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亦是一把“双刃剑”,不容小觑。网络所具有的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匿名性、交互性、快捷性、内容的丰富性等等成为当今网民发布共享信息的重要媒介。笔者探讨网络舆论在“青岛植树”风波中对政府公共事件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舆论; 政府公共事件; 影响
网络所具有的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匿名性、交互性、快捷性、内容的丰富性等等成为当今网民发布共享信息的重要媒介。在重大事件发生之后,网民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后迅速做出反应,在网络上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事件显出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如何应对这些来自网络的舆论压力,积极探讨出有效引导监督网络舆论的良性机制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从2012年4月开始,关于“青岛植树”的各种传闻作为政府公共事件就开始在网上大幅度传播,关于这样一个花费巨资、市政工程方案引来了诸多争议,社会舆论反响强烈。随着该事件被争相报道、转载,不仅引爆了网络舆论,继而演变成一次持续发酵的“网络舆论事件”。
1 事件回顾及网络民意反映
2012年2月27日,青岛市人民政府下发文件确定集中开展大规模的植树增绿活动。3月初,青岛植树增绿行动开始,青岛本地论坛相继出现不满声音,网友就相关问题发帖质疑。3月29日,青岛本地有着30多年历史的汇泉广场北草坪被铲除,“毁草种树”的传闻在市民间流传。质疑声浪迅速升温。4月4日,青岛网友将汇泉广场草皮被挖的图片上传至网上,直指汇泉广场草皮被挖后将被种植上树木。该信息在网上迅速被各大论坛及微博转发。4月11日,青岛市民潘uu发表长微博,详细记录自己实地调查植树成本,致电政府部门寻求答复的全过程,提出一系列质疑。后来新浪微博知名草根网友“作业本”介入事件,青岛植树危机迅速进入爆发期。从4月16日开始到4月18日,微博的转发量和话题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4月18日以后,青岛市政府开始通过官方微博、工作座谈会、市长亲自出面澄清事实等形式向网民表态。市长的这次表态赢得了众多网友的认可。一名一直持批评意见的当地网友表示,“公正地说,这种表达克制而务实,看得出和解的努力。”之后,随着植树季节过去,风波才逐渐平息下来。
2 网络舆论在“青岛植树”风波中对政府公共事件的影响
2.1 网络舆论层层递进揭示事情发展真相,满足信息知情权
网络所具有的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匿名性、交互性、快捷性、内容的丰富性等等成为当今网民发布共享信息的重要媒介。网络的开放、自由和互动性使们隐去了自己的真实地位和身份,网民可以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以对任何人、任何机关部门就一些社会事件提出质疑和建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关于“微博”揭示事实真相有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事件拥有多个目击者,大家同时借助微博发布信息,不同看法会形成补充。当所有知情人的观点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互相补充、纠错的关系,实现真相的再现。因此,微博不是制造谣言的地方,而是粉碎谣言的地方。”在“青岛植树”事件中,首先是事件的民间传播,从一开始的民意表达(网友讨论),到意见领袖介入(作业本的公开信),再到核心人物从草根中突起(潘uu、小眼昏花、老桑69等),最终变成全民关注的热点事件。在这其中,以图片、视频等手段表达的意见获得更广的传播,并助推了该事件的发展进程,到最后事件已经在网上疯传而严重影响青岛市政府形象时,使得青岛市政府不得不正视网络上的言论并进行认真对待和处理。
2.2 网络舆论传达网民对事件的真实意图,使政府针对民众意见进行合理决策
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留言版、BBS、微博等各种网络形态的并存与互动,普通民众能更方便快捷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来,网络已成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途径。群众的主体意识日益崛起,主体地位日渐形成[1]。在植树风波中,正是网络的力量使得民众的意见很快传到地方政府那里,随后经过大量网民的不懈努力和意见表达,青岛市政府了解到了民众的意愿,迫于舆论压力才开始出面澄清事实、解决问题,最后给青岛人民一个满意的交代。
2.3 网络舆论的监督功能启发政府建立应对公共事件系统及预案
网络对事物批评和反对的声音更尖锐,通过这些声音的汇集,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使其舆论监督功能得到了较大程度地发挥。由于网络信息的爆炸性传播,青岛市政府根本没有料想到事情会发展这么迅猛,事后,青岛市园林局办公室主任孙华将微博的传播比喻为原子弹裂变,“爆发性太强了”。杨湧对此则连说“没想到”,“这是典型的误解,但我们应对不及时,没想到换草坪能闹出这么大的风波来,我们犯了官僚主义,当时认为新草皮种上去以后大家就知道了,风波也就完了,这样的事情以前没有遇到过,也说明我们的政治敏锐性不够。”由此,有了这样的经验,地方政府一定会吸取教训,提前建立应对公共事件系统及预案。
3 结语
在此次“青岛植树”事件中,网络舆论表现出非凡的监督力量,但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网络舆论监督往往是自发的,在该事件中,自4月11日到4月18日这一个周的时间内,网络上以及民间的关于植树的各种言论都传得沸沸扬扬了,这中间肯定不乏有很多偏激的言论导致一些极端的行为,而政府一直处于一个失声的状态,直到网络上以及民间的各种言论都传得沸沸扬扬了,政府才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政府必须要抢占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做法等告知广大网民,从而使谣言等不良消息的传播空间遁形无踪,这可有效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化解他们心中的疑惑和矛盾,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把网络舆论和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轨道上来[2]。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讯息”即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3]。而今网络的飞速发展无疑也证实了这一点。因为,依托于网络之上的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深深地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引导网络舆论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肯定舆论中的合理因素,又过滤其虚假成分,从而营造一个自由、健康、和谐、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谦. 从“天价香烟”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 华章,2009(7).
[2] 成剑英. 网络舆论监督:特点、难点与对策. 求实,2010(4).
[3] D.J.切特罗姆. 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