象他们所要理解的一切东西,虽然这些东西可能稍纵即逝,或者成人无法理解,但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创新思维是非常有利的。他们没有固定的音乐思维,在教学活动的影响或者家庭、社会的影响下,音乐思维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形成一个自我的独特音乐思维。幼儿多对儿歌,动画片或者相对旋律简单的音乐类型偏爱。他们没有特点的筛选,只要有人影响,孩子就能模仿,对于这一时期孩子的音乐个性可以说是随着周围个体影响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这对家庭和学校教育提出了比较大的要求,在培养孩子兴趣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发展与音乐素材的选择。
学龄前儿童,不仅会在家庭好幼教机构接受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更能让孩子们明白生
活的含义。多让孩子参与成人世界的活动,开展亲子互动,加强亲子交流和家校活动,不仅仅是音乐学习所必要的,还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的,所以,我希望看到,孩子在家校的联合行动下,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对美的态度有更多自己的见解。
关于学龄前儿童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笔者做了自己在一些幼教机构的一些尝试与研究,是笔者结合一些相关论述和自身经验的,难免有一些偏颇,希望各位专家和学者的指正,笔者也会加以改正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吴跃跃.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6.
[2]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