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智能科技论文

全面认识互联网+,大力推进智能制造

2016-03-01 17: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一代技术革命特别是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对制造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如今,中国政府包括科技界和工业界都在考虑如何使制造业走出挤压和重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迎接挑战、迎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用互联网,用现在的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化提升制造业,备受瞩目。实际上这种变革已经在进行,这一轮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变革,正在对制造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引发产业的深刻变革,其中机器人、数字制造、3D打印等,正在为制造带来一个全新体系上的重塑和构造。

 

  现在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企业(也叫智慧企业),正在探索和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一系列制造业的新型的发展模式,像云制造、异地协同设计、规模定制以及精准:Dlk链事物,一系列新模式也正在对制造业整个体系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产生巨大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实际上是开辟了人类创新智慧的一时代。

 

  互联网对制造业带来的变革极其深远,每一次制造业的变革,都是信息技术的影响,反过来,制造业的变革也促进信息技术不断地发生,二者相辅相成。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变革实际上早已开始,开放程度越高的环节融合程度越深,距消费者越近的行业融合环节越多,所以诞生了马云做电商,由营销走到服务,走到研发、制造,一步步深入地渗透到制造业的针环节。刚开始渗透到商品交易环节诞生了阿里巴巴,现在渗透到服务环节,诞生了一系列比阿里巴巴更多的制造企业,产品的服务、业务的服务以及方方面面的服务,下一步该往生产研发环节再渗透、再融合,再创新。

 

  第二,互联网对工业发展产生的冲击和影响。

 

  互联网、工业的融合是一个创新发展,它不是简单叠加在传统工业上的发展,它应该是提升改造改变,甚至创新出一个全新的工业发展模式。工业的生态体系也由此会发生变化,不是传统的大鱼吃小鱼,也不是传统的快鱼吃慢鱼,它会构成一个生态体系。

 

  互联网融合是从传统数字化走到网络化,走到智能化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之前提到的工业2.03.04.0,它一定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那么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互联网+是一个整体,它不是一个仅仅简单的网络体,有网络就有计算,有计算就有大数据。大数据本身代表智慧的载体,所以这些新的科技体系,正在整体上融人到整个互联网信息技术中,给整个制造业装上一个智慧的大脑,形成一个智慧的网络,形成一个智能制造体系。现在,这种融入和融合正在双向进行。

 

  互联网已然成为企业间协同创新与资源聚合共享的核心平台、企业内业务流程优化与运营效率提升的重要工具、服务模式创新的关键支撑、跨越企业边界并变革企业生态体系的集成创新系统。互联网大倍们正在积极往制造业渗透,淘宝已经提出淘工厂的概念,百度李彦宏提出要造卫星。如今,企业都在拥抱互联网,都在转型,不转就会被淘汰,不转很可能被互联网的波涛汹涌的浪潮侵蚀掉,这是相互的,也是必然要到来的趋势。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向包括制造服务化、制造个性化、制造分散化、制造资源云化、制造智能化等等。传统的制造就是造产品、卖产品,现在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对一个产品的所有状态进行感知、监控、健康管理服务,所以,原来一个仅仅制造产品的厂商就变成了一个对它生产的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控的厂商。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互联网、物联网,就像云计算一样,把所有的计算资源结合起来,把所有的制造资源结合起来,按需使用,给制造资源带来极大的优化。

 

  第三,大力推动智能制造。

 

  中国虽然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仍然面临着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加强、产品质量不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足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智能制造的推出,符合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破解我国制造业发展瓶颈的重要出路。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我国的战略选择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智能制造重大工程。《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百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制造是引领制造业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和方向所以这也是赶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途径。智能制造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全面深度互联为基础、以端到端信息数据流为核心驱动、以互联网驱动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为特征,在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各环节实现端到端无缝协作的智能工业生态系统。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器的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的革命,第三次我们没有赶上,这一次靠中国人的智慧来武装制造业,使中国走上制造业发展的高端。

 

  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非常明确,要发展推动制造业走向智能化,它提出了由数字化、网络化走向智能化,这个路径选择符合中国实际,我们必须要2.0补课、3.0普及、4.0示范,必须要以智能制造为主线,来推动中国制造能力、基础能力,体系能力,创新能力、融人全球織力。

 

  智能制造工程是这一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关键之关键。实际上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中国两化融合,都是占领智能制造的高端。

 

  智能制造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智能制造工程以实现制造业的智能、高效、协同、绿色、安全发展为总体目标,力争通过2~3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形成较完整的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的技术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技术水平迈人国际先进行列,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需求,为我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制造强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全面认识互联网+,大力推进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六大任务包括:

 

  1)网络协同制造。其包括研究个性化定制、创客与众包设计、敏捷生产、制造服务等先进的互联网制造模式;开发产品创意创新设计、云服务、工业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基础上,开展应用试点示范,促进制造业务模式、企业协作方式创新,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等。

 

  2)智能车间/工厂。其核心关键技术是研究IP化工业网络技术、现场监控、信息物理融合技术、工控过程信息安全与防护技术等;其智能系统集成设备包含研制信息实时采集、工业网络设备、过程监控设备、安全保障与防护设备等;构建智能化车间/工厂,可在钢铁、石化、冶金等行业构建高度智能化工厂示范,降低生产过程能源消耗、排放,在航空航天、工程机械行业,构建智能车间,提高生产产品个性化响应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工厂过去的管理模式,虽然有大型的机器、机器人,但主要由人来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众所周知,沈阳的海尔互联工厂可以做到感知用户的需求,客户需要什么冰箱,将订单发过来,然后按照订单生产,直接由一个车间完成,而不是像传统上从顾客到代理商、经销商,然后到工厂一步一步传达。再如红米的服装,用户对西服个性定制的信息直接驱动工厂的布料选择、裁剪、缝制以及供应等,所有的中间过程去掉了,智能工厂就是这样一个能智能地管理、感知,形成自制的一套系统。

 

  3)智能机器人。在技术攻关方面,需开展机器人应用技术、产业瓶颈技术及下一代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在机器人产品研制方面,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产品及关键零部件;对于批量化应用,在汽车、民爆、制药、电子、食品等典型行业,结合其他智能装备开展机器换人应用,构建智能生产线,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改造传统产业。

 

  4)高端成套装备。智能机床:在04专项基础上,实现从高性能化向智能化升级发展,研究智能数控系统、自学习自适应监测优化运行、智能工艺规划、CPS网络通信标准等关键技术和应用;②新一代柔性电子制造装备:面向穿戴式电子等新兴产业,研究开发柔性电子制造关键技术、重大制造装备、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等。智能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在数控一代基础上,围绕纺织、轻工、印刷等重点传统产业,开发一批成套装备与生产线,实现机械产品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可以通过机器换人,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创新程度,有效应对由于我国制造业要素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中低端产业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挑战。

 

  我国制造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有着五方面需求:亟需加强制造基础能力方面的科技创新;亟需加强制造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亟需加强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亟需加强新兴产业关键装备的研发;亟需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所以,整个智能制造将会引领中国制造2025迈向一个全新的、高端的,面向智能化、网络化的现代制造体系。

 

  在这样一个迅猛发展的新科技革命和制造业的变革中,智能制造一定会走到制造业发展的前沿和高端。伴随着这样一个制造业的变革,所有的网络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深刻融人到制造业中,不管是互联网+工业,还是工业+互联网,它的本质是在融合中产生智慧、产生创新,它像人的智慧一样,所以,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必将引领中国制造业朝着一个高端的目标迈进,同时也希望机器人产业在中国的智能制造、在中国制造2025中,能发挥越来越关键、越来越高端、越来越智能的作用,使得智能的机器服务于智能的工业。

 

  如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全球科技、产业带来了急剧的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措施,应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对制造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重大工程(2030)等系列战略,传统的制造企业必须跟随科技变革的大趋势,把握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积极参与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