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信息安全论文

好新闻要接地气

2015-12-14 14: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今年春节期间,新闻战线按照统一部署,广泛开展了“新春走基层”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写出了大量鲜活的新闻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事实证明,只有“接地气”的的新闻才能受到群众欢迎,才是真正的好新闻。笔者阐述新闻接地气的内涵,原因及具体做法,有利于我国新闻媒体更好地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关键词:接地气; 存在问题; 三贴近; 人民群众
  自2011年8月中旬以来,在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的号召下,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媒体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走转改”活动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通过走基层接地气, 践行“三贴近”原则,以提升媒体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实践证明,这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1 何为“接地气”
  在百度百科中,对“接地气”的基本解释是:民间用语,大地里的力量。大地的气息。顺乎人理,接其自然。它的引申含义是:要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不能让自己高高在上,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不是浮于表面,而是踏踏实实,深入人心,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盲目行事。简单地说,就是要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
2 为何要接地气
  衡量新闻宣传效果的标准,主要看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对人民群众有用没用。新闻报道如果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舆论引导工作就会显得软弱无力。从客观效果上看,就等于放弃了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职责,更谈不上“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了。因此,“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项重大部署,对于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说过,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主流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的力度与新闻报道“三贴近”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正基于此,我们应该创作接地气的新闻作品。
3 当前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走转改” 活动的提出说明了一些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问题。有些新闻记者,习惯围着领导转,工作游离于群众之外,说话凌驾于群众之上。在新闻稿件中,官腔味儿严重,官话、套话多,群众语言少。在报道内容上,许多都是上层新闻,来自群众和基层的事例较少。在报道方式上,习惯用惯性思维,程式化写作,缺乏新意、感染力和吸引力。这种新闻报道,不但不能反映群众的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难以亲近群众,最终会影响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形象。
4 新闻如何接地气
  要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就必须使新闻接地气。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强化群众路线,学会用群众视角反映时代主题,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新闻记者要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确立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坐标。
4.1 提高新闻记者的思想认识
  新闻记者是党的喉舌,不好的新闻文风,会直接影响到党方针政策的深入和有效宣传。因此,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自觉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走基层当作一种追求、生存状态和立身之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让群众知党情、政情、国情。同时,保证信息内容的客观真实,充分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小到柴米油盐。这样才能及时消除群众的隐患,使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得到及时的沟通。
4.2 真正落实“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指的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基层是新闻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的第一主角。新闻讲究“七分采,三分写”,如果新闻记者对基层还不够熟悉的话,很难写出细致真实的文章。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这是新闻记者唯一正确的采访路线。要贴近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及时报道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经常了解他们在想什么, 想知道什么,当好群众的代言人,为广大群众的利益说话。“三贴近”要求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能够反映生活,反映实际,创作出真正被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就像《人民日报》前任总编辑范敬宜所说:“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
4.3 要用真情实感写新闻
  反映人民心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记者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直接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把新闻报道的视角对准普通百姓,捕捉大量特写镜头、传神细节,挖掘生动鲜活的百姓故事。在基层采访过程中,不能只是从领导那里要一些材料和数据,写一些肤浅的报道,这样的采访是“身到心不到”。新闻记者应该心系人民,做好人民心愿呼声的传声筒。把新闻坐标定在基层,把心放在人民群众身上,担负起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4 抛弃“为新闻而新闻”的错误理念
  新闻工作者要把“ 群众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新闻采写的出发点。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少一些哗众取宠的噱头,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用群众语言,将文章写短写活。用群众利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报道新闻,采用实际生活的鲜活事例,拒绝大话、空话、套话。这样才会有准确真实,清新活泼的新闻文风,避免浮夸炒作,概念化、程式化的新闻。这样的新闻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5 结语
   “转走改”活动的开展,使我国的新闻媒体更加具有时代气息、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愿望。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永远是新闻媒体依靠和服务的对象。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取之于民,报道于民,把“媒体想说的”和“群众想听的”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接地气”,受群众欢迎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 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2(6),四卷,1012.
[2] 邓小平. 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邓小平文选. 人民出版社,1994,2(10)1卷,14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