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笔者在分析人人网可用以高校舆情研究可能性的基础上,通过以状态、日志、视频为因子及通过大样本测算出的敏感性权重系数构建舆情态势量化研判体系,对舆情的当前程度及未来趋势进行研判,最终提出社交网络时代的高校舆情应对策略。
关键词:人人网; 高校舆情; 评估体系; 舆情应对
高校舆情的研判与应对对于掌握大学生思想态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预防群体性事件形成、营造和谐文化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之前许多文献对其重要性都有过充分阐释,笔者在此便不再赘述。为什么选择人人网,而不是其他网络媒介,对高校舆情态势进行研判,较其他媒介之比较优势性何在;如何建立一套量化的指标系统,在通过手动浏览获或抓取工具捕获数据之后,研判舆情的目前状态及发展趋势;在社交网络大行高校的传媒格局下,如何将传播学学理知识、社交网络的功能应用与思想政治引导有机结合,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与演化。以上三个问题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1 人人网可用以高校舆情研究可能性
1.1 人人网的媒介属性
一般认为,社交网络中人际关系连结的理论依据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所创立的六度分隔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SNS网站,如人人网,用户间好友关系的连结,所倚借的依据并不是“六度空间”理论,而是人人网对受众的学校信息相一致时的自动提示匹配,或受众本人对熟知校友的网络检索。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交网络中人际关系的达成并不是通过人际间复杂的迁跃,而只是简单地透过真实的校友关系而结成基本圈层,“六度空间”的效用层次基本是“一度空间”,甚至是“零度空间”。圈层之间因经验交集而形成沟通的交集,沟通的交集为舆情的形成提供了话题与传播可能,这一点是我们阐释可通过人人网分析高校舆情的基本缘由,可以说,之前关于SNS方面的论述均未对此一点进行厘清与阐释。
用户可通过发布状态、日志、照片、视频等,将现实中的话题在网络上进行迁跃并促成话题的快速传播,最后再次反映到现实生活中。那么,为什么选择人人网,而不是博客、微博、BBS等媒介进行媒介的研判与引导,其原因在于,相对于BBS具有较强的议程设置功能,SNS为舆情的形成与发酵提供了一个更自由的环境,青年人更加青睐选择;相对于微博,SNS在同样具有碎片化的表述优势的同时,媒介展现更加多元丰富;相对于博客,其社交性更强、更新速率更快。
1.2 青年群体的社交网络行为
在大学生群体用以沟通交流的网络行为中,社交网络的普及率高达86.4%,远高于BBS(60.4%)、微博客(32.9%)。国内主要SNS网站用户填写的真实头像率、真实居住地率高达91.3%与94.2%,加之SNS网站的实名注册,可见SNS的社交关系是具有真实性的。在SNS网站的主要功能中,群组、日志、相册的使用率分别为87.2%、78.7%、66.2%,均为舆情的产生发酵提供了内容载体。
在中国的社交网站中,人人网在其中可谓独占鳌头,其最常使用率高达30.8%,远高于第二名QQ校友录(20.9%)、第三名开心网(17.0%)。在人人网所有用户中,16—30岁的受众占据了91.9%的比重,可谓是名符其实的青年人舆论场。有50%的用户每天都会登陆,有20%的用户周均发布信息21条以上,有85%的用户同意“开朗、愿意跟别人分享交流”的使用习惯描述。因此,选择人人网作为大学生群体的舆情进行分析,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
1.3 高校的舆情环境
大学偏重于相对封闭的社区环境,因此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不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更多的是网络媒体,而在接触的网络媒体当中,又不是网络媒体中较为传统的门户型网站,而是网络化的社交媒体。那么在舆论价值取向与传播语境风格上相较之前渠道就会出现不同。此意在说明社会话题舆情没有传统媒体性质的把关,在校园内易发生偏颇发酵。
由于同校的共同生活而产生共同的经验交集,加之大学生群体活跃的媒介表达行为与强烈的媒介表达欲望,因而容易对校园内的话题而阐发探讨与语意延伸,因此,除之前所提及的社会话题舆情,校园话题舆情更易在学校内部产发并迅速扩展。
2 基于人人网的舆情态势量化研判体系
2.1 舆情等级评定模型
(1)模型假设,舆情监测者可获得某一时间点以前被监测群体的每条动态,包括状态、日志、照片、视频、转发、分享等。
(2)舆情监测者预先设定若干个欲进行监测的讨论话题。这些话题可以是由人工设定的热点话题,也可以是由搜索引擎自动统计生成的搜索热词。
(3)非被监测群体的动态被全部屏蔽,不予显示。
2.2模型内容
2.3 影响力权重系数
(1)影响力权重系数的含义
本模型中影响力权重系数代表的是每条第i类动态对人人网上看到这条动态的用户所造成影响的大小。
(2)影响力权重系数的确定
我们通过对一个年龄分布在18至22岁的200人的人人网用户样本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得到了一组参考值,这组参考值可较好的反映人人网用户这个群体的偏好情况,因而使通过本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我们共计发出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以下为随机抽样调查统计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若要将本模型用于其他场合,应先对新的目标用户群体重新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得到一组新的值后再将其他数据输入模型进行计算。
2.4舆情等级设置
通过对截至2012年2月29日(即)人人网上一些热点讨论话题的测算,我们可以相对的设置以下五个等级:
等级越高代表该话题的关注度越大、影响力越强。
发展等级设置
通过判断与的符号即可对事件发生、发展阶段以及未来趋势进行预测。
4 基于人人网的高校舆情应对策略
4.1 第一时间做好“两个研判”
对舆情的准确把握与研判是做出应对行动的基本前提,第一“研判”意为将舆情的已发程度与预期趋向交互联合,对其整体态势进行综合评估。虽就其趋势来讲,无非渐强抑或渐弱两种可能,但由于已发程度不同,演变的速度与加速度又有差别,则态势可有多重组合。因而可将其设立划分若干等预警等级,针对不同等级采取相应强度措施。第二“研判”意为研判舆情是否已延伸至线下,演变为现实群体性事件或存有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的可能。如有可能,则采取应急措施,干预舆情
继续向线下行动演化;如已演变为现实群体性事件,则应联合学校各级相关职能部门,阻止群体性事件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难挽之势。
4.2 发挥不同主体的话语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学生中存在着“校园明星”,社交网络同一高校的用户中,也存在着明星般的“舆论领袖”,他们或有着较有影响力的话语权,或有着多泛的好友数量,对于舆情的发展有着相当的影响力,管理部门可重点把握高校学生干部与高校舆论领袖重叠的部分,鼓励其正确地引领舆论趋向。与此同时,高校的权威部门的话语权亦至关重要,在危机舆情发生之时,及时释疑澄清,因此,有关部门注册人人网官方账号,日常经营与危机应急均有较强的传播效用。
4.3 建立多主体联动的现实问题解决机制
高校之所以将学生舆情的监管与引导放置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一方面由于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一直处于青年教育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则存虑由于高校封闭环境与学生情绪冲动,煽动性言论与危害性舆情使负面情绪交叉感染,最终导致危害性的群体性事件。一旦存有发生的可能,则必须将态势遏制在苗头渐由之时。这需要平时建立并完善以辅导员为基点,囊括职能部门、党团组织、教研教师、校园媒体、学生干部在内的全方位的预防与化解机制。既然网络高校舆情由现实而发,而且最终反照回现实,那么正视并解决现实矛盾,也是化解危害性群体事件、消除负面舆情的必施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