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应用电子技术论文

教育信息化视野下的信息技术教育

2023-12-12 14: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器,必须进一步提升教师并普及到全民的信息素养,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深化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作者:张超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需求;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2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未来十年我国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過程。教育信息化的特征通常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信息化可以看作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過程。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伴随着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国家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将逐步构建,终端设施将逐步普及,数字化校园将伫立在我们面前,而伴随着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引进,网络学习课程的开发,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将逐步建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会更加深远,在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的优势会愈加突显。然而,面对着奔涌而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正如何克抗教授所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以被用于促进教育革新,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推动课程改革,特别是教学结构的改革,将课改推向更深层次,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更要践行的课题。


  一、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改革创设了无限的可能性


  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信息时代的教育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有了太多变化的可能: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的表示形式异彩纷呈,从而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或提供帮助,个性化教学孕育而生;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分布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信息由不对称逐步趋向对称,引起教师权威的削弱,从而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学校不再是系统学习的唯一场所,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或通過大规模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信息技术改变了时空结构,资源全球化,形成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性,从而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二、教育信息化助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双基”内涵的时代特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界定要与时俱进;强调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整合;强调学生的学习過程与学习方法,不仅仅是关注学习结果,更注重体验;强调在学习知识的過程中,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注重学科内在逻辑的同时,强调根据学生的经验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教师、学生、课程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推广面向应用教学及学习的過程性评价方法;强调发挥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在重视“双基”的同时,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为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最佳手段。新型教学模式包括:计算机支持的讲授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WebOuest网络探究学习、基于ICT的协作性学习、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等等。大量实验表明,这些教学模式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而实验也同样表明,这些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在信息化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环境之上,即要有必要的信息化环境的支撑。信息化环境包括丰富的网络资源、工具以及交流与合作平台等等。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就是通過提供一定的刺激来激起预期的学生反应,可以说利用任何媒体都可以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刺激。教学中起作用的是方法而不是媒体,这是以科拉克(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为代表的学媒无关说的重要观点。但是,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观,没有适当的媒体很难创设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和建构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与我国倡导的创新教育密切相关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信息化是不容置疑的。


  三、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师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任何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无不经過教师的践行。作为教育思想与教育现实的纽带,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以教师自身理念与方法的更新为前提。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育信息化浪潮中,加强学习,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并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


  自20世纪末计算机走进我国中小学教学领域,到今天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已历经10余年,经历了单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学习”(CAL),发展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利用电子学档实现面向学习過程的评价等等,可以说在以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革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不得不承认,我们也经常看到:不少教师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信息意识薄弱,信息的敏感度低,不能根据教学需要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无法开展信息化教学。很多教师手中的媒体仅仅是知识展示的工具,教学過程一如既往地充斥着讲授与演示,少见的是学生的探究和实践。“人灌”变成了“电灌”,不少教师被戏称为“拉洋片儿的”,技术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或過度使用技术的现象比比皆是。因为教师信息素养低下,很多设备被闲置的现象也绝不是个例。以上种种,究其原因:一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少学校信息化环境不健全,甚至缺乏信息化环境;二是教师教育理念的陈旧,对教育信息化缺乏认识;三是教师、学生信息素养普遍较低,不具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信息化环境可以通過加大教育投入来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来自《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