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视新闻报道是指记者置身与新闻事件发生现场,面对摄相机镜头,以采访者、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介绍、评论新闻事件、并同时伴以图像报道的一种报道方式。
关键词:出镜记者; 形体; 服装; 化妆
随着电视新闻的发展,出镜记者的优势也日益凸显。首先出镜记者的解说能够增强新闻的现场感,观众可以伴随着出镜记者走进新闻现场,再通过记者对现场的描述,使观众对新闻事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其次,现场出镜这种采访方式的出现,拉近了媒体与电视观众的距离,使观众觉得更有亲切感。这很符合当今电视新闻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深入民心的发展趋势。
出镜记者所做的现场报道我们称之为电视现场报道,那么何为电视现场报道呢?电视新闻报道是指记者置身与新闻事件发生现场,面对摄相机镜头,以采访者、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介绍、评论新闻事件、并同时伴以图像报道的一种报道方式。如何做好现场报道呢?
1 出镜记者的形体要求。
1.1 出镜记者的站姿
由于现在很多记者都是从普通记者转为出镜记者,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因此,很多记者在站姿上不是太注意,上镜后效果不佳。出镜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时,如采用站立方式出镜的话,站姿分为正姿和侧姿。正姿是记者以正面方向出现在镜头上的姿势。侧姿是记者以侧面方向出现在镜头上的姿势。我们在以正姿出镜的时候,双脚可以呈小八字站立,收腹挺胸,头部与镜头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能抬得过高或过低,这样都会影响上镜的效果。少数脸型较宽大的记者可以选择以侧姿出镜,因为侧面出镜的话脸型会略显消瘦。侧姿出镜通常双脚可以站成“丁”字形,收腹挺胸,头部与镜头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1.2 出镜记者的眼神
1)在出镜前要先调整好眼神:开口说话的前三秒钟和结束报道后的三秒钟,记者的眼睛都要注视镜头,这样方便后期新闻的剪切。2)记者在面对镜头进行报道时眼神不能闪烁不定,要注视镜头,找到与观众说话的镜头感。
1.3 善于感受现场气氛,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形体
我们可以根据镜头的运动,采取用边走边说的形式进行现场出镜,这样能够使观众跟着你的镜头一起走进现场,可以增强现场感。在说的时候可以有适当的手势进行配合,但是手势不易夸张,点到即止。我们在介绍某些物品的时候,可以随手拿起你要介绍的物品,向观众讲解。这种方式在节目主持中也较常见。
1.4 出镜记者的表情
新闻报道是客观的,所以记者不易过多地加入个人的表情,这样容易误导观众。因此,出镜记者在展现真实客观的新闻事件的同时,保持亲切自然的对象感即可。
2 出镜记者的机位
在采访中,出镜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买对面地交谈,我们会将摄像机安排在记者的身后,记者位于前景、后侧角度,被采访对象位于前景、正侧的角度,这样观众的目光自然会落在采访者身上,这也是对被采访者的一种尊重。 而在采访的开头和结尾,出镜记者需要以正面与观众交流时,可以180度转过身来,变成正面方向,这样观众的目光会从被采访对象转移到记者身上。
3 出镜记者的形象要求。
3.1 出镜记者的服装要求
现在有许多出镜记者认为自己不是播音员,所以不是特别注意自己镜头前的形象,因此出镜记者的形象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出镜记者跟播音员都是直接面对观众的。但是出镜记者的服装跟播音员又有区别,播音员要求穿着大方端庄的套装出镜,而出镜记者的穿着是要与现场的环境相协调的。有的女记者到四川地震的现场采访,却打扮得花枝招展,浓妆艳抹,这样的形象与现场的环境非常不协调,上镜后马上引来网友的非议。
在常规的采访中,出镜记者可以穿着大方端庄的套装、衬衫、西裤。而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例如,灾难新闻的采访,我们可以穿着素色的衣服;而采访一些庆典类的新闻,我们可以穿暖色调的衣服,衬衫如果颜色过于单调,我们也可以搭配一条丝巾;在下乡采访时,我们要穿平跟鞋,穿朴素大方的衣服,这样我们才会让我们的采访对象有亲切感,有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
3.2 出镜记者的化妆要求
大家都知道,出镜记者是一定要化妆出镜的,要不然镜头效果会很差,那么。我们化妆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每一位出镜记者要找到适合自己肤色的粉底。肤色较白的记者可以选择较象牙色的粉底;肤色偏黄、暗沉的记者可以选择紫色粉底,它对遮盖黑眼圈也很有效果;如果肤色苍白,那么粉红色粉底可以让你面色红润健康;如果你的肤色偏红、偏黑,或者脸上有小雀斑,青春痘留下的小疤痕,那么可以选择绿色粉底,因为绿色粉底能可以遮盖小斑点。其次是眼影与唇膏,眼影的颜色与唇膏的颜色要与衣服同一色系,这样搭配起来会更加协调。眼影与唇膏不宜化得太浓,淡淡地着色就可以。最后,谈谈男记者的妆容,男记者出镜通常只要涂抹一层跟自己肤色相协调的粉底,眼影可以用大地色系,不需要涂抹胭脂,唇膏的颜色也要以淡为主。这样的妆容上镜后基本跟裸妆差不多,但是脸色会明亮许多。
参考文献
[1] 罗莉. 实用播音教程—电视播音与主持. 中国人民传媒大学出版社.
[2] 陆锡初. 主持人节目学教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 张颂. 中国播音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