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笔者论述主持人一定要先打好坚实的基本功,比如话筒前的状态、对象感的准确处理等,又探讨了怎样在打好基本功的前提下有意识形成自己语言个性的方法。
关键词:话筒前的状态; 对象感; 个性色彩; 参与节目程度; 个性化语言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有准入门槛限制的,他的容貌,他的声音条件等等,这些都是门槛。但是,主持人后来的修养却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断地提高。
1 打好基本功
关于基本功有许多内容,笔者谈两点,一个是话筒前的状态,另一个是对象感的处理。
1.1 话筒前的状态三个要点
1.1.1 坐在话筒前要松驰 口腔、颈、肩都不要紧张,呼吸要匀畅、深沉,另外不要有坏习惯,比如抖腿、趴在桌子上等。
1.1.2 要有自信心 要做到有自信心,首先就得对自己的专业条件和基础心中有数,也要对自己业务上的长处和短处心中有数,扬长避短。比如:老播音员林如,她下边的门齿短,这样上下牙就咬合不死,那么发平舌音,像Z、C、S就不规范。而平舌音稿子里到处都是,她就想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发现,用舌头尖找准下齿背的一个位置,然后发平舌音就准确了,这个毛病就改掉了。再比如敬一丹,她在开始播音的时候,坐着的时候手不知道干什么,总感觉到手在桌子上多余,又不能拿下去,她就想了一个办法,拿着一支笔在手里,这样手就有事干了。手的问题解决了,她在话筒前也就不紧张了。
1.1.3 对稿件要心中有数 备稿要认真,不能时间长了就不认真。在把重读、停连等内容弄清楚的同时,还要扫除障碍。比如,蓄意破坏,容易读成蓄玉破坏,天气预报,读成天去预报。事先一定要念一念,播的时候就不容易错了。
1.2 对象感的处理
1.2.1 要设想观众的期待心理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体验,一个新奇的事,你满腔热情地讲给人听,听的人就会越听越有兴趣,而听的人越有兴趣,你也就越讲越来劲。这就说明感兴趣的观众有一种期待心理,所以对观众期待心理设想的越真切,观众也就越感兴趣,播讲愿望也就越强。尤其是现在观众是漫不经心的面对几十个频道,而且可能是在吃饭、聊天当中看电视,这就要求我们播讲的时候要有较强吸引力。虽然这首先取决于内容,但如果话筒前无精打采、漫不经心,不调动起观众的期待感,就很难让人观看下去。
1.2.2 节目主持人的对象感运用时要强调具体化 纯播音员的对象感是一对众,比如《新闻联播》这样的节目,是在传递一些大政方针、领导活动的动态,这时的对象感处理成一对众多人好一些,但是大部分主持人承担的节目,从内容看是关注社会大背景中人的命运、人的情感、人的经历以及人对事件的看法,所以这个时候把对象感要处理成一对一或一对几个人。它是以个人对个人的形式来适应观众的接受心理,尤其是现在频道专业化,划分的越来越细,观众的面其实是越来越小,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对象感时必须要具体。笔者在主持《记者观察》节目的时候就总是根据稿件的内容来处理对象感,尽量的根据内容找一个生活中认识的人,来对他说这件事。比如是说残疾人的事,就找一个生活中的残疾人朋友,就像在跟他说;关于转制问题的,就找一个生活中的下岗职工说;如果这期节目是自己采制的,那就对着采访对象说,找这种感觉。再比如在舞台上,台下几百人也尽量找一个人,总盯着他说。笔者在主持一些晚会时,在后台就已经设计好了,眼睛盯着第几排中间的那两个人说。具体化了之后,听的人也能感觉到你在对他说,而没被盯着的人也能感觉得到主持人的话里带着人情味,有针对性。所以,主持人对象感具体化给很多受众都带来“主持人在对我讲话”的感觉。设想的受众少,而赢得的受众多,这正是主持人对象感具体化的力量所在。
2 在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才可能张扬主持人的个性
没有鲜明个性色彩的主持人,是不会产生魅力的。个性形成是长期在实践当中慢慢做到的,向哪个方向来塑造自己的个性风格,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但是,形成个性的途径应该是有共性的。这主要包括两条途径。
2.1 主持人要参与节目的制作,参与的程度越深越好 主持人的最高任务是要驾驭节目,要做到能把节目掌握在自己手里,胸有成竹,运用自如,真正起到主宰和灵魂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参与节目。比如,了解节目内容和所要表现的主体思想,明确自己在节目中的位置和任务,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求完成任务的手段,这包括语言的运用。对节目基调的把握以及风格、节奏、气氛的处理等等。总之,主持人应该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拿出自己的见解,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习惯,讲自己的话,这样才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2.2 讲符合自己身份或个性的话,也就是要有个性化的语言 主持人的工作大量体现在说话上,语言风格是一个主持人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一味的去重复他人的稿件,是很难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的。因为一个节目往往有十几个记者,三四个编辑,他们的风格各异,如果主持人没有自己的主见,主持人的个性语言就会摇摆不定。
当然,要想做到“说自己的话”,在大多电视台现在还不太容易,我们现在对主持人的要求,还停留在对演播素质的要求上,并没上升到对我们文字能力和编辑能力的要求,更没有要求我们的报道思想和洞察能力达到何等地步,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这个机会去实践。长期的编与播的分离,也造成了播音员动口不动手的局限性,使播音员、主持人对稿件有一种置身于其外的态度,所以我们的创作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但是我们自己要经常主动地来参与节目,在现有的体制下,尽可能深人地去参与节目的采编和设计。参与的,就有驾驭节目的把握,真正起到主持的作用,在播稿子的时候,就会觉得生活近了,脑子里充实了,创造力增强了,主持人的语言特色当然也就会鲜明而有个性。那么,不参与或参与较浅的就只能停留在形式上的主持人的地位上,当着花瓶或传声筒,那么塑造自己个性语言的空间就比较小。
基本上,有个性的主持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个性,因为语言是来自于它的思想,它的态度,它的处世方式等等。例如:我曾经听过敬一丹讲课,她说她尽量去说“人话”,不说空话、大话、以及和人不接近的话,所以她在备稿子的时候,总是改记者的稿子,她不改原意,而是把稿子改成观众一听就有一种亲近感的话。她有两个原则:1)不用套话、陈词滥调、官话、字数过长的话,比如她尽可能回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十七大以来、迎接十八大、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不说这样的话。2)说观众更喜欢、鲜活、生动的话。比如,记者的稿子是:语言是人类的基本工具,但对那些喉癌患者来说……敬一丹改成:观众朋友,当我这样说着,您正听着的时候,我们的交流已经开始了,但是对那些喉癌患者来说,却不一样,有苦难言是他们最大的痛苦。再比如:某月某日将开始人口普查……。敬一丹改成:从明天开始,可能就有人敲您家的门,当您开门的时候,您就参加了我们又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而这是我国最大的一次社会调查活动。所以敬一丹说,镜头前怎样说话是单独的一门学问,她已经把个性化语言上升到这样一个高度。
另一个例子,是崔永元,他的语言风格是很幽默。他曾说,在塑造幽默的语言风格时,提高自己的心理揣摩能力,要引得别人想说话,从而达到采访的目的。设计幽默式的问题,要使这个问题触动对方的心,让他必须放松,具体方法可能有激将法、正题反问等等。注意把握度,幽默大发了也不行,他在把握笑话的分寸上有这样一个尺度——我这个笑话能讲给我爸听吗?如果能,全国观众就能接受,也就是说,个性语言的塑造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生活当中,谁也不愿意总是跟一个语言没有趣味的人交流,作为电视观众,更是愿意选择有语言个性的主持人,看他们主持的节目,尤其在今天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主持人在打好坚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形成自己的个性,尤其是语言个性,就更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