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信息管理论文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大学信息素养教育

2023-12-08 09: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以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与大学信息素养教育关系为基础,分析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与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内容的一致性,认为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不仅为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最佳场所,而且实现了信息素养教育与大学生学习、研究的融合,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已成为大学图书馆公共服务的一个有效模型和未来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实践基地。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分类号]G250


  1引言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基本需要,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获取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育推动了大学图书馆对自身服务功能的重新审视,即如何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来推动师生的学习、研究和知识创新。未来大学图书馆的发展需要一个柔性环境,以使它能够快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环境,有助于提升大学师生的信息能力并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信息素养人。基于信息利用与信息素养教育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图书馆积极构建信息共享空间(以下简称IC),试图通过这一新的服务模式来满足大学师生信息需求,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证明,IC在培育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信息素养与学习研究以及课程学习的融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南加里弗尼亚大学图书馆馆员Mel.anieRemy在总结IC服务理念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关系时特别指出:


  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是我们服务任务的一部分。这里有一个以参考咨询活动为重点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负责教学的馆员被置于一个理想的位置,帮助学院教师了解学生在目前的信息环境下是如何思考和工作的。……在信息共享空间中,图书馆员可以密切洞悉学生是如何使用数字资源,并将这种知识应用到系统设计中去――不管是图书馆网页、在线教学系统、课程管理系统,还是诸如“学术门户”那样复杂的信息检索系统。信息共享空间的虚拟方面与实体方面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而且作为一个团队,图书馆员在这一领域做出了许多更重要的贡献。精心设计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资源,使得图书馆员把信息素养教学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它所包含的学术研究中,而不是放在它实际的组成元素上。……


  由此可见,IC的最大特色就是将图书馆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和师生学习研究的全过程,使大学图书馆真正成为培育信息素养的基地。这一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图书馆IC与信息素养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二是IC在支持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以新的信息环境为背景,以大学图书馆IC为考察对象,论述大学图书馆IC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关系以及它在支持信息素养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IC与信息素养的关系


  2.1IC与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目标的一致性


  通常,IC是位于图书馆的某个楼层或整个图书馆,为实现“图书馆及有关服务一体化”而创建的一种信息服务新模式,是为学生提供获取电子资源、多媒体、印刷资源和整合服务的途径的一个区域,用户在这个特定区域中可以各取所需,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诸如各种索引和全文数据库,图书馆在线目录,访问网络导航,选择研究用软件、文件处理、制作和补充及其他技术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信息素养。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特别工作组提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标准已成一种共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得到普遍认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能力不仅涵盖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方法,还拓展到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培养、信息交流、创新与表达技能等多个方面。美国学者Shapiro和Hughes甚至认为信息素养“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包括社会、文化甚至是哲学内涵。是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他们详细地限定了信息素养的内涵,认为它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这八个方面与IC在内容构成与实现目标上是一致的,如表1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IC对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支持。其中IC中实体空间对用户的“工具素养”支持最大,虚拟空间对“资源素养”的支持非常重要,而支持层对“评价(批判)素养”的支持最为关键。其它如“新技术素养”与物理资源、人文资源关系更为密切些,“调查研究素养”与物理资源和数字资源关系更密切些。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要求大学图书馆的管理者需选择、聚合以及整合图书馆环境优势和资源来支持信息素养教育,而IC构建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IC模式在服务目标上特别适合对信息素养八个方面能力的培育,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研究和实践的机会,用户在此可以得到图书馆员的直接指导,实现用户搜索―解决―创造―分享的创新过程,完成特定的课题研究。


  2.2IC与信息素养教育对象的一致性


  在大学,信息需求主体主要有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等)、教职员和图书馆员三类。按信息利用目的可将这三类信息需求主体分为利用信息满足自身需要和利用信息满足他人需要两种。显然,大学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首先是满足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的信息素养需求。对于大学师生而言,IC舒适优雅的环境、便利的网络,因需而变的各种研究室,使得师生心情更为放松,思维也更富创造力;各种数字输入输出设备及其他生产性资源等,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对于工具素养、媒体材料制作、作品发布的需求,而且也可以提供从学习到课题选定、资料收集、研究交流、小组讨论和最后写作完成的整个过程的服务。师生在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扩展知识、增强自我指导性学习的思维能力的同时,逐渐获得信息素养所需的技能并为拓展学习创造条件。


  随着技术的进步,早期的大学图书馆开放式大空间正逐渐被小组讨论室、研究室、协作学习室、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教室所代替。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的学习共享空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统计,目前,其50%以上用户均来自研究生和教师群体。在传统教育中,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一直被忽视,导致许多教师信息学知识贫乏,有的甚至不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教学,即操作技能(教学媒体操作,幻灯机、投影器、多媒体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等)、设计制作技能(投影片、多媒体素材、幻灯片、网站等)和综合应用技能(多媒体教室集成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和教案设计)十分薄弱。毫无疑问,针对大学研究者这一目标人群而建立的学习共享空间不仅适应了时代之需,也实现了对高校教师群体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培训的目标。


  2.3IC实现了信息素养的通识教育


  所谓通识教育,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IC环境下的信息素养通识教育,是指借助IC环境积极拓展IC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和人文环境的辅助教学手段和服务功能,建立信息素养教育综合平台,从而完成大学信息素养的普及教育。首先,IC环境实现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法律等全面的教育。众所周知,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依赖大学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检索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但要真正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仅靠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是不够的,而IC所构建的信息环境是对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的一个非常有力的补充,因为它为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基地。其次,IC环境为馆员、教师的协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实现了信息素养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目前,在高校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上,基于网络的交互式协作等突出学习的社会性模式越来越普遍。由于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在信息素养方面的缺陷和图书馆员在这方面的优势,建立“馆员一教师”协作教学模式十分必要,在国外,这一模式已逐渐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向。IC在大学图书馆的构建,为这种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它以课堂和在线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为核心,能够有效帮助用户整合自己的研究和学习经验以更好地利用和吸纳信息,并使其转换为内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将信息素养教育很好的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促进师生学习目标的实现。IC既可以根据学生类型、学习方式、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通过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指导或参与大学课程的设计和多层次图书馆培训,也为教师和研究者提供了基于项目学习、混合课程教学、“滚动课堂”等形式的环境。


  3IC在支持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3.1IC成为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场所”


  信息素养不只是认知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实践、技能培养和社会支持等诸多方面。IC作为信息素养教育基地,为推进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一个可提高馆员与用户的工具素养、资源素养、社会基础素养、研究素养、评论素养、在线交流素养的场所。它与信息素养教育形成了一一对应关系,这种内在的关联如表2所示:


  IC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注重“环境”与“整合”,突出强调IC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场所”意义。首先,作为富于特色的物理的、虚拟的和人文的“场所”,IC对培育师生信息素养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包含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所有要素,如多媒体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可用于设计、制作和演示;先进的教学与学习设备可供教师学习使用;海量的数据库和电子文献可供查询。作为资源富集的场所,有学科馆员、技术专家、专职教师的指导,有灵活多样的信息素养培育方法,提供包括参考咨询、学科导航、IT技术指导、写作训练指导、教育培训等信息素养教育,使它迅速成为大学师生培育信息素养的最好去处。其次,IC以其独特的动态集成服务体系所形成的人文环境,构建了一个更大的公共空间,把师生信息素养教育与IC环境连接起来,与图书馆的主页、联机指示、课程设计系统相统一,构建一个功能强大的虚拟公共空间。美国的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目前都在提供这样的服务。由此可见,IC所形成的场环境,为学习者、研究人员和信息专业人员提供了物质的、技术的、社会的和智力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将信息素养教育与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和文化空间融合在一起。


  3.2IC实现了信息素养教育与学习研究的融合


  IC结合“馆员一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实现了信息素养教育与课程学习的融合。信息素养教育必须有图书馆员参与,这是信息素养在发展过程中所达成的共识,而IC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馆员一教师”协作环境。图书馆与教师的合作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在IC环境中,图书馆员可以开展专家研讨会、专题讨论会,举办一些使教师将信息素养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的一系列的活动。图书馆员利用自身的特长,成为教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支持者;教师则把教学经验和课程融入信息素养技能培养之中,通过馆员与教师的合作来共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利用这一优势,实现图书馆教学化、教学图书馆化,大大拓展高校图书馆原有信息素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国外许多大学都制定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和实施策略,该策略的中心内容就是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大学图书馆紧密结合。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以信息素养能力为基础,在增强自我指导性学习的思维能力的同时,逐渐获得信息素养技能并为拓展学习创造条件。


  同时,IC通过馆员、教师和学习者、研究者的协同合作,实现了信息素养教育和团队协作研究的融合。为适应现代社会新的学习模式,IC提供了团队协同学习研究的服务方式,构建了开放式学习氛围,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亮点。IC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了不同特色的学习研究和交流的空间,如团体协作学习室、开放学习空间等,积极主张团体成员之间的小组讨论与学习,通过配备专家构筑良好人际关系,创建相互信任的环境,为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流通、共享、使用及创新提供了保障,从而实现合作学习、协作研究和信息素养潜移默化的提升。


  3.3IC服务团队提升了信息素养教育水平


  要使IC服务人员成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教育能力的服务团队,就必须重视对服务人员的信息素养教能力的培训。交叉培训(cross―training)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取长补短”和互相学习来提高服务人员综合技能的培训方法。通过对国外大学IC实践分析,IC交叉培训内容可分为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是有关基本信息、政策及服务的培训,使全体工作人员对IC的运行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重新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后者着重于信息素养服务技能和不同职业之间的文化理念的协同培训。众所周知,各类人员提供的信息服务是IC内除硬件设施和信息资源以外最重要的支撑因素:参考咨询员、志愿者或学生助理直接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或简单的技术帮助;参考咨询专家解决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是读者的良师益友和研究助理,帮助用户收集信息资源或提供资源线索,甚至还充当心理咨询医生;在线学科专家有针对性地为用户解答专业问题;信息技术人员为用户解决技术问题,开发软件,为IC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在IC环境中实施交叉培训,拓宽和改变了组织成员的思维方式和技术能力,有利于构建信息素养教育的人文环境,提升服务团队的信息素养教育能力。同时,它还能协调部门关系,通畅服务流程,打破“各自为政”,淡化归责意念,真正形成不同部门之间工作人员“共享心智”的工作局面。


  4结语


  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人的基本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辅助力量,大学图书馆在21世纪教育范式演变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IC因为其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知识化、个性化、学科化、多元化的环境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沿阵地,承担了信息素养教育重担。实践证明,信息共享空间已经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第一步,已成为大学图书馆公共服务的一个有效模型,将成为未来大学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最重要基地。本文来自《信息空间》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