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和五所中职学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衔接为背景,对中高职课程衔接中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中高职课程衔接构思,构建合理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结构。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循序渐进培养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中高职衔接满足了这一要求,中职学生升学到高职继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促进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容[1]。
中高职衔接,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需要,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自我同一性”阶段,人格、性格初步定型,但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等处于形成的初期,可塑性很大,进入高职学习,不但使人才升级,而且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保障[2]。中职教育提供了操作层面的一般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提供了策略层面的技术技能人才。中高职衔接满足了产业升级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3]。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与所衔接的华容县职业中专学校、永州市工商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桃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怀化万昌中等专业学校五所中职学校的课程进行分析,采用“3+3”学制模式,中高职课程衔接并不是简单的将“中职课程+高职课程”模式,中职和高职的课程既是相互独立,也是相互联系的,中职课程是高职课程的基础,高职课程是中职课程延续和提高。
中高职课程衔接设置需要结合这两个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瞄准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1)高职专业课程零起点,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与中职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理应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高职专业课从零起点开始,而且专业课学时数少于中职。难以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2)非一体化设计的专业对口升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有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许多学校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教学计划,这样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许多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
2.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思路
针对上述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采用“3+3”学制模式,设计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结构构思和设置。
1)采用“3+3”学制模式,构建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即中职阶段学习实践三年,高职阶段学习实践三年,结合我省人才需求情况,中职毕业生通过选拔再进入高职学习,以符合高技能人才的成才规律。这种中高职衔接模式增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符合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2)设计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结构
中高职课程衔接设置需要结合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瞄准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因此,可以将中高职课程分为五部分组成,即公共基础模块课、专业基础模块课、岗位核心能力模块课、专业能力方向模块课、拓展模块课五部分,每个模块分为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二个层次。
这样既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如图1所示:
公共基础模块课分为公共基础必修模块和公共基础选修模块,公共基础模块1和公共基础模块3是公共基础必修模块,公共基础模块2和公共基础模块4位公共必修模块。公共基础必修课所设置的课程是职业院校各个专业共同必修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与所学的专业不一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为学生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为一进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或缺的课程。
中职的公共基础模块根据中职学生原有文化基础水平的差异和升学需要分为公共基础模块1和公共基础模块2两个模块。公共基础模块1是中职学生要达到的中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公共基础模块2是学生选修课程,主要是为中职学生参加对口的高职入学考试而设置的,教学要求与国家对口招生考试的要求一致,教学内容与高职公共基础模块3相应的课程相衔接。
专业基本能力模块所设的课程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它与专业知识、技能有着直接联系。
一方面学生通过专业基础的学习,能够明白专业领域和分支方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探索适合自己且感兴趣的专业目标,以加强今后专业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用专业基础课中学习的基本理论去解释、分析专业知识,学生具备了深入学习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潜质,为学生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岗位核心能力模块所设的课程即是本专业所设的主干课程,主要是根据同一专业不同方向但又具有共同能力为基础来设计的。它主要是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等,也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课程。
中职所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初步掌握从事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具有经验层面的发展潜能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所开设的主干课程在中职所培养的基础上加大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专业能力方向模块所设的课程是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实习等环节巩固和深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职业基本能力。一般由学校的实训基地和企业的现场实习和企业顶岗实践等环节组成的,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课程。
专业拓展能力模块所设置的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是根据本专业所处的同一大类专业相近的专业课程而设计的,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以培养学生除专业核心能力外其他方面所必须的能力,能够完成相近专业所从事工作的一些简单任务。对于这一模块所设置的课程不必深入和无需从基础到应用完整的学习,只是要求对相关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了解,以处理一些最基本和简单的问题。
基于以上对应用电子技术对应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分析和对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构思,设置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衔接方案,由于教育部对公共基础课有统一的规定所以在此只确定专业课的衔接,见表1
从表1可看出,中职所开设的课程在高职就很少再开设,即使有也减少其学时数;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课程是建立在中职课程的基础之上,增加和提升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
不仅如此,共同开发以岗位群、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是中高职顺利衔接的关键,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有优先考虑有职教特色的模块化课程教材。同时,根据学生所获得的各类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参加各项比赛所获得的获奖证书进行评定,对类似课程给予免修。
构建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工程,所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而这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不是单一的、独立的,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一个环节没考虑好,就会出现偏差,而影响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所以,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全面统筹,有一系列系统的、配套的措施,且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磨合期,需要在时间中加以检验。
作者:孟洋 来源:卷宗 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