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信息安全论文

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2015-12-14 14: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弊端,并针对其作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力求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为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提出更多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使其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都能够取得成效。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这就为各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然而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社会对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需要 “硬件过硬、软件不软”,同时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也都提出更高要求。各高校如何因时而动、顺势而为,革新人才培养机制,将是日后人才培养的核心。
1.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1.1学习目的的偏差
  很多的高中生在初进入大学时,突然摆脱高考的升学压力,自然的出现了懈怠的情绪,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报考志愿时并没有对计算机专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进入大学进行专业学习时,发现所学与原来所想出入甚大,因此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主动性不强。很多学生为了在校期间尽可能多的考取一些计算机的相关证书,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很多学生单纯的为了通过考试,而不关注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社会上的一些计算机培训班也在考试前为学生提供一些所谓的“考试范围”,本意对学生进行技能考察,演变到最后,却变成了对学生记忆力的考察;有些学生甚至是为了一纸文凭而学习,只在考试之前进行“突击学习”,在毕业时,很多学生的理论过关实际应用却是不及格的。
1.2教学内容设置科学性不强
  计算机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目的的学科,然而在教学设置方面,机械性的教学占很大的比重,在学生熟记了很多语言、命令后,却还是发现在实际应用中仍然无法快速的对office软件进行熟练的操作;有些考取了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学生,甚至在拿到了证书之后仍然不知道C语言、Assess数据库在现实中如何应用。导致这种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忽略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联性,不能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得二者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盲目的学,教师盲目的教,导致了很多学生在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发现所学根本无处可用,本来可以“学以致用”的计算机专业到了最后,却成为了“鸡肋”,很多学生再择业时无奈的放弃本专业,从零开始学习其他的专业从事其他的工作,这不能不说是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一大悲剧。
1.3教学模式陈旧
  受传统的教学观念所限,作为实用科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仍然无法摆脱旧有教学模式的藩篱,大多数的高校仍然是采用“千人一方”的教学模式,并不突出实践在学科中的重要性,将很多工程实践专业和其他专业同等对待,不能做到突出专业特性。
   另外,由高等教育的特性决定,同一专业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生长背景,有些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孩子,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较长,操作计算机的机会较多,反观一些来自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并不深,甚至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计算机之前并没有真正的接触过计算机,然而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并不对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整理,制定相对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同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目前学分制被更多的高校采纳,但遗憾的是,受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学分制也成为了高校学年制“新瓶装旧酒”的产物,本意在于给不同背景不同资质的学生自由发展的机会,然而收效却并不如我们想象的乐观。
1.4考核方式
  计算机专业在理工专业中是较为强调实践操作的学科,因此考核方式也应该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但是我们发现,目前的高校考核方式仍然是以笔试为主,所谓的实践考试,经常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而流于形式。有些国家级的计算机考试也存在同样的弊病,题目的设置更加关注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而对操作方面,甚至将一些需要上级考试的题目直接“改编”成为笔试题目,这样虽然节省了考试的成本,然而却违背了学生进行学习并参加考试的初衷。
  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期末的考核外,最重要的考核就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一般都安排在大四的最后学期,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学生从准备到答辩,教师应全程参与。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一个教师要带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这样就很难保证在学生的答辩期间教师能够全程参与,缺乏教师的及时指导和督促,学生们对毕业设计的掌握感不强,很多基础不是十分扎实的学生就不得不采用一些“抄袭”、“写作”的“特殊措施”应付毕业设计,这样的局面与高等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2.改善现状的对策探讨
  面对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严重不对称,各高校都在极力研究解决之道,希望能够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成效,使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理论专精、操作熟练”的合格计算机人才。
2.1哪里有兴趣,哪里才有成绩
    对于没有学习主动性的学生,枯燥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无异于一场噩梦,因此是否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对日后学生能否顺利的完成学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在学习期间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当前的教育资源,提高网络及多媒体的利用率,让学生对一些原本枯燥的专业课程重新认识并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另外也可以增开一些开放性的研究课程,转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主动的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课题进行研讨,在研讨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的深入思考,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搭建网上的交流平台和资源共享系统,创设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交流环境,同时还能够运用网络的优势,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更新的咨询,使学生乐在其中。
(1)与时俱进,改革课程设置
  计算机专业作为应用学科,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彰显应用的重要性,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根据社会及市场的需求,适当增加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将一些陈腐过时的课程及时剔除,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学校也应定期安排教师进行进修和学术交流,及时的掌握业内的最新动态,交流先进的教学模式,提高业务水平。
(2)优化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千人一方”教学 模式,在入学期间可以进行基本的水平测试,给不同基础的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在学分制的前提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相对自主的选择,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起自信心,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学习得到应该有的提高。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接受高等教育、取得学士学位是步入社会前的最后学习经历,因此,高等教育应当是不同于基础教育的、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教育。根据高等教育的特性,各高校应该主动与企业方联系,让企业直接的参与到高校的教学当中去,以自身的需求为导向增设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同时定期的委派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在校内举办公开课,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整个的教学体系中,使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更具实用性。
(3)完善考核体系
  考核阶段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计算机专业偏重操作能力,因此考核的方式就应该以理论考试为基础,以实践为重点,将一些既有理论要求,又有实践要求的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动。过去的“一卷定成败”无法真正的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考核,然而这样的考试显然是片面的,我们建议将旧有的考核方式改为笔试与上机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其在接受考核的同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提高学生对实践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出题人扩展至企业,让企业根据其在工作中的实务经验,编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考题,帮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的工作,在培养其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加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毕业设计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都是需要大量时间完成的,而面对高校扩招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当积极思考对策应对这样的困境。多数学生在大学的前三个学年已经修满了大部分的学分,第四学年需要学习的课程偏少,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提前一年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选题,也保证了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协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对于一些学员人数较多的专业,也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考核方式,将毕业设计分散在各个教学年度,这样可以避免大量学生同时开始毕业设计,教师因人数众多而无暇顾及每个人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高校已经在工作中对发现的一些问题作出了调整,然而收效并不让人满意,在如何培养实用型人才,如何提高毕业生整体的职业素质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仍然存在着课程设置、教学与考核模式不合理的弊病,我们必须在未来的工作当中积极的探索,发掘更好的教学手段快让学生在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活后,成为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合格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育人.高校计算机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文化教育,2011(09)
[2]李儒银 欧红玉.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08)
作者简介:
田志军,(1977-),男,,云南昆明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信息化与教学管理、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软件项目管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