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移动支付产业属于全球新型产业,移动支付的现场应用是主要研究内容。文章对目前全球移动支付现场应用的现状做了分析,对于采用何种射频标准的支付规范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国内的移动支付规范的建议。
关键词:移动支付;射频;标准;产权
1.引言
201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移动支付产业成为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移动支付是以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为工具,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资金由支付方转移到受付方的支付方式。
2.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2.1移动支付现场应用技术现状
移动支付规范现状是目前众多的国内企业都在推广欧洲版权的13.56M频段的NFC/SWP的应用,而我国也有自主产权的基于13.56M频段的SIMpass方案以及2.4G频段的方案。双方的规范都在不断的应用完善且发展当中。
NFC技术: NFC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
Simpass技术: SIMpass是一种多功能的SIM卡,支持接触与非接触两个工作接口,接触界面实现SIM功能,非接触界面实现支付功能,兼容多个智能卡应用规范。
2.4G频段RF卡技术:RFSIM卡是可实现中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手机智能卡,专利技术是一个可代替钱包钥匙和身份证的全方位服务平台。
2.2国内外移动支付现场应用推广现状
全球138个国家开展了140多个试点,国外移动支付发展主要划分为三大阵营:日韩欧洲美洲;日韩商用规模最大,欧洲美国正在起步。日韩由运营商推动支付业务开展,采用自有标准,日本采用felica技术,韩国采用红外技术。欧洲主要采用NFC技术。
中国移动2009年9月启动手机支付基于2.4G全卡方案手机钱包业务的试商用,该业务是采用RFID技术,用户支付卡与POS终端脱机交易即可完成支付行为的新的手机支付功能形式。2010年中国移动上海公司推出"世博票"刷卡应用。为与现有金融受理终端全面兼容,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合作,共同开发基于PBOC2.0标准13.56M的手机钱包业务。采用贴片卡和磁条卡双形态的方式开展手机钱包业务。贴片卡具有手机钱包应用和标准PBOC 2.0的贷记应用两种功能。磁条卡仅具有贷记应用功能。该功能预计在2011年下半年推出。
3.移动支付规范的选择
3.1 历史案例启示
在ISO14443非接触式智能卡标准中,目前有欧美推动的Type A和Type B两个正式承认的标准,同时还有几个待通过的标准,包括中国推出的Type G标准,日本索尼推出的TYPE C 标准。日本产业始终坚持使用自主产权的TYPE C标准,在承建的香港的地铁运营系统。新加坡(地铁)/(轻轨)/BUS等公共交通系统等本国的非接触式智能卡技术,作为交通一卡通使用。而由于中国企业倾向于拿来主义,为抢占市场,则直接支付版权费,将欧美的标准拿来使用,而导致中国推出的TYPE G 标准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兼容相结合的标准战略,要有自己的国标。
3.2 规范的延续性
规范是具备延续性的,这点在中国的金融IC卡规范的发展就可看出。
EMV标准:EMV标准是由国际三大银行卡组织--EuropayMasterCard和Visa共同发起制定的银行卡从磁条卡向智能IC卡转移的技术标准,是基于IC卡的金融支付标准,目前已成为公认的全球统一标准。其目的是在金融IC卡支付系统中建立卡片和终端接口的统一标准,目前正式发布的版本有EMV96和EMV2000。
PBOC标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PBOC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IC卡标准。中国人民银行PBOC(People's Bank Of China)在EMV96的基础之上发布了中国的金融集成电路卡规范,行业内把这个规范称作PBOC 1.0。为了和国际接轨,EMV96升级到EMV 2000,PBOC1.0升级到PBOC2.0版本。
建设事业非接触式CPU卡COS技术要求(中国建设部2008年制定)本标准是由建设部为了明确规定非接触CPU卡芯片及CPU卡操作系统的技术要求,主要参考了PBOC 2.0电子钱包规范。
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规范(中国移动2009年制定)本标准规定了手机支付业务系统在各具体业务功能(现场支付远程支付支付平台管理密钥管理等)开展中需要规范的内容,供中国移动内部和厂商共同适用;主要参考了PBOC 2.0规范。
3.3国内移动支付规范确定的意义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移动支付规范尚未确认。移动支付是我们国家"二十五"规划当中信息技术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和城市信息化的典型应用,采用何种规范事关重大。
个人总结以下三点:
(1)专利使用费:庞大的产业链,决定了巨大的投资,规范的选择决定了巨额的专利使用费,如果使用外国的规范,则必然要长期支付专利使用费。
(2)信息安全:移动支付涉及银行业政府民生等关键事物,如果采用无自主知识产权的规范,关键技术不能掌握,核心部件不能生产,信息安全无法保障,这是何等的可怕。
(3)受制于人:移动支付规范决定了硬件设备和软件标准,随着规范的升级必然会导致硬件设备软件应用的升级,如果没有规范的自主掌握,则必然会导致风险不可控。
现在企业(芯片卡片手机终端POS终端密钥管理系统应用开发商)在规范明确出来之前,很难抉择选择何种规范。因为一旦确定选择何种规范,就要投入的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进行研发应用推广。
3.4国内移动支付标准进展
国家金卡办牵头于2007年以三大运营商和中国银联作为核心团队成立了金卡工程多功能卡应用联盟,磨合一年后2008年正式成立了移动支付标准工作组。
2010年1月22日在北京召开了移动支付标准工作组骨干企业座谈会,明确移动支付标准化工作离不开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参与,应加强协调与合作,尽快研制出统一的标准。
2010年5月13日,标准工作组组织中国银联和三大运营商在京召开了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研讨会。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加快统一国家标准制定进程,完善现有的国家标准草案。
2010年7月2日,再次召开会议,分歧意见在减少,认识逐步趋同。2010年,中国电信在18个省开展"翼支付"业务试点。这是基于电信自有账户的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业务,发展用户30 万户;与握奇等公司合作的"翼机通业务在全国进行了推广,累计用户近300万户。在移动支付近场支付的技术方案选择上,中国电信确定了13.56Mhz 频率为主的技术路线。
2010年11月12日;人民银行工信部国标委的相关司局组织银联和三大通信运营商召开移动支付工作研讨会,参会单位对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及下一步工作等进行了研讨,达成如下意见:在人行工信部等主管部门领导下,联合产业相关方建立统一产业标准;近场支付采用13.56MHz标准,2.45GHz方案仅用于封闭应用环境,不允许进入金融流通领域;在人行等主管部门领导下,成立由商业银行银联三大运营商及部分科研机构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具体负责国标研制工作。
4.结论
综上所述:谁掌握的规范,谁就掌握者话语权,处于生产流程的顶端。我国应当加快本国的支付规范制定,从而掌握产业链各环节的自主产权,降低成本,便于今后业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柴洪峰,关于联合推进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建议,http://www.c114.net/topic/2789/a59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