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整体素质中不可缺少的素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作为21世纪加速我国经济腾飞和民族复兴的主干力量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刻不容缓!本文将就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培养途径,以及中小学信息素养培养的误区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素养;培养途径;误区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正在进入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各方面的信息总量正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在发达国家,信息素养已被放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位置。例如,美国新泽西州要求所有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和其他工具,在日本,1998年6月公布的新的课程方案将"信息科"作为高中普通科的必修科目,以适应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所带来的信息社会的变化。信息素养在社会生活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美国己有60%以上的工作需要懂得计算机并具备信息素养的劳动者,其工作或多或少要运用网络资源。
1.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又称信息素质,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的概念,它的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它包括:寻找、选择、整理和存储各种有用遥信息;将信息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针对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正确评价信息;能从信息中看出并运用变化的趋势、变化的模式并提出变化的规律。
2.目前中小学信息素养培养的存在的误区
2.1将信息技术课等同于计算机课程。很多人将信息技术课等同于计算机课,或是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其实它们在教学目标上就有不同,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课程的目标在于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大纲的制定、教材编辑到课堂教学、教师的观念等,实际上还停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上,地点上看还是教室、机房轮流转;形式上看还是班级授课制,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内容上看各年级各种教材都是雷同的,都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等等;即使是在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常常是更关心学生是否会做网页,能否用电脑排版,能否用电脑编程,做的动画是否生动等等。一句话,现在信息技术课更看重的现在所掌握的某一种技术,而不是学习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2.2认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是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跟其他的课程不搭边。由于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其本身的信息素养并不高,还没有意识到信息时代的到来,更认识不到信息素养与各学科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信息素养的概念在很多人心里还是空白。
2.3忽视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的教育。由于长期在人们的心目中,分数在学习评价体系中的地位还是至高无上,在计算机领域,技术也被看成是能力的象征,水平的展现。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也常常只把分数放在首位,对道德法则却漠然视之。网络病毒的横行、网络欺诈的出现、对网络黑客的崇拜等,都说明教育对信息道德教育的缺失。
3.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方向
3.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各种信息的搜索、认识、取舍、处理的意识。信息意识主要包括: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对所接受的信息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小学阶段"要侧重对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不仅在信息技术课中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更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在讲解数学解题中,一个题目能提供大量的信息给我们,如何去区分、处理信息,捕捉有用的信息,达到更快更好地解题,也是一门学问。其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信息意识。
3.2加强中小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互联网的出现不仅让人们享受了高科技应用的便捷与快乐,也暴露了人类道德的负面阴影,网络诈骗和网络犯罪的出现,计算机病毒和色情信息的传播,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负作用,大批的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如此种种,都说明必须加强中小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信息伦理道德是指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具体表现在:(1)遵守法律法规,文明上网;(2)不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危害社会和他人;(3)不制造和传播黄色、反动信息;(4)不参与盗版活动,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5)诚实守信,不向网上发布虚假信息;(6)不利用网络入侵他人计算机。每位中小学生都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
3.3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并传递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它包括:(1)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包括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电子邮件等,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2)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它是个体根据自己特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多种方式,从外界信息载体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的能力。 (3)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个体应具有从特定的目的和新的需求的角度,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鉴别、筛选、重组,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的能力。(4)创造、传递新信息的能力。个体应有在对所掌握的信息从新角度、深层次加工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创新,从而产生新的信息的能力。
3.4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
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在21世纪高科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知识共同构成了中小学课程的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它学科的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青少年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硬件和教学软件的应用日益普及,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整合环境。
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教师把计算机和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真正的教学工具,将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帮助他们学习各学科和其它科学文化知识,并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既高效优质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之,认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提高中华民族全体国民的信息素养,更好地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服务,这是我们信息技术和各学科教师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