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已逐渐成为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与公司贷款业务并驾齐驱的两大业务之一,战略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带来逐渐加大的风险问题,如何在控制住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条件下保持其健康快速的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经验,消费信贷业务面临的最大风险依然是信用风险,控制住信用风险对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具有重大意义。
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发生违约或借款人信用等级下降产生损失的风险。消费信贷业务主要包括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抵押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其中资金量比重较大的主要是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抵押贷款等。与公司贷款比较,消费贷款的主要特点是金额小、笔数多、期限长,面对的客户群广泛,借款人在长达二十年或三十年的借款期时间内,可能会由于健康问题、工作更换或工作丢失问题等使其清偿能力下降,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也可能会由于品德问题而故意拖欠银行贷款,这些都将使银行债权面临较大风险。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对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运用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方法,以一定的成本使消费贷款得到最大安全保障,从而确保银行的收益以及消费贷款的资产质量不会出现恶化。
一、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特点及外部影响因素
(一)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分散性。消费信贷业务面对的是数目众多的个人客户,单笔消费贷款的金额一般较小,风险被大量的个人客户所分担,相对于银行公司业务的风险集中特点,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2.风险的长期性。消费贷款一般为中长期贷款,期限可能长达20年甚至30年,风险具有长期性。
3.单笔业务风险不易被监控,但整体业务风险具有一定规律。相对于银行公司贷款业务可以通过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来衡量风险大小,消费信贷业务的个人客户还款能力受制于较多意外因素,如失业、疾病等,风险事先难以作出预测。虽然消费信贷业务的单笔业务风险不易被监控,但大量客户所具有的统计学意义上的特征却具有一定规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统计指标(如违约率)的监控来分析业务风险的大小。
(二)影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主要外部因素
1.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对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影响巨大。当宏观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时,居民收入普遍较高,借款人能够按时支付银行贷款,消费贷款的风险较小。当宏观经济处于低迷时期时,居民收入下降,失业率升高,借款人支付能力降低,消费贷款的风险趋于增大。
2.利率。当市场利率出现上升时,银行贷款的利率相应上升,借款人的还款成本增高,支付能力下降,消费贷款的风险增大。相反,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贷款利率也出现下降,借款人的还款成本降低,支付能力提高,消费贷款的风险趋于降低。
3.抵押物价格。抵押物价格的波动是影响消费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当抵押物价格下降时,特别是当价格下降到低于借款人尚未偿还的金额时,消费贷款的风险将急剧增大。当抵押物价格上涨时,借款人还款意愿也不断增强,消费贷款的风险将减小。
4.居民收入稳定性。居民收入稳定性是考察消费贷款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居民收入较为稳定时,还款能力具有较大保障,消费贷款的风险较小。相反,当居民收入时高时低,或工作状况不稳定,消费贷款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也较大。
5.社会诚信状况。社会诚信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能否开展消费贷款业务的重要方面。当一个地区的社会信用状况较差时,存在大量拖欠银行贷款现象,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在这个地区开展消费贷款的风险较大。相反,当一个地区的社会信用状况较好,在这个地区开展消费贷款的风险则较小。
6.政策因素。政策因素对消费贷款的风险也有较大影响。如国家实施增税政策将降低借款人的收入,从而降低借款人的支付能力,消费贷款的风险将增大。如果政府对公务员加薪则提高公务员借款人的支付能力,相应对其贷款的风险将减小。
二、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及内容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确保消费信贷的资产质量稳定以及获得一定水平的盈利,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信用风险的甄别、衡量、监测、分析、控制和转移。
1.信用风险的甄别。商业银行要对借款人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是否同意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商业银行信用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借款人的年龄、学历、职业、收入情况、信用记录等情况,一般通过客户信用评级系统对借款人进行评级,对超过银行设定的信用等级的客户银行便批准贷款,否则就拒绝贷款。
2.信用风险的衡量。商业银行要根据消费信贷业务的历史数据,计算目前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大小,以及测算未来一段时间消费信贷业务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大小,从而能够使商业银行对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进行总体把握,以确定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是否超过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
3.信用风险的监测。商业银行对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要进行长期监测,观察信用风险的变化趋势。监测的数据不仅包括总体信用风险,还可以对借款人的不同特征、贷款地区、贷款类别、贷款期限等分类数据进行监测,以便于银行对信用风险变化的因素进行判断。
4.信用风险的分析。商业银行要对信用风险监测的结果进行因素分析,判断影响信用风险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同时商业银行要对影响信用风险的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外部因素的变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对应措施。
5.信用风险的控制。商业银行要根据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防范信用信用风险。在信用风险出现增大的趋势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采取提高贷款条件、降低贷款金额、减少对某些地区的贷款、限制某些种类的贷款发展等措施,降低信用风险。对发生违约的消费贷款,银行要尽快进行追索,或对抵押物进行处置,以挽回部分损失。
6.信用风险的转移。当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超过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范围,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部分消费贷款转让出去,从而减少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客户的信用评级水平较低。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评级方法才刚刚开始引入综合打分法,评级结果不仅没有与预期损失率建立对应关系,而且其结果是否准确尚待时间的考验。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技术水平还很低。
2.信用风险的监测能力差。我国商业银行只能对消费信贷业务的总量、地区、品种等进行信用风险监测,还不能根据借款人的不同特征监测其相应的信用风险水平,从而影响到对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变化的因素分析,同时这些重要数据的缺乏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系统的发展造成巨大障碍。
3.信用风险管理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对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水平的衡量主要是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等结果指标,还不能运用先进技术对信用风险水平进行事前的预测,因而对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是一种事后管理,而不能做到事前控制。
4.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弱。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对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监测能力差,导致不能对信用风险的变化进行准确的因素分析,因而在风险的控制手段上存在盲目性,不清楚该采取何种措施来控制风险。同时在风险控制措施方面重形式,不重实质,如对借款申请人要求过多的、对风险控制并无很大帮助的材料,而对借款申请人的实地调查却很少。
(二)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难点
1.对客户的信用状况难以准确把握。我国商业银行审查借款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的重要依据是由借款人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但收入证明的真实性较难判断,即使收入证明真实,其负债情况也无从了解。同时,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银行对借款申请人以前的信用情况无法了解,从而无法判断其道德品质的好坏和还款意愿的大小。
2.缺少相应的信用风险数据。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时间不长,没有收集到足够的信用风险数据以建立相应的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因而无法对借款申请人进行准确的信用评估。我国商业银行对借款申请人的审查还主要停留在经验判断阶段,尚无可靠的贷款标准。
3.缺乏信用风险的转移手段。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还较低,商业银行还不能在金融市场上通过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消费贷款转让出去,以降低信用风险水平。
四、西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进展
(一)西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态势
1.对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逐步深化
银行业本身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资本实力等情况,拟定信用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将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使实际效益最大化。
2.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方法逐步量化
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引入量化模型,如内部风险评级模型、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模型、VAR模型以及信贷组合管理模型等,商业银行能够更加准确对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价。
3.消费信贷审批逐渐完善
消费信贷的授权制度日益科学,审批环节逐渐减少,贷款审批从单笔交易审批走向客户授信总量控制。贷款审批岗位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系统,相对独立,但贷款审批和业务两个体系在互相制约和分离的同时,又能做到紧密结合,能够确保贷款的及时发放。
4.外部环境日益优化
社会信用制度不断成熟,银行能够很容易了解客户的资信状况。法律环境完善,银行能够很容易地通过处理抵押品或追索保证人等法律手段挽回贷款损失。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为银行转移风险提供了如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手段和广阔的操作空间。[1]
(二)西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1.内部信用评级系统(IRB)
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建立了科学的信用评级系统,商业银行才能够采用一定的标准对贷款申请人进行评估,并决定是否贷款,以及对贷款进行定价。西方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在经历了经验判断、分析模板、打分卡等发展阶段后,现在已进入模型化阶段,即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内部信用评级系统是建立在银行自身的历史数据库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模型直接生成系统参数,从而计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敞口、预期损失率等关键指标,从而对业务的风险水平进行精确计量和等级划分,并以此作为风险决策的参照依据。内部信用评级的核心是测算预期损失率指标,其计算方法如下:
(1)提取借款人不同特征的预期损失率。主要程序是运用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根据借款人的不同特征情况得出各个特征对应的预期损失率。
(2)计算借款人预期损失率。对借款人不同特征的预期损失率赋予不同的权重,加总得出借款人的预期损失率。
(3)对借款人预期损失率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接受借款人的借款申请。通过对贷款收益与损失情况计算出盈亏相抵的预期损失率,如果借款人实际计算出的预期损失率大于盈亏相抵的预期损失率,被视为不盈利业务,借款申请不被接受。如果计算出的借款人预期损失率小于盈亏相抵的预期损失率,则银行有盈利,借款申请得到批准。[2]
2.CreditMetrics风险管理模型
CreditMetrics风险管理模型是J.P.摩根1997年推出的用于量化信用风险的风险管理产品,其主导思想是通过VAR来衡量信用风险。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通过VAR的数值计算力图反映出:银行贷款面临信用级别变化或拖欠风险时所应准备的资本金数值。VAR是指在一定的置信度内,某种金融资产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假定资产损益呈正态分布,令ω为资产的初始价格,α为收益对均值的偏离,δ为资产收益波动的标准差,则在Δt时间内的VAR为:VAR(ωαδΔt∧1/2CreditMetrics风险管理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信用风险取决于债务人的信用状况,信用风险直接来自于债务人信用等级的变化。信用计量模型的基本方法就是对信用等级变化分析。转换矩阵是不同的信用等级在一定期限内变化到其他信用等级的概率矩阵,通过转换矩阵的信用等级变化的概率分布,和在不同信用等级下给定的贴现率就可以计算出贷款在不同信用风险状态下的概率分布。最后运用期望值和标准差计算一定置信水平下的VAR值。通过VAR可以使商业银行明了消费信贷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大小,并通过调节用于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资本金配置或调整贷款政策等措施来防范金融风险。[3]
3.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的一部分消费贷款可通过出售给抵押证券公司(SPV),再由抵押证券公司以这些资产为抵押,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出售给市场投资者,从而使这些资产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消失。当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过于集中或超过其风险承受能力时,资产证券化能够分散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资产证券化以后,商业银行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抵押证券公司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商业银行只承担服务人的角色,从而起到转移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的作用。
五、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客户信用评分系统。客户信用评分系统是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的重要工具,通过客户信用评分系统对客户进行信用评分以决定贷与不贷以及授信额度的大小,使银行贷款审批具有一定的客观参考标准。客户信用评分系统是当前阶段较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的方法。虽然客户信用评分系统没有与预期损失率联系,但通过系统对客户的重要特征进行综合评估,依然能够得到具有意义的结果,并能够为发展内部信用评级法打下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经验,根据客户的重要特征,开发适合我国情况的客户信用评分系统,并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根据运用结果对重要特征的标准值、权重进行调节,使之更切合实际情况。
2.加强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数据的收集。我国商业银行的长期任务是要收集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相关数据,使客户信用评级与预期损失率建立联系。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起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信息系统,商业银行可以随时获取消费信贷的风险分布情况,如能根据要求显示客户不同特征及其对应的损失率情况,能够收集、汇总某个地区、产品以及某个风险级别等方面的贷款情况。经过长期的风险跟踪与监测,一方面可以使商业银行发现高损失率的客户特征,并对这类客户提高进入门槛,减少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拥有了一个比较长时期的信用风险分布数据库,再根据这个数据库应用现代统计方法,就能够形成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信用风险模型,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信用评级与预期损失率建立联系,达到内部评级法水平,并最终实现对信用风险的量化。
3.进行消费贷款组合管理。贷款组合管理是指银行将消费贷款按照其特点通过不同类型的组合,实现风险分散化和收益最大化。在发放消费贷款以后,商业银行应根据贷款的种类、地区、客户群、期限等进行搭配,以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同时根据不同种类风险的大小,适当提高某类贷款比重,减少另一类贷款的比重,以实现消费贷款组合的风险最低,收益最大。
4.设定风险限额。风险限额是指对借款人确定一个授信总额,该授信额度是某一客户或某一类客户群的最大贷款金额。我国商业银行在缺乏相应的风险数据情况下,可以通过设立风险限额来分散银行的消费贷款风险,防止对部分客户或部分地区的贷款过大。风险限额可以对某一客户设定风险限额,或对某一类客户设定风险限额,或对某一地区、某类贷款设定风险限额。
5.加强贷款授权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多级机构,因此在业务开展时要涉及到授权问题。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要建立科学的授权机制。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商业银行有可能因为下级行的贷款风险管理水平低下而导致贷款风险过大或贷款损失增大,或因为对下级行的贷款授权金额过大而导致贷款风险管理失控。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授权要因金额、因地区、因客户、因贷款管理水平进行差别授权。因金额授权是指对在一定金额以内的贷款可以授权下级行审批,而超过该金额以上的贷款要向上报批。因地区授权是指要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信用状况进行授权,不同地区的授权金额存在差异。因客户授权是指要根据客户的信用评级进行授权,高信用等级的客户可以授权下级行审批,而低信用评级的客户即使金额较小也要向上报批。因贷款管理水平授权是指要根据下级行不同的贷款管理水平进行授权,贷款管理水平高、风险控制能力强的下级行贷款授权金额可以大一些,而贷款管理水平低、风险控制能力差的下级行授权金额则从严控制。
6.银行消费信贷部门与公司贷款部门要加强配合。我国住房市场的特点是消费者主要购买的期房,但住房按揭贷款却在住房没有完全建好前就已经贷出,如果开发商的开发项目发生烂尾,银行也要遭受损失。因此我国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住房消费者的信用风险,还包括对住房开发商的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部门要与公司贷款部门加强协作,消费贷款部门主要负责住房消费者的信用风险,公司贷款部门要负责住房开发商的信用风险,只有两者的信用风险都被银行认可,才能批准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