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智能科技论文

基于智能车竞赛推动民办院校电类专业改革及科

2016-06-16 14: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智能车竞赛影响力广泛深远,随着民办院校对于该项赛事的参与,也暴露了民办院校在电类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实际竞赛与教学经验,给出了基于智能车竞赛推动民办院校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及科技创新的具体方案,旨在培养符合院情、国情的应用型人才。

 

  1 飞思卡尔大赛简介

 

  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2006年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进而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该竞赛是以智能汽车为竞赛平台的多学科专业交叉的创意性科技竞赛,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其指导思想是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是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的协办方,从2006年首届举办以来。到现在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不仅得到了各方领导的支持,如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张尧学司长及理工处领导、飞思卡尔公司领导等,也得到了各高校师生的高度评价,已发展成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余所高校广泛参与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2008年第三届被教育部批准列入国家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中9个科技人文竞赛之一,2009年第四届被邀申请列入国家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2010年第四届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列为2010年大学生竞赛资助项目。

 

  该竞赛与已举办的教育部4大专业竞赛不同,是以迅猛发展的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了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科技创意性比赛,比赛融科学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为一体,对进一步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培养本科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硕士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培养博士生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竞赛由秘书处为各参赛队提供/购置规定范围内的标准硬、软件平台,竞赛过程包括理论设计、实际制作、整车调试、现场比赛等环节,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协同工作,初步体会一个工程性的研究开发项目从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

 

  竞赛在教育部高教司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的领导下健康发展,成功举办了八届,得到了全国绝大多数设有自动化类、仪器仪表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等专业高校的积极响应,2011年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中,全国共有1900余支队伍参赛,学生超过5700人,而全国因为该项赛事受益的学生超过30000人。

 

  在近年来,民办院校对于智能车竞赛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民办院校师生通过此项赛事锻炼、学习,并为学院取得了优异成绩,进而提高了民办院校的声誉。

 

  2 民办院校师生参与智能车竞赛的优点

 

  学生可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涉猎综合多个专业的一个实际应用系统,开阔学习视野,加深对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体会和认识,获得新的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学生构建一专多能的平台;②通过理论与实践培训,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和团队合作意识,并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进而缩短研究生阶段的科研适应期;③学生通过参加智能车竞赛的锻炼,可在继续深造和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得到提高;④可以促进民办院校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让民办院校师生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动手操作,应用技能强;⑤在参与此项赛事的过程中,可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基于智能车竞赛推动民办院校电类专业改革及科技创新


  3 基于智能车大赛推动民办院校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的具体实施方案

 

  在民办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基础验证型实验多、综合设计型实验少的局面,以及各种实验指标教师设计多、学生主动创新及分工合作少,大型实验与课程设计限定条件多、学生自主发挥独立思维余地少的问题。

 

  综上所述,经过笔者总结近年来带队参赛的经验和教训,给出基于智能车大赛推动民办院校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的方案。

 

  3.1 推进电类专业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紧密融合 在电类专业教学方面: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专业课教学中注重与实践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在电类专业实践方面:适当减少基础理论验证型实验,增加计算机仿真、综合设计型实验,合理配置实验课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各种综合课程设计中,增加学生设计实验指标和计算的机会,以该项赛事为依托,提高电类专业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

 

  3.2 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 利用智能车等大学生竞赛,提高民办院校科技创新活动水平和学生的参与度。可利用科技创新申报一些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项目,通过自行研制适合开设设计性、创新性的综合实验,作为实践活动的设备。让学生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技能,为后续实践、竞赛活动奠定基础。通过这些,可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并结合实践项目跨学科和专业的特点,使学生获得了一专多能的培养的机会,即实现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

 

  3.3 通过智能车等大学生竞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依托智能车竞赛以及其他大学生竞赛,面向电类等相关专业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构建:第一层,面向学院学生开设选修课和讲座,介绍当前科技前沿,培养科技兴趣;第二层,依托学校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选拔学生(已电类专业为主)参加创新训练以及各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第三层,主要通过智能小车的研发、制作和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组织培训,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在今后可通过整体系统的培训,让学生深入了解竞赛的背景,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去参加竞赛,通过半年的智能车制作、调试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实践能力,并获得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机会,最终在竞赛中检验自己的实践成果,寻找差距。

 

  4 结语

 

  在开展好智能车竞赛实践的前提下,将竞赛作为一个结合点嵌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推动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环节;同时加强电类专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争取在提高学生社会人文精神方面起一些推动作用,同时也期待探索某种符合国情、符合院情的民办院校大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开辟第二课堂,使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与能力,推动对教学中较为脱离实际的培养模式的改革。

 

  作者:徐佳 郭杨 来源:价值工程 20143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