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信息安全论文

让现场新闻的采访再顺利些

2015-12-14 14: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现场新闻能迅速反映社会现实及热点、焦点问题。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现场新闻的采访有时也不是那么顺利,如何让现场新闻的采访顺利些引起笔者的思考。通过一些技巧和经验让现场采访的子弹能够飞的更高、更远、更强些,也更加顺利些.

关键词:现场新闻; 采访; 顺利; 技巧

   近年来,随着传媒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新闻作品的整体要求越来越高, 现场新闻更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特点得到了更多百姓的认可。现场新闻事实新颖、时效性强,能迅速反映社会现实及热点、焦点问题。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现场新闻的采访有时也不是那么顺利,借用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来谈谈让现场新闻的采访再顺利些的一点经验。
1 尊重事实,杜绝虚假
   记者在现场采访中一定要尊重事实,杜绝虚假新闻的发生。什么是虚假新闻?大致有三种形式,1)媒体策划了一个假的新闻事件来报道。2)事情是真的,但是经过夸大报道,所以假新闻。3)事情是真的,记者采访不深入,产生假新闻。
  谈到虚假新闻成因,首先是新闻界弥漫的焦躁之风,同上个世纪80年代信息源闭塞不一样,如今大量新闻线索通过各种电话、网络、短信等传入各家媒体,记者就会去抢新闻导致出错。其次,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稿源不易辨别。最后,媒体因为善意谎言或者个人、集团的利益去编造假新闻。汶川地震中的“母爱短信”就是一个经典假新闻,在特定的时代下,受众相信这种母爱的无私,造成了事件的广泛传播。“纸馅包子” 至今也是令受众也难以下咽的晚餐。
  虚假新闻的危害性就更加严重,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媒体公信力、损害新闻队伍的形象、损害了新闻工作的声誉、损害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而且也严重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因此,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必须通过扎实的采访作风,给百姓提供客观真实的报道,不负党赋予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不负百姓对媒体的期望。
2 手疾眼快,反应迅速
  记者在采访中,需要观察身边的事和人。在现场采访时,能否捕捉到有效的素材,使新闻报道更存在价值,不仅仅要看记者的写作水平,更要看记者的采访艺术,比如提问能否迅速及时,反应是否准确无误。这一点凤凰卫视的当家花旦吴小莉就是最具代表力和说服力的的实例,“手拿10元人民币,获得朱镕基总理肯定的回答”从而成为新闻战线上一个最反应迅速,手疾眼快的鲜活人物,没有这次“壮举”或许我们的视线里也永远不会有现在的吴小莉。
   2007年,中央电视台《和谐中国行》在阜新海州露天煤矿进行了现场录制,因为时间紧迫等原因主持人崔永元没有时间接受记者的现场采访,但是在节目即将结束时,从阜新海州矿走出去的著名歌手庞龙在现场唱起了《我的家在东北》时却给了记者一个机会,在“见闻插针”的状态下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3 提意明确,精炼简短
  提问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主要实施形式,如何从不同的采访对象口中得到记者想要获取的信息,关系到采访活动是否成功,决定着记者是否得到准确真实的新闻事实。在采访时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提意明确,简短精炼,认真推敲,精心设计。所有人的记忆都是有限的,提问如果含糊不清、笼统抽象、拖泥带水,被采访者就会听听忘忘,结果回答往往不是事实最根本的实质。
  2008年中国阜新玛瑙节新闻发布会中本地记者对阜新玛瑙节形象大使、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迟小秋的提问就因简短“作为阜新走出去的女儿,家乡最大的改变在哪里?再回家是什么心情”从而获得了她精彩的答案。
4 有的放矢,方向明确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提问要有的放矢,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者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如果选择平民话题,就要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最底层,体验平民生活,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群众疾苦,敢于触及老百姓特别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之得以解决。采访谁决定着采访问题的内容的设置和积点,“宏观上分析下目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原由及股票浮动的隐形效果”这样的问题拿来问老百姓自然不会受到欢迎,而且还会被人笑话。
   我台自2009年改版后的民生类节目居高不下的关注度和热线电话的此起彼伏就以铁的数据和事实证明,只要有的放矢地把新闻点更多地对准普通人的生活,对准百姓的苦乐冷暖,才能使广播与听众的关系更加密切,才能使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距离更加拉近,才能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履行好新闻记者的喉舌作用。
5 态度和蔼,气氛和谐
  记者和采访对象无论是在语言交流上还是在感情交流上都是平等的,决不可以似有非有地以某种架势去提问题。记者的态度、言谈、举止,不但非常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到被采访者对记者所代表的新闻媒介的认同和想法。
   例如,相同采访对象,相同新闻事实,某些记者费了很大努力还是得不到对方的配合,可是变换另一个记者去,就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被采访者愿意向记者敞开心扉,使记者获得第一手材料。因此,记者在采访时,必须要注意尊重对方,调节采访氛围,和谐对象关系。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个人素质也提高得更快,大家都很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不是从前那种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上如何更好的发表自己。这就要求记者与采访对象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方能使得心灵的沟通更加顺畅自然。夜郎自大的故事发生在记者身上就会让他吃闭门羹,不但不会得到采访对象的尊重,还会影响采访的进度。
  其次,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和语言艺术。提问要自然得体,千万不要用“审问”的口气,不咄咄逼人,不唐突,不鲁莽,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使采访对象很不舒服或者非常尴尬。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认真倾听,不要任意发表意见打断别人的话语,要使自己成为倾听者,要用平和的心态和平等的意识跟被采访者进行沟通交流。
  再次,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要注意选择贫民视角,在广播语言和语境创造上要体现百姓意识。记者是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身份或采访者身份,在事件现场做报道的,这时,记者就是百姓的代言人,如何当好这个代言人?这就要展示记者的看家本领,运用提问的技巧,创造和谐气氛,通过自然亲切的交流,在短时间内和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彼此信任,形成一种 和谐的采访气氛。
   深受听众认可的《回大爷的幸福生活》就是我台资深记者在回大爷家新搬的棚改房中获得到的回大爷的真实心情,此新闻作品也获得了全省一等奖及多个奖项,得到同行及业内的广泛赞誉。回大爷本人都因此成了新闻人物,做客到了中央电视台崔永元的谈话节目中去。
   同时,在采访中还要用好表情、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比如,善意的眼神、倾听的姿态、关注的微笑、恰当的手势,这些无声语言与巧妙的提问相结合,都可以传达出更为丰富的信息,收到满意的效果。
   因此,作为记者只有在采访能力上下工夫,在细节上善琢磨,才能让现场新闻的采访顺利些,避免“看着葡萄吃不着”的尴尬。世界上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肯为新闻采访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那么,大美自然也会为我们绽放笑容。
参考文献
[1] 林如鹏. 新闻采访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3)33-5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